安詳禪

安詳禪

台灣的國學大師“耕雲先生”首創的“安詳禪”。耕雲導師天縱聖明,乘願再來,早年悟道,經過數十年的涵養,成就非凡,非但深入禪的閫奧,且具有偉大的傳心力量。凡有緣親近之人,莫不親領法喜禪悅,同聲讚嘆,慶幸、珍惜此一稀有難得之法緣。如今蒙 耕雲導師啟發而悟道者不在少數,成就證果者亦大有人在,均得力於 耕雲導師「傳佛心印」的威力和「法門的簡易」。他每一秒鐘都活在安祥里,他沒有不滿、沒有懷疑、沒有嫉妒、沒有牢騷、沒有抱怨、沒有忿怒、沒有恐懼,所以他是活在滿足中,他的人生是享受的人生。

安詳禪簡介

吾 耕雲導師天縱聖明,乘願再來,早年悟道,經過數十年的涵養,成就非凡,非但深入禪的閫奧,且具有偉大的傳心力量。凡有緣親近之人,莫不親領法喜禪悅,同聲讚嘆,慶幸、珍惜此一稀有難得之法緣。如今蒙 耕雲導師啟發而悟道者不在少數,成就證果者亦大有人在,均得力於 耕雲導師「傳佛心印」的威力和「法門的簡易」。

吾 耕雲導師悲願宏深,一生辛勤說法及傳心。為期普渡眾生,特掀開中華祖師禪神秘的面紗,以現代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禪的內涵、精髓、宗旨、修行和保任的方法;同時為因應時代的變遷及社會環境的需要,將古代的中華祖師禪過濾並升華為「安詳禪」。因此安詳禪不只是為整個人類而設立,更能契合今後科技時代的需求,是非常殊勝的心靈救濟法門。

安詳禪 安詳禪

今謹將安詳禪簡介於後:一、 安詳的命名:以「心安則吉祥」立名為「安祥」,並將「釋尊拈花,迦葉微笑」迄中華祖師禪一脈相傳的內涵——「安祥」直接外舉,故再定名為「安祥禪」。為此, 耕雲導師以「安祥歌」來闡述安祥與禪的內涵及兩者之間的關係,晚期說法更進一步指出「安祥就是佛的心態」、「佛出世的本懷就是安祥」。

二、 安祥禪的精髓:安詳的心態,也就是統一調和的心態,亦即定慧圓明的證量。

三、 安祥禪的法寶:耕雲導師之講詞、著作、解惑錄、詩歌、法語銘言及安祥禪曲。

四、 安祥禪的戒條:初期說法以「不可告人之事不想、不做」為戒條,爾後更進一步具體約定如「契約」所示。

五、 得到安祥的方法:以誠敬信的心涵泳在安祥禪法寶中,就可得到安祥。

六、 修學安祥禪的基礎與重點:

(一)學禪的四個基礎:存誠、行正、盡責、感謝。

(二)向上的基礎:誠、敬、信、行。

(三)修學安祥禪的重點:

(1)以正信因果為學禪的基礎,

(2)以反省、去惡為學禪的起點,

(3)以唯求心安為人生的取向,

(4)以踐行中道為心行軌範,

(5)以家庭為修行的道場,

(6)以躬行實踐來創造價值,

(7)以窮本溯源為參學課題。

(四)解脫者的風骨:不為形役、不為物牽、不為情囿。

(五)修行成佛的四個指針:信、願、行、證。

七、 安祥禪修行(保任安祥)的方法:

(一)以反省懺悔去除心垢,並強調發露懺悔。

(二)杜漏:不邪思妄想、不取相認同、不多說話、不生氣、不軀殼起念、唯求心安。

(三)無漏行:就是實踐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和正定。

(四)實踐不二法門:

1.修行的要領:解行不二、理事不二、苦樂不二。

2.證入的方法:能所不二、定慧不二、體用不二、心法不二。

3.真實法要:不思議。

(五)禪的正行:溯本窮源以竟理、行深般若以泯事、淑世超世以隨緣。

(六)修心法要:天上天下,唯我獨尊,自觀自在,守本真心。

(七)修行的秘訣及最高法門:時時自覺、念念自知,事事心安,秒秒安祥。

八、 安祥禪的生活方式:安祥禪的設立係為適應現代及未來的工業社會,不須改變過去的生活方式,但必須修正想念行為、提升心態並活在責任義務中。

九、 安祥禪的力量:展現生命的「親和力」及「同化力」。

十、 佛法名詞釋義:

1.佛法:「佛法」是成佛的方法,不是追求知識和道理。

2.如來:「如來」就是「如其本來」的心態,亦即本心。

3.禪 :「禪」是「心的原態」、「生命的共相和永恆相」、「法界心的現量」、「涅盤心的親證」、「不二法門的體現」。禪的基本內涵與架構是「正見」和「正受」。

4.禪定:系指禪宗祖師禪的禪定,是外不著相,內心不亂的,而安祥禪的禪定有三種——離執禪定、去執禪定、無執禪定。

5.修行:「修行」就是修正想念和行為。

附錄

《安祥之美》

安祥之美,是在說明安祥的美好,當然也包含對安祥的讚美。

首先要辨明的是什麼叫做安祥?

