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基屯水庫

安基屯水庫

安基屯水庫位於敘永縣南面高寒山區摩尼鎮田義村二社,毗鄰金榜村、後洞大洞(二十四通碑),距摩尼場鎮約7.5千米,距川黔高速約18.5千米。該水庫建成於70年代,是集防汛、抗旱、灌溉、水產養殖、旅遊觀光等多功能於一體的小一型水庫,庫容280萬立方米。水庫設計灌溉面積20000畝,有效灌溉面積6197畝,灌區包括摩尼鎮田義村、旗燕村、梘槽村,赤水鎮土橋村、斜口村、金州村、崖頭村等。 水庫附屬安基屯電站建於1987年,裝機容量75千瓦。川黔高速安基屯大橋飛跨水庫南北,貫通川黔,山水相映,玉帶明珠,風光旖麗。

安基屯水庫 安基屯水庫

水庫修建於1979年8月,是在原來銀榜八社踩山壩下的蔡家屋基上開工修建的,以後又占用了原來熱鬧的新店子集市以及輾房、拱橋、溝頭、田榜榜、龍塘溝、核桃樹溝、鏵嘴田等地,經數萬民工多年夜以繼日的辛勞才形成了庫容量達280萬立方米的水庫。

水庫位於安基屯西北側,東面的飄水岩溝,南面的芭蕉溝、北面的蓑衣溝、東北的掛旗岩溝的山泉匯成涓涓的溪流流入水庫,形成了一個呈“人”字形狀風光旖旎的高山人工湖泊,當地人稱之為安基屯水庫。

水庫處在群山環繞、山高林密深處,空氣格外的清新,微風吹過湖面波光粼粼,湖光山色,不禁讓人有種高峽出平湖感覺。水庫從大壩往裡走湖面便顯得越來越窄。特別是芭蕉溝方向,舉目而望,兩岸大山壁立千仞,樹木蔥蘢,倒影成趣。潮濕的岩壁上布滿了淺褐色的苔蘚,壁縫間長出的小樹形態多姿。在這裡山與水的交相輝映,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構成了一幅天然的水墨丹青。

在離水庫直線約一公里的東北方向有一個山口叫二郎口,相傳是二郎神為了尋找清修之地相中的居所。他意欲將二郎口堵斷,引入四溝之水將整個安基屯變成高山湖泊,四周遍栽茱萸,修建樓台亭榭勝似人間仙境來滿足修行的需要。他的意圖被鄉人識破後,當地人便搶先在此地修建了一座文閣廟,建成後引來四方八面的善男信女紛紛進山朝拜,尤以每年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的觀音會、二月初三的文昌會更為熱鬧非凡。二郎神聽到風水寶地被占,氣絕而亡,化為二郎山(現在叫二龍山)長眠於此。他的隨行龜丞相和鯉魚精以表忠心也隨它而去化為烏龜山、鯉魚灘陪伴至今。隨著文閣廟名氣越來越大,便逐步演變成了當地求神祈福、文化交流、商貿交易的廟會,一直延續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末。解放後文閣廟成了普安鄉政府所在地,後來又成了安基屯村小。

據史料介紹:嘉靖三十六年夏(1557年),“奉天、謹身、華蓋三殿災”,也就是皇宮發生第二次大火。為了重修新殿,嘉靖皇帝詔令貴州布政使王重光從貴州採伐上等木料重建。王重光遵旨,率兵先平撫貴州蠻民,帶領將士進入果峽口、大落包、霧露溝等林區尋找可用木才砍伐。期間,王重光得知當時屬於貴州管轄的田義村有一株大樹可作寶殿大梁,派其部將王之屏、張朝二將負責監工採伐並運往京城。將士們把大樹砍伐後運往京城,途經一地勢低洼處,天氣驟變,剎時暴雨如注,暴漲的山洪飛瀉而下,傾刻間便淹沒了軍中旌旗,王之屏、張朝二將溺水而亡。洪水過後,樹木經千難萬險運抵京城,王重光因是北方人士,故將此地取名淹旗屯,以此紀念為伐木死去的將士。由於方言的原因,當地山民將“淹”字念作“安”(an),加之“旗”與“基”音近,口口相傳,就念成了現在的安基屯。

1935年2月3日(甲戌年臘月三十)拂曉,毛澤東率領中央紅軍縱隊,為防止敵軍的圍追堵截,頂風冒雪,經安基屯的東瓦溝,阿里普鄉間小道抵達“雞嗚三省”的石廂子村宿營,並在此召開了著名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即“石廂子會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