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活動理論

因此,學習中的定向基礎是劃分學習類型的主要依據。 在教學中,必須使學生在掌握新教材的同時,掌握必需的新的動作,才能引導學生的心理發展。 學生在學習新教材時掌握新的認識動作越多,則教學的發展效果就越好。

學習的活動理論

正文

蘇聯加里培林學派提出的一種學習理論。心理學家П.Я.加里培林和Н.Ф.塔雷金娜等, 從心理學家А.Н.列昂節夫的活動心理學理論出發,反對學習理論問題上的官能主義與行為主義觀點,對學習的實質、學習的類型、教學與發展的關係、教學的最佳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獨特的見解。
在學習的實質方面,該學派認為,人類的學習是主體為了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以獲得處理事物的社會經驗為目的而進行的一種活動。學習不同於遊戲,同生產性勞動也有區別。只有當活動是滿足認識性需要時,此活動才是學習。學習活動是由一定的動作(действие)來實現的。動作和活動一樣,具有對象性和主體性,具有複雜的內部結構。從動作的組成要素來說,除了具有目的及動機之外,還包含動作的對象、定向基礎以及操作(операция)。從動作的實行方面來說,它是由定向("控制機構”)、執行(“工作機構”)和反饋監督(“監視和對照機構”)環節所組成的可控系統。
加里培林學派認為,學習中的定向環節直接制約執行環節而對學習成效具有決定性意義。因此,學習中的定向基礎是劃分學習類型的主要依據。學習的定向基礎的建立,包含下列 3方面的任務:①建立保證新的動作得以正確執行的客觀條件系統;②使這種條件系統在學生意識中反映出來;③選擇合理的定向映象的建立過程。在實際學習中,由於解決這 3方面任務的方式不同,可能造成定向基礎的概括性、完備與獨立性方面的差異。由於這3 種因素不同的結合造成多種不同的學習類型,具有不同的成效。教學上必須注意選擇與創造最佳的學習類型。
在教學與發展的關係問題上,學習的活動理論支持Л.C.維果茨基關於教學在兒童心理發展中起主導作用的觀點。 但是該學派認為, 教學上如果僅僅考慮到針對“最近發展區”的教學內容,不考慮掌握這種內容所必需的新的動作,不把這種新的動作包括在教學內容之中,則此教學內容不可能直接獲得教學的發展效果。在教學中,必須使學生在掌握新教材的同時,掌握必需的新的動作,才能引導學生的心理發展。學生在學習新教材時掌握新的認識動作越多,則教學的發展效果就越好。
為了能更好地完成教學應有的任務,該學派認為必須選擇最佳的教學方式。塔雷金娜認為,控制式教學最能體現學生掌握知識與技能的規律,可以避免種種偏離掌握要求的現象,因此主張實施控制式教學。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