一、安祥是什麼?

我們可以分幾點來說明:

(一)安祥是法的現量

什麼是法的現量?法有“現量”和“比量”,“比量”就是借思想、文字、邏輯推理而產生的一種形式,也就是靠慎思、明辨來了解、說明“法”,這就是“比量”。如果我們無須透過慎思、明辨,而當場將“法”和盤托出,直接感受,這就是“現量”。

何以見得“安祥是法的現量”?因為“法過語言文字”,法是超越了語言文字的。超越語言文字的法是什麼呢?就是法的本身、法的本體,也就是由語言文字、思維、辨說中升華出來的法的實質。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所謂‘法’,是很難理解的”。法是什麼?大家說它是真理。真理是什麼?真理是原本如此的。原本是個什麼?原本沒有四萬個已發現的銀河系,沒有太陽系,沒有地球,沒有生物,也沒有人類。原本的法,是在三千大千世界形成以前就存在著的,這才是真實的法。這個超越語言文字的法是什麼呢?它的當體就是安祥。

我們為什麼說“法是超越語言文字的”?因為語言文字盡最大能力表達,充其量只是相似,並不全等。而每個人的見解不同,每個人的資質不同,所以佛經上有盲人摸象之喻──有的人摸到耳朵,說它像把扇子;有的人摸到肚皮,說它像個大鍋;有的人摸到腿,說它像根柱子;……都不一樣,都不能窺見全體。

(二)安祥是禪的生命

法是原本如此的,而安祥是法的現量,因此安祥就是禪的生命。

古人參禪學道,走遍百城煙水,所謂“芒鞋踏破嶺頭雲”不辭千山萬水,不辭辛勤跋涉,來追求法的究竟。追求的是什麼法呢?絕不是什麼道理。真實的是原本的,原本就沒有什麼道理,他所能獲得的只是一種安祥的心態,所以安祥才是禪的生命。

我們閱讀禪宗典籍,二祖見初祖最吃緊的一段對話,就是“我心未寧,乞師與安”。

初祖說:“拿心來!我替你安。”

二祖愣了一會兒說:“心,根本就找不到。”

初祖說:“是這樣的話,我已經替你安頓好了。”

這段對話在禪宗來講,非常重要。人為什麼要求法呢?求法的基本目的就是“求心安”。

人,不管他物質生活充實或貧乏,只要他心裡非常安祥,就是在過著幸福的生活。不管他是處在什麼樣的地位,過著什麼形式的生活,如果心裡紊亂不安,這種生活就無異是對生命的一種煎熬。我們看禪宗的典籍,像六祖腰墜石頭踏碓舂米(碓,現在鄉下還看得到,都市就只有碾米廠了),甚至有的人苦參苦學二、三十年,他們所追求的是什麼呢?絕不是追求神秘。因為真理是普遍的,普遍的就是一般的,一般的就不是特殊的,可知神秘絕不是真理。他追求的既不是神秘,又不是理論,是什麼呢?就是內心的安祥。

人有了安祥的感受,才是生命的真正享受,也才是真正在享受生命。所以唯有內心的安祥,才是禪者所尋覓、追求、殫精竭慮、瞬有存、息有養、精勤保任的無價奇珍。

(三)安祥是正受的實證

什麼叫做正受?正受是佛經上的名詞。如果我們把它用通俗的話來說:“所謂正受,就是正確的感受。”

我們生命的所有感受,百分之九十九是不正確的。因為不正確,才使我們的心不安寧,使我們生活得矛盾、無奈,很亂、很苦。

何以我們的感受大多不正確呢?所謂的“感”,是依賴感官,感官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靠著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的感知,面對色、聲、香、味、觸、法的六塵,在繽紛幻象當中,我們所認知的,我們所觀察的,都不是實在的東西。有的是一種幻象,有的是過眼雲煙,有的是因為我們的心態不正確而扭曲了外在的形象。所以我們沒有活在正確的感受里,因此我們也沒有得到過人生的真實受用。

如果一個修行者苦行了幾十年,而沒有得到人生的真實受用,那不是太冤枉了嗎?我們看《指月錄》,有位香林遠禪師臨到圓寂的時候,很高興地說“老僧四十年才打成一片”,也就是說“雖然花了四十年的工夫,終究得到真正的受用啦!”

