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師範學院文學院

安慶師範學院文學院

安慶師範學院文學院的前身是安慶師範學院中文系,2003年在中文系和古籍研究整理所的基礎上設立了以漢語言文學專業教育為主的文學院。

簡介

1977年秋,安徽省委文教部、安徽省高等教育局決定依託省內大學創辦大學教學點,在安慶師範學校基礎上建立安徽師範大學安慶教學點,學制為本科四年,下設中文、外語、數學、物理、化學五個系。文學院的前身中文系即始建於此。此後,1979年“安慶教學點”改稱“安徽師範大學安慶分校”,1980年正式成立“安慶師範學院”,國家教育部的批文中要求“以安徽勞動大學的中文、政治、數學、物理四個系和安徽師範大學安慶分校為基礎建校”。此後不久,勞動大學中文系部分教師與資料室全部圖書資料併入我系,這使得中文系從建院之初就在教學、科研與圖書資料等方面有了一個好的規模,步入了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2003年8月,學院決定在中文系和古籍研究整理所的基礎上設立文學院。文學院以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教育為主,在發展過程中,為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曾開辦新聞專科、文秘專科、黨政管理專科與漢語言文學專科。目前,文學院共有3個專業:漢語言文學、對外漢語、現代文秘,共23個班級,在校學生達一千多人;另有古籍整理研究所與圖書資料室。

辦學

漢語言文學專業已有28年的辦學歷史,積累了豐富的辦學經驗,修訂有完整的教學大綱與教學計畫。開設的主幹課程有《現代漢語》、《古代漢語》、《語言學概論》、《現代文學》、《當代文學》、《古代文學》、《外國文學》、《文學概論》、《馬列主義文論》、《古代文論》、《美 學》、《寫作學》、《中學語文教材教法》等,主要選修課程有《莎士比亞研究》、《比較文學》、《西方文藝理論》、《訓詁學》、《文獻檢索》、《紅樓夢研究》、《詞與中國文化》、《唐宋詞研究》、《中國小說史論》、《先秦諸子研究》、《張愛玲研究》、《20世紀女性文學研究》等。我們還按照國家教育部的要求,對現有課程進行了改革和調整,從總體上增加了語言方面的課程,如《漢字學》、《漢語史》、《中外語言學史》等以及《中國文化概論》、《文獻學》、《民間文學》、《比較文學》等,從1999級學生中開始逐步實施。目前,新的教學計畫已經修訂完畢,新課教學大綱也已經制定,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漢語言文學專業有語言學教研室、寫作教研室、文藝理論(含比較文學)教研室、古代文學教研室、現當代文學教研室、大學語文教研室等6個教研室。中國古代文學學科由中國古代文學教研室與古籍整理研究所共同組成,是我校教學、科研能力最強的學科之一,1998年被評為安慶師範學院首批重點學科,《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被評為校級重點課程、優秀課程;2001年被評為“安徽省重點課程”,2004年又被評為“安徽省精品課程”。
文學院現有教師職稱、學歷、學緣、年齡結構合理。資料室現有藏書4萬5千冊,訂閱期刊近七百多種。文學院還參與教育部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指導的《古籍研究》的編輯、出版工作。
文學院教師科研能力較強,撰寫的學術專著主要有:孫維城教授的《況周頤與〈蕙風詞話〉研究》與《宋 韻——宋詞人文精神與審美形態探論》、方錫球教授的《繆斯的足跡——文藝發展機制論》、石鐘揚教授的《戴名世論稿》、《性格的命運——中國古典小說審美論》及《戴名世散文選集》、《文人陳獨秀——啟蒙的智慧》、周建國教授的《煌煌唐韻》和《李德裕文集校箋》、胡金望教授的《人生戲劇與喜劇人生——阮大鋮研究》、顧祖釗教授的《藝術至境論》、章滄授教授的《漢賦美學》、朱式蓉副教授的《朱光潛──從迷途到通徑》、謝澍田副教授的《九華山志》與《金地藏傳》等。很多教師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文藝研究》、《文學遺產》、《中國語文》、《古漢語研究》、《文 獻》、《文藝理論研究》、《文學評論叢刊》、《方 言》、《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魯迅研究》、《紅樓夢研究》等國家級重點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在學術界產生了一定影響。
文學院現承擔的主要科研項目有: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項目《桐城派名家文集彙刊》(子項目)、教育部高等教育改革工程項目《師範院校文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綜合改革研究與實踐》(子項目)、教育部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員會項目《<馬其昶全集>點校》、《<詠懷堂集>點校》、《<杜荀鶴文集>校注》、安徽省社科規劃辦項目《近代詞學研究》、《整合與超越:方以智詩歌及其詩學思想的文化闡釋》、《陳獨秀文藝思想與實踐》等。
從獲得的各種榮譽與獎勵來看,王海燕教授獲“安徽省學科帶頭人”稱號,其《論小說寫實化建構中的寓言介入》獲安徽省第三次社會科學優秀獎,《新近文學中的調侃及其審美》獲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基於過程控制的高校教學質量管理體系的建立與運行》獲安徽省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孫維城教授獲曾憲梓優秀教師獎,其專著《況周頤與〈蕙風詞話〉研究》獲安徽省第四屆社學會科學獎(著作類),《宋韻——宋詞人文精神與審美形態探論》獲安徽省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著作類),他的“宋韻——宋詞人文精神與審美形態”系列論獲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論文類);方錫球教授的專著《繆斯的足跡——文藝發展機制論》獲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著作類),其《許學夷詩學思想簡論》獲安徽省第六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石鐘揚教授獲“安徽省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專著《性格的命運——中國古典小說審美論》獲安徽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著作類);胡金望教授的《阮大鋮戲劇藝術論》獲安徽省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孫維城、方錫球、胡金望教授獲安慶師範學院“學科帶頭人”稱號;胡繼華、汪衛東、梅向東副教授獲“安徽省中青年骨幹教師”稱號。顧祖釗教授的專著《藝術至境論》獲安徽省教育廳首屆人文社會科學評選獎。
文學院教師參加編寫並正式出版的教材主要有:周建國的《中國古代文學教程》(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許利英、黃德玉的《現代漢語》(三秦出版社1995年版),石家麟的《世界文學》(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顧祖釗的《文學理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謝澍田的《寫作學引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孫維城參編的《大學語文》(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主編的《大學語文》(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胡金望參編的《中國文學史》(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吳春平《國語教程》(東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閻彩霞的《教師口語》(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石經綸的《實用語文美育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等,為我院乃至我校的課程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
歷年以來,文學院共培養24屆畢業生,本、專科總計三千餘人(含繼續教育一千餘人)。
文學院歷來重視對教學、科研、學生工作的管理,擁有一支具有較高管理水平的幹部隊伍。黨總支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政治核心作用,與行政班子一起,在各項工作中堅定不移地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為回響學校領導“三步建設”的號召,把一個充滿活力的文學院帶入新的21世紀而努力奮鬥,黨總支曾獲得“安徽省1996年先進基層黨組織”的光榮稱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