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華安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安徽華安種業有限責任公司

安徽華安種業有限責任公司是由安徽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控股,水稻所育種家和經營管理人員參股,按現代企業制度組建的股份制種業公司,註冊資金560萬,為安徽省高新技術企業。公司主要從事水稻新品種的開發、經營和技術服務,其控股和技術依託單位——安徽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曾被農業部、科技部分別授予百強研究所。公司成立以後,該所分別承擔和組建了國家水稻改良中心合肥分中心、農業部轉基因生物產品成分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合肥)和安徽省水稻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該所擁有一大批享譽國內外的水稻研究專家,主要從事水稻遺傳改良、生物技術、栽培生理、新品種新技術開發等套用基礎和套用研究。其研製的“兩系雜交稻種子生產安全技術”和“基因指紋鑒純技術”更為雜交稻種子質量提供了保證。

基本信息

公司介紹

作為安徽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成果轉化的唯一平台,華安公司致力於科技創新,以“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為宗旨,以服務“三農”為己任,大力推廣水稻新品種、新技術,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提供優質服務。

目前,公司產品已銷往湖南、湖北、浙江、江西、江蘇、河南、福建、雲南、廣西等省份,此外,公司的主導品種皖稻153已出口至東南亞,深受當地農民的歡迎。2008年,公司致力於與農科院玉米中心合作,今後公司在玉米新品種開發上將會大有作為。

產品種類特點

皖稻153

皖稻153是安徽省農科院水稻所選育而成的兩系雜交中秈組合。該組合突出的特點是耐肥抗倒、高產穩產、米質優、抗性好。

1.1審定情況

2005年通過安徽省審定,並先後通過廣西、河南省認定和湖北省審定,於2006年進入國家區試,2008年(破格)通過國審,審定編號:國審稻2008013。

1.2 產量、品質和抗性表現

(1)產量:2006年參加長江中下游遲熟中秈組品種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63.3千克,比對照Ⅱ優838增產4.94%(極顯著);2007年續試,平均畝產599.5千克,比對照Ⅱ優838增產6.11%(極顯著);兩年區域試驗平均畝產581.4千克,比對照Ⅱ優838增產5.54%,增產點比例82.6%。200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60.7千克,比對照Ⅱ優838增產5.27%。

(2)品質:米質主要指標:整精米率62.9%,長寬比2.9,堊白粒率34%,堊白度4.7%,膠稠度73毫米,直鏈澱粉含量23.1%。

(3)抗性:稻瘟病綜合指數5.9級,穗瘟損失率最高9級,抗性頻率60%;白葉枯病5級;褐飛虱9級。

1.3 特徵特性

株高115.2厘米,株型適中,劍葉挺直,長寬適中,後期轉色好。畝有效穗數16.6萬,每穗總粒數188.3粒,著粒密度大,結實率81.5%,千粒重23.8克。桿青籽黃,豐產、穩產性好。作中稻種植,全生育期134天,比Ⅱ優838長1天,適宜在丘陵崗地、圩畈等不同類型田塊種植。在廣西、湖南、江西等部分地區還可作早稻或雙晚種植。莖桿粗壯,抗倒性極強,適合機械化收割和方便打藥。

1.4栽培要點

(1)適時播種,培育帶櫱壯秧:合肥地區4月底或5月初播種,其他地方根據當地氣候特點而定。秧田畝播種量15公斤,秧齡30天,大田畝用種量0.75-1.0公斤。

(2)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大田栽插密度5×8寸,每穴1-2粒種子苗,畝基本苗6-8萬。

(3)肥料運籌:需肥水平中等偏上,科學配方,施足基肥和面肥,早施分櫱肥。

(4)水漿管理:淺水栽秧,寸水活棵,乾濕交替促分櫱,及時烤田,後期切忌斷水過早。

(5)病蟲害防治:注意預報,及時防治稻薊馬、紋枯病、螟蟲及稻飛虱,抽穗前預防稻曲病。

徽兩優3號(雜優H3)

徽兩優3號(雜優H3)系安徽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省攻關課題組選育的優質、高產兩系新組合,該品種突出的特點是優質、高產、耐肥抗倒、適應性廣。適宜在安徽及同一生態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2.1 審定情況