真正的受用是什麼呢?絕對不是出門有轎車,回家有全電氣化的生活享受,飲食可以食前方丈、滿漢全席,絕對不是指這個。你再有錢,給你兩客十二盎司牛排,你也吃不下去,勉強吃下去,你就要找醫生了。可知物質的滿足並不能填補生命的空虛,顯然這並不是學法所追求的目標。佛法所追求的真正受用,就是正受。那么,正受又是什麼東西呢?那就是一種“沒有憂慮,沒有恐懼,沒有私慾,沒有攀緣,沒有矛盾,離開一切執著、一切相對”的調和、統一的心靈狀態。什麼叫做正受?正受就是一種統一、調和的心靈狀態,也即是真正修行者的真實受用。

心靈的統一、調和,非常難。如果我們心裡不調和,紊亂得很,即使是在美好的環境裡,也不能夠去領會、享受。因此“心靈的統一”應該是我們修行的根本目標,為什麼呢?因為就一般情況來說,沒有一個人的心靈是統一的,除非我們對自己下過一番自我認知的工夫,而能到達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眾生的源頭處,否則的話,對自己的心靈,也不會察覺、發現是不統一的。你認為你的心靈是統一的,你認為你的人格是完整的,各位!實際上,你我大家的人格都是破碎的,心靈是分歧的,意識是多頭的。這話怎么講呢?你明明想做這件事,再過幾分鐘你又不做了,你自己就反對你自己,你第二個意見否定你第一個意見;明明理智告訴你這樣做才對,但是你的情感告訴你不要這樣做;明明理智告訴你這件事是壞的,這個人是不可以接近的,但是你的情感鼓勵你、逼迫你、慫恿你,要你去接近他、去親近他;我們的心前一刻是喜悅的,後一刻是沮喪的。由此可知,我們的心靈沒有得到過真正的統一。

天下所有偉大的事業,都是在統一的心靈下完成的。如果我們不能做到心靈的統一,那就不可能發揮出生命的潛在力量;不能發揮潛在的力量,就是自己埋沒自己──在大部分時間、大多數的事務里,不是別人限制你,而是你自己埋沒了自己。所以安祥就是一種心靈統一的狀態,就是佛經上講的“正受”。

正受,除了可以用“心靈的統一、調和的狀態”說明以外,也可以用“突破業障以後的心靈覺受”來解釋。

什麼叫業障?我們從出生到現在所有的思想行為的總和,就叫做“業”。

佛陀說“眾生皆有佛性”,為什麼我們見不到佛性?真理是普遍存在的,乃至於莊子說“道在屎尿”──不因為有大小便的地方就沒有真理;既然如此普遍、如此現成,為什麼看不到?就是因為有障。什麼障?業障。業障不能說是好或是壞,只能說它是一個事實,它是你從出生到現在,生活、行為、想念的總和。這種“業”是如何形成的?它是由於“對外界事物的認同”、“對於意識素材的聯想”、“由自我出發的所有消極性的、破壞性的情緒的發露”。由於它與真實不同質,所以你便無法再見到真實,因為整個的業是虛假的東西,以虛假的東西去窺探真實,是不可能的。我們只有突破了業的障礙,才有可能見到真實。所以我們時常說“人應該反省”,靠著反省,對於“如何形成自我人格”徹底瞭然以後,就有突破業障的可能。當我們把業的障礙突破了,我們就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見得到生命的真實,然後我們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安祥。

(四)安祥是最高的生活藝術

無論任何學問、任何法則,倘使脫離了人生,它就不再有任何意義。雖然安祥是禪的生命、是法的現證,但它也是人生的最高生活藝術。

說到藝術,它的最高境界就是真、善、美。我們想一想:“在這宇宙中有什麼東西是最真的?”向外找,我們找不到。說到“真”,就離不開“純”,所謂“純真”,這地球上有沒有純真的東西呢?有!如果我們真要去追求純真的話,向外找是找不到的,只有反求諸己才行。

當我們把內心變得調和、統一,離開一切相對,揚棄一切二元的概念,放棄由業力形成的自我,這個時候,我們的心是絕對安祥的。一顆絕對安祥的心,它是至真的,因為它沒有虛假,它沒有二元的東西,它也沒有邊見,它超越一切,如果勉強形容,那就是“我覺故我在”。所以唯有安祥的心態,才最純真,才是至真;也唯有安祥的心態,才是離諸相對的至善。我們講“善,就是好”,至善就是頂好。什麼東西頂好呢?唯有“離開一切相對,離開所有二元”的概念之後,所呈現的那種安祥的心態,才算頂好的至善。

安祥的心態是至美的,這可從兩方面來講:

1.是感覺之美:一個人當他內心秒秒安祥的時候,沒有想像、沒有煩惱、沒有相對、超越時空,這種感覺是非常美好的,也就是《大涅盤經》所講的“常、樂、我、淨” ──永恆的美好,永恆的純潔,永恆的自覺,永恆的安祥。

