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若泰山

安若泰山

安若泰山(拼音:ān ruò tài shān)安:安穩。形容像泰山一樣穩固,不可動搖。成語出處《南史·梁紀下》:自謂安若泰山,算無遺策。反義詞是岌岌可危。

基本信息

詞語解釋

安若泰山ānruòtàishān

形容極其平安穩固。同“安如泰山”。

安:安穩。形容像泰山一樣穩固,不可動搖

出處《南史·梁紀下》:“自謂安若泰山,算無遺策。”

反義詞岌岌可危

成語典故

安若泰山安若泰山

南史·梁紀下論》:“自謂安若泰山,算無遺策。”

這個成語來源於西漢枚乘《上書諫吳王》,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悅。必若所欲為,危於累卵,難於上關;變所欲為,易於反掌,安於泰山。

枚乘,字叔,西漢淮陰(今屬江蘇)人,是漢代著名的文學家。漢景帝時,他在吳王劉濞府中擔任郎中。

關國是當時諸侯中的大國,吳王劉濞(bi)野心很大,對中央政權心懷怨望,暗中圖謀叛亂。漢景帝任用富有才能的政治家晁錯為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加強中央的權力和威信,鞏固國家的統一。劉濞看到一些諸侯王紛紛被削減了領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難免,於是聯絡楚、趙、膠西、膠東等國的諸侯王陰謀策劃叛亂。

枚乘清醒地看到劉濞陰謀反叛的禍害,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進行勸諫。在諫書中,他說:“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那是比疊雞蛋還要危險,比上天還要艱難的;不過,如果能儘快改變原來的主意,這比翻一下手掌還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還穩固。”

但劉濞執迷不悟,加緊進行陰謀活動。於是,枚乘只得離開吳國,到梁孝王劉武府中做了賓客。公元前154年,劉濞聯絡楚、趙、膠西、膠東等諸侯王,以“清君側、殺晁錯”為名,起兵叛亂。歷史上稱“吳楚七國之亂”。

漢景帝聽信讒言,殺了晁錯,向諸侯王們表示歉意。這時,枚乘又寫了《上書重諫吳王》,勸劉濞罷兵。劉濞還是不肯回頭。不久,漢朝大將周亞夫率領軍隊打敗了吳楚叛軍。楚王劉戊自殺,吳王劉濞逃到東越被殺,其餘五個王也落得自殺或被殺。這場叛亂只有三個月就徹底失敗了。七國之亂平定之後,枚乘因寫了《上書諫吳王》,具有遠見卓知而名聲大振。

後來漢武帝即位,派人徵召他進京做官,可惜他還沒到京城,死於途中。

成語用法

1、人安若泰山,薊北斷右脅。

2、安若泰山,固若磐石。

3、《梁紀下論》:“自謂安若泰山,算無遺策。

4、素柱上乘,安若泰山”(《唐興縣客館記》)。

5、自謂安若泰山,舉無遺策,怵於邪說,即安荊楚。

6、《務實》:“如是則國家安若泰山而四維之也,又何必以文采之飾、歌頌之聲眩耀愚俗之耳目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