2007年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皖品審07010604。

2.2 產量、品質和抗性表現

(1)產量:2004年參加安徽省中秈區試,平均畝產611.3公斤,比汕優63增產5.2%,達極顯著水平。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571.1公斤,對照汕優63增產9.3%;兩年平均591.2公斤,比汕優63增產7.1%。2006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60.4公斤,比汕優63增產7.8%,三點全增。

(2)品質:2004年經農業部稻米及製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檢測,該組合糙米率81.3%、精米率75.4%、整精米率65.8%、堊白米率42%、堊白度9.3%、透明度2級、鹼消值6.4級、膠稠度69毫米、直鏈澱粉含量22.2%、蛋白質含量9.8%。

(3)抗性:2004-2005年經安徽省農科院植保所人工接種鑑定,中感稻瘟病(5級)、中感白葉枯病(6級),但大田試驗表明高抗白葉枯病。

2.3 特徵特性

在安徽作中稻種植,全生育期139天左右,株高114厘米,分櫱力較強,畝有效穗17-20萬穗,穗型中等,著粒密度高,每穗總粒數200粒左右,結實率80%左右,千粒重25.3克,株型緊湊,莖稈粗壯,抗倒性好,抗性較強。後期轉色好。

2.4 栽培要點

(1)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大田每畝用種量0.75-1.0公斤。大田栽插密度8×5或4×9寸,每穴1-2粒種子苗,畝基本苗6-8萬。

(2)肥料運籌:需肥水平中等偏上,科學配方,施足基肥和面肥,早施分櫱肥,增施穗粒肥。

(3)水漿管理:淺水栽秧,適水活棵,乾濕交替促分櫱;及時烤田,後期切忌斷水過早。

(4)病蟲害防治:播種前用強氯精浸種,以防惡苗病。生育全程加強病蟲測報,及時防治稻薊馬、螟蟲及稻飛虱和螟蟲。

徽兩優6號

徽兩優6號是安徽省農科院水稻所選育而成的兩系雜交中秈新組合。該組合耐肥抗倒、高產穩產、米質優、抗性好。

3.1 審定情況

2008年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皖稻2008003。

3.2 產量、品質和抗性表現

(1)產量:2005年參加安徽省中秈聯合鑑定,平均畝產627.6公斤,比汕優63增產10.8%,居參試組第 名;2006年省中秈區試平均畝產585.2公斤,比汕優63增產9.5%,達極顯著水平。2007年區試平均畝產618.9公斤,比對照增產6.5%。兩年區試平均畝產602公斤,比汕優63增產7.9%。2007年生產試驗畝產606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10%。

(2)品質:2006年經中國水稻所農業部稻米及製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檢測,糙米率80.8%、精米率72.5%、整精米率61.3%、粒長7.1、長寬比3.1、堊白米率25%、堊白度3.0%、透明度2級、鹼消值4.8級、膠稠度74毫米、直鏈澱粉含量15.3%、蛋白質含量11.2%。達部頒三等食用米標準。

(3)抗性: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鑑定,2006年高抗白葉枯病(抗性1級)、中抗稻瘟病(抗性5級);2007年中抗白葉枯病(抗性5級)、中抗稻瘟病(抗性5級)。

3.3 特徵特性

全生育期136天左右,株高118厘米,穗長28厘米左右,毎穗總粒數194粒左右,結實率80%左右,千粒重27克左右。株型鬆散適中,劍葉中長,葉片較寬、挺直,莖稈粗壯,耐肥抗倒,分櫱力較強,生長清秀,劍葉挺、顏色深,前期早生快發,灌漿速度一般,後期轉色好,成熟時稈青籽黃,易脫粒。穗型較大,穗伸出度較好,穗鐮形下垂,有中長頂芒。護穎稈黃色,穎殼黃色。

3.4 栽培要點

(1)培育帶櫱壯秧:4月底或5月初播種,畝播種量15kg,秧齡30天,大田每畝用種量0.75-1.0公斤。

(2)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大田栽插密度6×7或5×8寸,每穴1-2粒種子苗,畝基本苗6-8萬。

(3)肥料運籌:需肥水平中等偏上,科學配方,施足基肥和面肥,早施分櫱肥,增施穗粒肥。

(4)水漿管理:淺水栽秧,適水活棵,乾濕交替促分櫱;及時烤田,後期切忌斷水過早。

(5)病蟲害防治:播種前用強氯精浸種,以防惡苗病。生育全程加強病蟲測報,及時防治稻薊馬、螟蟲及稻飛虱、稻曲病。

早秈276(皖稻141)

