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學佛者的基本信念》是由復旦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出版社: 復旦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07年6月1日)

遊絲之舞上傳遊絲之舞上傳
平裝: 232頁
正文語種: 漢語
開本: 32, 0開
ISBN: 7309031938

內容簡介

《學佛者的基本信念》以通俗的口語,對該經的宗趣大意,特別是一般人不易讀懂的偈頌作了別開生面的講解,並附列了有關“行願”(修行與大願)方面的各種資料。書名中的“基本信念”即是指“行願”而言的。《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原是唐代般若譯的《華嚴經》四下卷中的最後一卷,因其文理俱優,切於日用,譯後不久,便函獨成一經,廣為流傳。經中主要講述了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佛教寺院中每日引磬唱誦的《普賢菩薩十大願》即源於此。本書是台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有關《普賢行願品》的講記。作者以通俗的口語,對該經的趣大意,特別是一般人不易讀懂的偈頌作了別開生面的講解,並附列了有關行願方面的各種資料。
《學佛者的基本信念》中的基本信念即是指行願而言的。

出版說明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它原是唐代般若譯的《華嚴經》四十卷中的最後一卷。因其“文理俱優”、“切於日用”(明代智旭語),譯出後不久,便獨成一經,廣為流布。經中主要講述了普賢菩薩的“十大行願”,佛教寺院中每日引磬唱誦的《普賢菩薩十大願》即源於此。本書是台灣著名學者南懷瑾先生有關《普賢行願品》的講記(原名《一個學佛者的基本信念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作者以通俗的口語,對該經的宗趣大意,特別是一般人不易讀懂的偈頌作了別開生面的講解,並附刊了有關“行願”(修行與大願)方面的各種資料。書名中的“基本信念”即是指“行願”而言的。茲經作者和原出版單位台灣老古文化事業公司授權,將老古最新版(2001年版)校訂出版,以供研究。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2年4月25日

作者簡介

南懷瑾:1918年生於浙江溫州樂清,自幼接受傳統私塾的嚴格教育。青年時代曾任教於中央軍校,入華西壩金陵大學研究社會福利學。四十年代初入峨眉山大坪寺閉關修持三年。1945年曾任教於雲南大學,後又講學於四川大學。1949年春赴台,先後執教於台灣文化大學、輔仁大學,並應邀至多所大學、機關、社會團體講學。1985年夏,離台赴美。在美國期間,成立了“東西學院”,旨在推進東西方文化交流。有著作三十多種。

目錄

上篇: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講記
下篇:心聞洞十方,當然獲圓通
附錄一:普賢菩薩的行願
大方廣佛華嚴經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淨行品
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法華經普賢菩薩勸發品
楞嚴經普賢菩薩心聞法門
附錄二:諸佛菩薩的行願
東方藥師琉璃光如來十二大願
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大智文殊菩薩十大願
大悲觀世音菩薩圓通法門與三十二應身
大願地藏王菩薩之聖德大願
附錄三:發大心文
南懷瑾先生著述目錄

