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花鼓子

安康花鼓子,典型的“下里巴人”之樂。老百姓的情感表達之歌曲, 安康花鼓子是安康本地喜慶祝福、自娛自樂最為廣泛、經濟的表演形式。是安康民歌中最常見、流傳面最廣、普及率最高的一種口頭歌。


地理環境

安康市位於陝西東南部,北緯31°42′—33°49′、東經108°01′—110°01′之間,面積23529平方公里,占陝西省面積的11.4%。本市南依大巴山北坡,北靠秦嶺主脊,東西寬約200公里,南北長約240公里,漢江由西向東橫貫,構成“兩山夾一川(江)”的自然地貌。全市最高海拔2964.60米(秦嶺東梁),最低海拔170米。(白河縣漢江出境處),海拔高低相對差為2794.6米。安康地緣和區位優勢獨特,在省際之間,處於川、陝、鄂、渝四省市的結合部,即東與湖北省(竹山、竹溪、鄖縣、鄖西)連線,南與川渝兩省市(萬源、城口、巫溪)接壤,位處西安、武漢、重慶三大經濟區的幾何中心,故有方誌稱安康為“東接襄沔、西達梁洋、南通巴蜀、北控商虢”之地。在陝西省內,安康北與省會西安市(周至、戶縣、長安)和商洛地區毗連,西與漢中市(佛坪、洋縣、西鄉)為鄰。

分布區域

安康花鼓子是流傳於安康市的一個地方民間音樂。在安康市漢濱區寧陝、石泉、旬陽、漢陰、白河、紫陽、平利、嵐皋、鎮坪的廣大農村都有分布,尤其以漢濱區旬陽縣的花鼓最具有代表性。

歷史淵源

安康花鼓子,典型的“下里巴人”之樂。安康是“巴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安康,天下分九州時歸梁州。殷商之際,武王伐紂,巴庸派師參戰。晉•常璩《華陽國志》載“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成都出版社2007版《華陽國志》校注第4頁)。從古文獻記載的信息看,安康的先民是能歌善舞的,所吟唱之曲韻久遠流傳。戰國末期,安康流傳的《巴謠歌•茅屋內傳》“神仙得者茅初成,架龍上升入太清。時下玄州戲赤城,繼世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此時的“巴人歌”已進入文人創作之際。漢初劉邦王漢水給安康一帶又帶來新的人群和演唱方式。至南北朝時,安康又產生了《伯鯀治水歌》:“天上無玉皇兮,地下無龍王兮,我就是玉皇兮,我就是玉皇兮。喝令三山五嶽開道,我來兮”。此歌謠在20世紀50年代修安康“八一水庫”時,經民間藝人傳唱,被選為新中國十大新民謠之首,並進入20世紀70—80年代中國小語文教材。唐宋時期,安康文化大繁榮,孟浩然、岑參、韓愈、白居易、陸游、姚合等先後途經或居安康,吟山誦水,抒懷寄人,使安康的民間吟唱極大繁榮。給後來產生安康的代表戲劇“漢劇”培育了肥沃的土壤。“漢劇”是明代中晚期產生於安康的藝苑奇葩,但藝術難度大,一般百姓難以學唱擔演,故民間“俗曲俚唱”成為鄉野村夫們的“精神食糧”。

基本內容

安康花鼓子是安康本地喜慶祝福、自娛自樂最為廣泛、經濟的表演形式。是安康民歌中最常見、流傳面最廣、普及率最高的一種口頭歌。故人們稱它為“三六九趕場,見客發貨”。它有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在全市區域內曲式結構相同,旋律線相同,南起鎮坪,北至寧陝,東自白河,西到石泉,廣大人民民眾用異樣的腔調抒發各自不一樣的情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