早秈276(審定名稱:皖稻141)是安徽省農科院水稻所用早尖1號//M1460/IR50選育成的常規早秈品種。

4.1審定情況

2005年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 皖品審05010457。該品種已列入安徽省早秈稻主推品種之一。

4.2 產量、品質和抗性表現

(1)產量:2002-2003年安徽省雙季早秈區域試驗,平均畝產分別為479.5千克和420.9千克,比對照種竹青分別增產2.9%和減產1.4%。2004年安徽省雙季早秈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41.7千克,比竹青增產5.3%。

(2)品質:米質較優,米飯鬆軟適口,口味較好,據農業部稻米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堊白度、透明度、直鏈澱粉含量、鹼消值、膠稠度、蛋白質含量等主要指標達部頒優質米二級標準。

(3)抗性:經安徽省農科院植保所2002年人工接種和自然誘發鑑定,中感(抗)稻瘟病,抗性優於對照嘉育293。

4.3 特徵特性

全生育期108天,屬中早熟類型。熟期穩定,秧齡彈性較大,苗期耐寒性較強,直播或拋秧早稻無爛秧。植株形態緊湊,株高85厘米,苗期葉色偏深綠,中後期較淡。分櫱力較強,莖稈粗壯,株型較緊湊,耐肥抗倒。總葉齡12葉,倒3葉較短,厚實挺舉,穗型中等,著粒較密,成熟一致,穀粒黃亮。每穗總粒數100粒左右,千粒重25-26克,結實率75%左右。

4.4 栽培要點

(1)培育壯秧、適齡移栽:秧田畝播種量45公斤,大田畝用種量5-6公斤。秧本比1∶5。秧齡30天或6葉左右移栽較為適宜,以移栽期茬口倒推法確定適宜播種期。拋秧栽培,秧齡宜短,冬閒田或綠肥茬,掌握20天左右,春花春糧茬控制15天以內。直播栽培畝用種量4-5公斤,劃畦勻播,開出豐產溝。

(2)合理密植、勻株淺插:要求移栽4×5寸,最高苗40萬/畝,有效穗28萬/畝。拋秧栽培要求均勻足苗,拋栽3-4.5萬叢/畝 ,約需100盤。每叢3-4株壯苗,落田苗約10萬/畝。

(3)科學肥水管理:栽後2-3天內要求深水護苗,以後做到淺水發棵,進入分櫱高峰期後乾濕交替。施肥做到“前促、中穩、後控”,基肥60%、苗肥30%、穗肥10%,氮磷鉀搭配合理。

(4)防治病蟲草害:重點應做好二化螟、三化螟、稻縱卷葉螟及紋枯病的防治。栽後5-7天結合追肥化學除草。施藥時間應避開30℃以上高溫天氣,防止藥害。施藥後保持2-3厘米水層3-4天。

早秈2430

早秈2430是安徽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選育的早秈新品種,在省區試、生產試驗和示範試種中,均表現出高產、抗病、米質優等突出特點,適宜在安徽省雙季稻區作早稻種植。

5.1 審定情況

2007年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皖品審07010600。

5.2 產量、品質和抗性表現

(1)產量:2004年參加安徽省早秈區試,平均畝產448公斤,較對照竹青增產0.7%,在常規品種中居首位。2005年續試,平均畝產486公斤,較對照竹青增產6.7%。2006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19公斤,較對照竹青增產2.8%。

(2)品質:米質較好,2004年和2005年由安徽省種子管理站統一抽樣送鑒,經農業部稻米檢測中心檢測,稻米品質兩年均符合四等食用秈稻品質規定要求,在早稻中是比較難得的。12項指標為:糙米率79.0%、精米率72.3%、整精米率37.3%、粒長6.6mm、長寬比3.1、堊白粒率32%、堊白度3.5%、透明度2級、鹼消值6.8、膠稠度81mm、直鏈澱粉含量14.4%、蛋白質含量9.2%。

(3)抗性:2004年和2005年經安徽省農科院植保所接種鑑定,抗——中抗白葉枯病(1-3級),抗——感稻瘟病(2-6級)。多年多點大面積示範中,表現出抗條紋葉枯病。