2.是感受之美:有些人他自己懷有病態的心理,因為心裡有陰影,看萬事萬物都陰森、都醜惡、都黯淡、都晦澀。但當他把心調和得非常安祥的時候,他就會發現“原來一切是這樣美好”,不但一沙一世界,而且是觸目菩提──萬物入眼都是真實而美好的。

我們以至真、至善、至美的心,而活在這個現象界,當然是最高的生活藝術。我們能夠如此活,生活對我們來說,才充滿生之喜悅,才是生命的享受,生活也才不再是對生命的懲罰。倘使生活中缺少了安祥,而懷著挫折、無奈、懷疑、恐懼、憂慮的心態去過活人生,那生活對生命來說,毫無疑問就是一種懲罰了。所以我們只有活在安祥里,才是真正的享受人生。

(五)安祥是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

什麼是真幸福?內心安適,仰俯無愧。從一天到一年,從一年到一生,都能夠仰俯無愧,心安理得,活得很踏實,秒秒感受安祥,活在至真、至善、至美當中,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幸福。

人若讓內心不安,幸福便無從建立。《左傳》上有個諸侯楚武王荊屍跟他太太鄧曼說“余心蕩”──我最近心亂得很,安定不下來,心裡非常煩亂。他太太說“王心蕩,王祿盡矣”──你既然失去內心的安祥,你所擁有的一切也將會喪失了。隔了沒有多久,楚武王果然去世了。所以只有活在安祥里,才是真正的幸福;人若能生活在安祥的心態里,就擁有了永不枯竭的幸福泉源,幸福就會永遠追隨著你。

由以上各點可以知道:

安祥是正受

安祥是三昧耶

安祥是真如

安祥是本心的現量

安祥就是摩訶般若的發露

我們為什麼一開始就不用這些名相?因為研究佛法最感苦惱的就是被名相所困擾,擋住了我們的視線,讓我們看不到真實義。

我們了解了“安祥是什麼”,就可以進一步討論:

二、如何才能獲得安祥?

( 略).......

三、安祥的美好

(一) 安祥能使人充滿生命的活力

一個擁有安祥的人,身體自然健康,疾病減少,相好莊嚴(相貌美好又莊嚴)。真正學禪而上路的人,連相貌都會改變。大家如果在老朋友當中互相觀察,將會發現有人已經把內在的安祥之美發露到表面上來了,而表現出清雅脫俗,當然他的生活也必然充滿幸福、和諧,使人感到和藹可親,堪能信賴。因此他的人生便非常通暢,障礙自然減少,合理的欲望都會實現,正確的努力也會成功,而且可以消千災於無形,遏百難於未萌。一切災難都有原因,沒有災難的因,就沒有災難的果。所以對於一位秒秒安祥的人來說,千災不會降臨,百難不會萌生,整個人生活得瀟灑自在,大吉大利。

(二) 安祥堪報不報之恩

一個擁有安祥的人,每一秒鐘都散發著他生命的光輝,構成他生命的磁場,進入他生命磁場的人,立刻感覺到安祥──心浮氣躁的人感覺到一陣清涼;忿恨不平的人感覺到無比溫馨;煩惱痛苦的人感覺到非常舒暢;心灰意冷的人感覺到極大鼓舞。在你有生之年的活動半徑中,到處散播出燦爛的心光,到處散播出安祥、和諧的靈氣。雖然你無心以有為法報四重恩,但是你已經報了,這就叫做堪報不報之恩──不用報恩,已經報恩了。

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夠散播安祥,我們的社會就是個祥和的社會;我們人人散播安祥,我們的國家就是一個富強康樂、所有邪惡勢力無法侵害的國家。

我們要報親恩、報國恩、報天地恩、報眾生恩,就必須保持內心的安祥。當我們內心固定了安祥的時候,可以使七代祖先超升。安祥既然是這么美好,當然值得我們拼生命的全力去追求、去獲得、去保有。

(三) 安祥可以奉獻心力 享受人生

一個安祥者,他的心是統一的,他的心力是集中的,當他進行正思維時,是鋒利無比的,他具有最高的創造力。一個人到了心靈安祥的境地,如果他有一個疑問,而肯不停地用安祥心去思考,不要兩三天就會得到一個嶄新的答案。他對國家、對人群、對社會都能夠提供卓越的貢獻,而不會是社會的包袱,不會給社會帶來負值。

他每一秒鐘都活在安祥里,他沒有不滿、沒有懷疑、沒有嫉妒、沒有牢騷、沒有抱怨、沒有忿怒、沒有恐懼,所以他是活在滿足中,他的人生是享受的人生。

---------------選自耕雲先生《安詳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