5.3 特徵特性

該組合全生育期三年試種中均穩定在105天,與對照竹青相仿。株高79厘米左右,分櫱力較強。每穗總粒數98粒,結實率80%。千粒重25克左右。

5.4 栽培要點

(1)適時早播,培育壯秧。3月底至4月初播種,秧田畝播種量7.5-10公斤,薄膜育秧,秧齡30天左右,不宜超過35天。

(2)合理密植。株行距13.3×16.7厘米(4×5寸),每畝大田用種量3-4公斤,每穴栽3-4粒種子苗,每畝栽足12-14萬基本苗。

(3)科學施肥管水。畝施純氮10-12.5公斤,氮、磷、鉀比例為1:0.7:0.7,以基肥、有機肥、速效肥為主。後期保持淺水灌漿,乾濕交替直到成熟。

(4)及時防治病蟲害。

早秈788

早秈788系安徽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用優質、高產早秈品種早秈14為輪迴親本、Gayabyeo為供體親本,通過連續回交和系譜法選育成的集高產、優質、抗病能力強、綜合性狀優良於一體的早秈稻新品種。

6.1 審定情況

2008年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皖稻2008001。

6.2 產量、品質與抗性表現

(1)產量:該組合產量結構較合理,屬穗粒並重型。2005年參加安徽省早秈區試,平均畝產498公斤,較對照竹青增產9.37%(極顯著);2006年續試,平均畝產 464公斤,較對照竹青增產3.34%(顯著);2007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1公斤,較對照竹青增產3.9%。

(2)品質:經農業部稻米檢測中心檢測,糙米率78.7%、精米率70.3%、整精米率58.7%、堊白粒率68%、堊白度9.0%、透明度3級、鹼消值5.5、膠稠度72mm、直鏈澱粉含量25.1%、蛋白質含量13.2%,綜合指標達四級食用稻品質標準。

(3)抗性:該組合在安徽省不同生態區試種、示範和區域試驗中均表現出較好的抗蟲性,在蟲害發生高峰期經適當的藥劑防治就能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經安徽省農科院植保所連續接種鑑定,中抗白葉枯病和稻瘟病。

6.3 特徵特性

株高85厘米左右,莖稈較粗壯,株型較緊湊,分櫱力較強。劍葉較長、挺直。穗型較大,穗長20厘米左右。每穗粒數115粒左右,結實率75%左右。千粒重24克左右,穀粒形狀為細長型。全生育期104-105天,與對照竹青相當,屬早秈中熟類型,適合在安徽省作雙季早稻種植。

6.4 栽培要點

(1)採用旱育稀植栽培,一般要求在3月25日前播種,畝播種量40公斤左右;常規栽培育秧要求在清明前後播種,畝播種量30公斤左右。大田畝用種量3公斤左右。秧齡30天。一般栽插密度為2.5萬穴/畝,每穴3-4苗。

(2)重施基肥,占全部施肥量的80%以上,並注意氮、磷、鉀肥的配合,栽後7天左右及時追肥中耕。

(3)做到淺水栽秧,深水護苗活棵,返青後淺水擱田促分櫱,中期適時適度烤田,後期乾乾濕濕,以濕為主。整個生育期內注意及時防治病蟲害。

秈雜優0403(II優52)

秈雜優0403(II優52)系安徽省農科院水稻所育成的雜交中秈組合,在歷年的省區試、生產試驗和試種示範中,表現出高產穩產、米質較好、適應性強等突出特點,適宜在安徽及同一生態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7.1 審定情況

2007年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皖品審07010621。

7.2 產量、品質和抗性表現

(1)產量:2005、2006年兩年安徽省中秈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582.2公斤和602.6公斤,比對照汕優63分別增產9.0%和11.2%,均達極顯著。2006年同步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47.8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5.2%。

(2)品質:米質達部頒三等食用稻品質標準。

(3)抗性:經安徽省農科院植保所接種抗性鑑定,白葉枯病5-7級,稻瘟病7-7級。

7.3 特徵特性

全生育期140天,株高125厘米,葉色較深,劍葉稍窄,根系發達,耐肥抗倒,稃尖紫色。分櫱力中等,有效穗多,株型適中,平均每穗總粒數185粒,結實率80%以上,千粒重26克,熟期落色好。

7.4 栽培要點

(1)浸種前曬種2-3天,用清水漂洗,撈去秕谷浸泡12小時後用強氯精消毒;用85%強氯精10克兌水5公斤,加入種子4-5公斤後,再浸12小時後撈起洗淨瀝乾催芽(用45℃溫水浸透後上堆,保溫30—35℃催芽,待90%種子破胸露白後晾芽待播)。

(2)秧齡適期30-35天,大田畝用種量1.0-1.5公斤,大田栽插密度5×7寸或4×8寸,每穴1-2粒種子苗。

(3)大田畝施純氮12公斤左右。淺水——濕潤促分櫱,畝莖櫱苗數達18萬時烤田,做到早夠苗早烤田,且以輕烤為主,分次烤。收割前5-7天斷水,切忌斷水過早。

(4)加強病蟲害測報,及時防治稻薊馬、二化螟、三化螟、稻縱卷葉螟、稻苞蟲、稻飛虱等。做到一藥兼治,多藥混用防治。拔節孕穗期,噴施殺菌劑,防治葉枯和紋枯病;始穗期噴粉銹寧防治稻曲病。稻瘟病重發區應注意防治。

皖稻167

皖稻167系安徽省農科院水稻所育成的雜交中秈組合,在歷年的省區試、生產試驗和試種示範中,表現出高產穩產、米質較好、適應性強等突出特點,適宜在安徽及同一生態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8.1 審定情況

2005年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皖品審05010470。

8.2 產量、品質和抗性表現

(1)產量:2003年參加省中秈區試,平均畝產537公斤,比對照汕優63增產7.72%,達極顯著水平,居第三位。2004年同步進入生產試驗,其中區試平均畝產617公斤,比對照增產7.09%,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86公斤,比對照增產8.28%,居第三位。年際間較對照增產變幅不大。

(2)品質:米質經農業部稻米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測試,糙米率、精米率等五項指標達優質米一級標準:透明度等四項指標達優質米二級標準。

(3)抗性:經安徽省農科院植保所人工接種鑑定,感—中抗稻瘟病(3-6級),中抗-中感白葉枯病(3-5級)。

8.3 特徵特性

全生育期137天,與汕優63相仿。株高113厘米,葉色較深,劍葉稍窄,根系發達,耐肥抗倒,稃尖紫色。分櫱力強,有效穗多,株型適中,平均每穗總粒數180粒,結實率80%左右,千粒重24-25克,熟期落色好。

8.4 栽培要點

(1)浸種前曬種2-3天,用清水漂洗,撈去秕谷浸泡12小時後採用強氯精消毒;用85%強氯精10克兌水5公斤,加入種子4-5公斤後,再浸12小時後撈起洗淨瀝乾催芽(用45℃溫水浸透後上堆,保溫30—35℃催芽,待90%種子破胸露白後晾芽待播)。

(2)秧齡適期30-35天。大田畝用種量1.0-1.5公斤,用大田面積的十分之一作為秧田育秧,兩葉一心期畝施4-5公斤尿素作斷奶肥,四葉一心期再補施4-5公斤尿素作平衡肥。

(3)栽插:大田栽插密度5×7寸或4×8寸,每穴1-2粒種子苗。

(4)大田畝施純氮12公斤左右。其中70%作基肥,返青時施15%作追肥,餘下15%作穗肥,缺鉀的田塊適當補施鉀肥。淺水——濕潤促分櫱,畝莖櫱苗數達18萬時烤田,做到早夠苗早烤田,且以輕烤為主,分次烤。收割前5-7天斷水,切忌斷水過早。

(5)加強病蟲害測報,及時防治稻薊馬、二化螟、三化螟、稻縱卷葉螟、稻苞蟲、稻飛虱等。做到一藥兼治,多藥混用防治。拔節孕穗期,噴施殺菌劑,防治葉枯和紋枯病;始穗期噴粉銹寧防治稻曲病。稻瘟病重發區應注意防治。

皖稻185(M29、改良型協優57)

皖稻185(M29、改良型協優57)系安徽省農科院水稻所利用現代分子育種技術與常規育種技術相結合,定向改良協優57(協青早A/057)的父本而選育出的雜交中秈組合,在2004年品比、2005年中秈驗證試驗和試種示範中,均表現出高產、優質、適應性強等突出特點,適宜於在江淮流域作一季中稻種植。

9.1 審定情況

2006年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皖品審06010498。

9.2 產量、品質和抗性表現

(1)產量:2005年參加安徽省種子管理站組織的中秈驗證試驗,平均畝產558.7公斤,比對照協優57增產2.67%;比汕優63增產7.20%,達極顯著差異水平。

(2)品質:經農業部稻米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米質符合部頒四等食用稻品質指標。

(3)抗性:經安徽省農科院植保所人工接種抗性鑑定,該組合中抗白葉枯病和稻瘟病(均為3級)。2005年中秈驗證試驗大田中除發生輕微紋枯病外,白葉枯病和稻瘟病均未發生。

9.3 特徵特性

該組合全生育期138-140天,株高115厘米左右,株型前松後緊,鬆散適中,劍葉挺窄,有利於接受光照。每穗總粒數165粒左右,結實率85%,千粒重29克。

9.4 栽培要點

(1)適齡移栽:秧齡30-35天,過長會抑制有效分櫱,降低產量。

(2)適當稀植:由於該組合分櫱力中上等,且成穗率高,可適當稀植。畝插2萬穴左右為宜,過密易造成穗少穗小,降低產量。

(3)增施氮、鉀肥,巧施穗肥:一般畝施25-30公斤尿素,基追比為2:1,櫱穗肥以2:1為宜。鉀肥畝施15-20公斤,作基肥施入。

(4)加強後期水漿管理:灌漿期應乾濕交替,養根保葉,促進養分運輸。成熟前5-7天斷水,忌斷水過早。

(5)及時防治病蟲害。

皖稻199

皖稻199系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選育的兩系雜交晚秈新組合,該組合具有優質、高產、抗病等突出優點,適宜在安徽省沿江江南雙季稻區作雙季晚秈種植。

10.1 審定情況

2006年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皖品審06010511。

10.2 產量、品質和抗性表現

(1)產量:2003-2004年參加安徽省雙季晚秈組區域試驗,平均畝產分別為519.4公斤和556.5公斤,比對照協優92分別增產3.2%和8.7%。2005年參加安徽省雙季晚秈組生產試驗,平均畝產503.8公斤,比協優92增產5.7%。

(2)品質:2004年經農業部稻米及製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檢測,該組合的稻米品質達到1等食用秈稻品質規定要求(NY/T593-2002),12項米質指標分別為:糙米率82.2%、精米率76.2%、整精米率68.5%、粒長6.6mm、長寬比3.0、堊白粒率14%、堊白度1.9%、透明度1級、鹼消值6.4級、膠稠度79mm、直鏈澱粉含量22.0%、蛋白質含量9.8%。

(3)抗性:2003-2004年經安徽省農科院植保所接種鑑定,中感——中抗白葉枯病(5-3級,MS-MR),抗——中抗稻瘟病(2-3級,R-MR)。

10.3 特徵特性

該組合全生育期120天左右,比天協92遲熟4天。株高95厘米,穗長21厘米,株型鬆緊適中,分櫱力較強,穗大粒多,著粒較密,籽粒較小。每穗總粒數130粒,結實率80%左右,千粒重24.5克,米質優。兩段灌漿明顯,歷期較長,熟期落色好。

10.4 栽培要點

(1)適時早播、培育壯秧。6月15-18日播種,每畝秧田播種量7.5-10公斤,秧齡25-30天,不宜超過30天。

(2)合理密植。株行距13.3×20.0厘米(4×6寸),每畝大田用種量1.5公斤左右,每穴栽2粒種子苗,每畝栽足12-15萬基本苗。

(3)科學施肥管水。每畝施純氮10-12kg,氮磷鉀比為1:0.6:1。磷肥和70%的鉀肥作基肥一次施用,30%的鉀肥作保花肥(約在抽穗前18天),氮肥按5:3:1:1的比例依次作基肥、分櫱肥、保花肥和粒肥施用,後期嚴控氮肥施用量,防止貪青晚熟。

(4)及時防病治蟲。

雙優3404

雙優3404系三系雜交晚粳新組合。母本:雙九A是本所用80-4A×雙九(六千辛/關東136)回交選育而成,2002年通過安徽省技術鑑定;恢復系皖恢3404是用早R161(引自上海市農科院作物所)×皖恢9號,經雜交選育而成的粳稻恢復系,2003年獲得品種保護授權。

11.1 審定情況

2007年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皖品審07010646。

11.2 產量、品質和抗性表現

(1)產量:2004年和2005年區試平均畝產分別為530.0公斤和434.5公斤,分別比對照品種M1148增產5.7%和減產0.9%(不顯著)。2006年生產試驗平均畝產432.2公斤,比對照增產4.1%。

(2)品質:經檢測,米質達部頒四等食用粳稻品質標準。12項指標分別為:糙米率82.8%、精米率74.0%、整精米率70.4%、粒長5.2mm、長寬比1.9、堊白粒率35%、堊白度5.6%、透明度2級、鹼消值7.0級、膠稠度68mm、直鏈澱粉含量14.8%、蛋白質含量9.7%。

(3)抗性:經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植保所鑑定,抗——感白葉枯病(1-7級,R-S),中抗——中感稻瘟病(3-4級,MR-MS)。

11.3 特徵特性

該組合作雙晚種植全生育期126天,比對照早熟3-4天,後期轉色好,較易脫粒。株高92厘米,穗長18.9厘米,分櫱力中等,大穗,平均每穗總粒數118粒,結實率80%以上,千粒重23克左右。

11.4 栽培要點

(1)一般6月20日以前播種。安徽地區作連晚栽培可在6月20日前播種,秧齡30天;每畝栽2.5萬穴,每穴1-2粒種子苗。

(2)適時稀播,培育壯秧。

(3)肥水管理:該品種需肥量中等,宜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充分發揮其分櫱早而快的優良特性,爭多穗,防止用肥過多、過遲。後期斷水不宜過早,以發揮粒重的增產作用。

(4)病蟲害防治:除了播種前種子用藥劑處理外,在秧田三葉期和拔秧前用葉青雙預防白葉枯病。

70優9號

70優9號是安徽省農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兩系雜交組合。

12.1 審定情況

1994年通過安徽省審定,2000年通過雲南省審定,2001年通過國家審定,審定編號:國審稻2001020。

12.2 產量、品質和抗性表現

(1)產量:1991-1992年在安徽省粳雜雙晚組區試中,平均畝產分別為409.1公斤、397.8公斤,平均比對照鄂宜105增產7.3%,比三系粳雜對照當優9號增產3.1%;1992年雙晚生產試驗,平均畝產392.2公斤,比對照鄂宜105增產9.4%;1998—1999年在雲南省粳雜區試中,兩年平均畝產為735.6公斤,比對照合系24平均畝產665.9公斤增產10.5%。

(2)品質:米質主要指標:精米率75.7%,整精米率72.1%,透明度2級,膠稠度52毫米,直鏈澱粉含量19.8%,食味佳。

(3)抗性:抗稻瘟病,中抗白葉枯病。

12.3 特徵特性

該組合屬早熟晚粳型,感光性強,在安徽省沿淮地區作麥茬單晚種植,全生育期161-170天,在沿江作雙晚種植,全生育期131天左右;在雲南省種植,全生育期175天左右。株高90-103厘米,株型較緊湊,分櫱力中等,葉片16-18,葉片挺秀,稃尖紫色。畝有效穗22-25萬,穗大粒多,穗總粒數115-150粒,結實率80%左右,千粒重23.5-26克。較難脫粒。

12.4 栽培要點

(1)作單晚種植:沿淮4月播種,江淮5月初播種,畝播種量12.5公斤,秧齡30-35天,本田栽插株行距13.3×20厘米,每畝2.5萬穴,每穴2粒種子苗;作雙晚種植:6月18-20日播種,畝播種量15公斤,秧齡30天左右,株行距13.3×16.7厘米,每畝3萬穴,每穴2粒種子苗;要施足基肥,適當控制分櫱肥,後期分期施好穗、粒肥,切忌斷水過早,以免早衰降低結實率和千粒重;

(2)在雲南省栽培,適時早播,稀播培育壯秧,秧田畝播種量15~20公斤,搞好種子處理;要適時早栽,合理密植,畝栽2.5~3萬穴,每穴2粒種子苗,莖櫱數達到40萬/畝時,放水曬田,保證畝有效穗達25萬以上;

(3)注意防治白葉枯病。

華秈糯1號(皖稻51)

華秈糯1號(皖稻51)系安徽省農科院水稻所育成,具有高產、糯性好、多抗、適應性廣等優點。適宜在安徽及同一生態區作一季中稻種植。

13.1 審定情況

1994年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皖品審94010131。

13.2 產量、品質和抗性表現

(1)產量:一般畝產500公斤左右,高產550公斤以上,被民眾譽為“千斤糯”和“雜交糯”。

(2)品質:米質好,出糙米率81.4%,精米率72.6%,整精米率61.5%,直鏈澱粉含量0.9%,糊化溫度6.0,膠稠度100mm。

(3)抗性:經安徽省農科院植保所連續三年接病蟲鑑定,中抗白葉枯病(2.4級),抗稻瘟病(1級)和白背飛虱,高抗褐飛虱。苗期至抽穗期具有較好的耐淹性。

13.3 特徵特性

在合肥種植,全生育期136-140天,株高97-105厘米,株型緊湊,葉片中寬挺直,葉色青綠,耐肥抗倒,分櫱力強(平均單株莖櫱數10個左右),熟期轉色好。平均每穗134.6粒,最大穗達238粒,結實率80%左右,中長粒,千粒重26克。

13.4 栽培要點

(1)適時稀播,培育壯秧。冬閒田栽培,安徽淮北地區5月初,淮河以南4月20日左右播種,午季作物(油菜、小麥等)茬栽培,淮北5月上旬,淮河以南4月下旬至5月初播種。濕潤育秧,以利苗全苗壯;秧田淨播種量20公斤左右,大田用種量2.5公斤左右,秧齡30-35天,要求移栽時平均每粒種苗帶1-2個扁蒲分櫱。

(2)密度合理,少本勻栽。採用4×5、4×6寸,每穴2-3苗(不包括分櫱)。

(3)施足基肥,合理追肥。該品種分櫱力、豐產性及耐肥性均較好,每畝需施純氮10公斤左右,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氮、磷、鉀合理搭配。移栽活棵後,結合一次耘田進行追肥。達到櫱夠、健壯,為夠穗打下基礎。穗粒肥看苗合理施用,防止脫肥和促進生長均衡一致,切忌用量過多,以免貪青倒伏減產。

(4)科學用水,及時治蟲。生育前期淺水勤灌,分櫱高峰後至圓稈拔節適當烤田,中期乾乾濕濕,以濕為主,堅決克服深水漫灌,並注意稻薊馬、稻縱卷葉螟等蟲害的及時測報和防治,保證高產豐收。

皖糯2號

皖糯2號系安徽省農業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用3A(“早粘”變異株)×WN9(墨西哥玉米改良群體)育成的鮮食雜交玉米。

14.1 審定情況

2008年通過安徽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審定編號:皖玉2008001。

14.2 產量、品質和抗性表現

在一般栽培條件下,2006年鮮食組區試鮮穗畝產692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2.8%;2007年區試畝產606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8.5%。兩年區試平均畝產649公斤,較對照品種增產5.4%。

田間發病情況:2006年各項病害發生較輕;2007年高抗大斑病、小斑病、矮花葉病毒病。

品質表現:2006年專家評價總分86.4分,各區試點品質評價86.6分;2007年專家評價總分86.9分,各區試點品質評價86.4分。

14.3 品種特徵特性

幼苗葉鞘紫色,株型半緊湊,花葯綠色,氣生根綠色,果穗短筒型,籽粒白色,軸白色。2006年、2007年兩年區域試驗表明,出苗至採收71天左右,比對照品種(皖玉13)早熟2-4天。株高226厘米左右,穗位86厘米左右,葉片數18片左右,雄穗分枝5-8個,穗長16厘米左右,穗粗4.2厘米左右。

14.4 栽培要點

(1)隔離種植,適時早播。一般地溫穩定在10-12℃時搶墒播種最為適宜。春播以3月底到4月初為宜,若地膜覆蓋可提前7-10天。播深3-5厘米,保證一播全苗。

(2)合理密植,科學施肥。3-4葉期間苗,5-6葉期定苗,每畝留苗4500株左右。重施基肥,畝施氮磷鉀複合肥(各15%)40公斤左右。早追苗肥,5-6葉期畝施尿素10公斤,10-12葉期畝施尿素15公斤左右。

(3)及時防治病蟲草害。播種後至出苗前用乙草胺除草,苗期注意防治地下害蟲,生長期防治玉米螟和金龜子。

(4)適時採收。糯玉米的收穫期對其品質和商品價格影響很大,採收時間一般在授粉後20-25天之間。

地 址:合肥市農科南路40號(省農科院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