書摘

所以,我們現在還只是在這修行的道路過程中而已,為了證得無上菩提而努力,發願與釋迦牟尼佛修行時一樣,生生世世在六道輪迴中上求下化,這就是“一切趣中成宿命”。如果在六道輪迴中來來往往時,不敢作牛、作馬,你還是個頂天立地的大乘行者嗎?千萬要如此學佛發願,“一切趣中”,六道五趣包括天、人、阿修羅等一切趣中,都有佛菩薩轉生示現的教化。佛菩薩所濟度的不只我們人而已,所以我們要趕快發願修菩薩行,轉到“一切趣中成宿命”,這樣最後才能圓滿佛果。
談到宿命,宿命之根和種子,是不會掉失的,就像你們起初學佛,不管是真是假,生生世世下來,最後總是會發心出家精進修行的。這就是阿賴耶藏識中,有這學佛的宿命種子存在,沒有這種宿命的善根,你要他信佛,他是死也不乾的,不可能走上這條成佛之路。那么學佛又為何要在六趣中輪轉呢?因為在六道中輪轉、精進,能夠面對種種苦難,磨鍊菩薩百忍不隳的心態,長養解脫煩惱的智慧,或就重重濟世利生的殊勝功德,轉得愈深,墮得愈深,福德智慧的成就愈大。但這種墮落是菩薩的墮落,乃秉承普賢大行的慈悲願力而來,與一般主夫貪求五欲,作業造罪的墮落不可同等而喻。所以所謂“一切趣中成宿命”,是就我們發無上菩提心,在無余趣中修道行道而言。學佛要修到在六道任何一道中,都曉得出家修持淨戒。出家小一定當和尚,和尚只對人道的出家而說,一切趣中都有發心出家的有情。狗道也有狗出家的,像一位同學家中,有條狗生了一場大病,他求大悲咒水治好了它,病癒後,便不再吃葷,這也是一種出家,是心出家,企求跳離畜牲道之苦的初步發心。這就是“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淨戒”。
那么,既然出家講求的是心,為何我們又要有身的形式出家呢?這是為了在某個修道過程,免除情愛欲的拖累,專心進修;同時也為了佛的正法,需要有人示現正式的名份角色來住持傳續。出家修持淨戒,包括了比丘、比丘尼、菩薩、三昧耶等顯密戒律,而其終極的核心是“菩提心戒”。我們現在講的《普賢行願品》正可以作為它的具體表征,行得普賢行便能做到“無垢、無破、無穿漏”的境界,心中沒有一個垢穢的念頭,並且一切心行“無破、無穿漏”。譬如煩惱生起,就是有破漏,有所遺憾。孔子的門生子夏說:“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這是子夏論為人處事的方便談法,還是有滲漏之處。“大德不踰閑”,根本性的倫理道德不要越軌超過範圍,至於一些無傷大雅的小毛病就原諒一點沒關係,一般人道中的標準也只能如此。其實要做到“大德不踰閑”也頗不容易。而“無垢、無破、無穿漏”的漏盡通境界,在生命修養的層次而言,乃是臻於沒有一點空隙,極嚴密莊嚴的地步,一點小小的戒行都自然而然
合於本份,沒有絲毫不如法的差錯。以此標準而言,要修得了無漏果,才能算是真正守戒,也才算是真正出家。
我們若能隨時安住佛制的道德淨戒中,則可真實體會出寒山詩“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那種心行如明月般無垢、無破、無穿漏,晝夜恆常清淨無瑕的現量境界。如現在你們修準提法,心觀月輪上崦字,二六時中,剎剎那那毫不丟失,在綿密的觀照中,一點念頭來就化開,任何雜想無隙可乘。月輪上崦字之觀想,如果有一時不在,便屬滲漏,如果掉了半天,才再想到提起觀回,這便早就漏光了!問問你們自己,像現在修法,一天漏了多少呢?好像是隨時都在漏丹中,對不對?唉!要努力啊!要真正“無垢、無破、無穿漏”,才是常隨佛學的出家行。
天龍夜叉鳩盤荼,乃至人與非人等,
所有一切眾生語,悉以諸音而說法。
上面一偈講出家行,現在則講人世行。“天龍夜叉鳩盤茶”,天是忉利以上欲界、色界、五色界諸天,龍是指龍神,夜義則屬修羅道之一,介於天道與人道之間,勉強叫說是一種勇健怒目能飛騰空中的大力鬼,但並非鬼道眾生,另外,鳩盤荼為一種啖人精氣之鬼,以上四者加上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喉羅伽,總稱天龍八部,這些佛學的普通常識大家應該曉得,在此不贅述。那么談到人世行,則三界六道中,各類眾生的語言都要通達。這是最初步,而我們呢?人道中各國語言都學不好,怎么還談得上其他,更談不到為了宣揚佛道而“悉以諸音而說法”了。
講到這些,表面上與行願品無啥牽連,其實很有關係。尤其我一再強調的念誦法更與《行願晶》息息相關。我再婆婆媽媽地講一次,早上容易昏沉的時候,法器的敲打應快些、密集些,念聲也要大些,如此精神振作,妄想減少。念時要迴轉來聽自己的音聲,不是聽別人的,一覺昏沉趕緊張眼,密集大聲地念,念到相當快時,便自然由開口念誦轉為金剛念誦,心氣慢慢就自然合一了。金剛念誦是唇齒之動輕微,而以舌根彈動,當很平靜時,慢慢地念,但不能太慢,太慢就成唱誦了。又開口念誦眼宜睜開,與外界自然之光融成一片光明,化為無相光,身心俱忘。現在佛前供了七盞照世明燈,光輝柔和安詳,張開眼念是很好的。
另外關於“唱誦”,每句最後一個字音之拉長,在這字音的平、上、去、人音節之內,以舌頭去彈動,人聲的氣是往內部下沉,吸氣進來,不往外散。念得如法,喉嚨自開,而且因耳通氣海,耳根自然向內反聞自性,不往外馳求,心氣合一,夫復何難?!得止得定,早晚成辦。唱誦修好了,氣息深長微細,睡時無呼吸聲,此即龜息,若一躺床上入睡,人便呼呼大響,那是身心不調,業氣粗重之人。以道家精氣神而言,觀想是煉神,念誦是修氣,端容正坐為煉精,精、氣、神層層升華調和,身心氣質自然轉化,所以三業專精的話,成就便快。你們下座後,要把這些念誦原理細細品味,融會貫通,好處不可言喻。上戒下德老和尚的唱誦很標準,你們叮以向他學,重要在於“調子”是固定的,要學正確;而“腔”因各國各地乃至各人環境、背景都不同,可以因人而異。朱博士有一卷印度人以現代音樂配唱的六字大明咒,非常動人,一聽,身心皆忘,俗慮煩惱消失無蹤,所以唱誦之功德不可輕忽。有日寸你們獨自修持,在夜深人靜時刻,心中有很大的煩惱感慨,不妨在佛前一站,一首詩、一個偈子,唱完了它,煩惱沒了,萬緣也就放下了。一切戲舞詠曼、詩詞歌賦都是給人調節身心用的,古代祖師及一些行者,詩詞都作得很好,一面借供調心,一面方便說法,雖是戲論,也是功德。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
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
所有未來照世燈,成道轉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盤,我皆往詣而親近。
“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處處皆是佛法,古德雲:“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鬱郁黃花無非般若”,一毛端極微中含藏三世如來的莊嚴寶剎,大家相信嗎?只要心念一動,任何景象皆可顯現,一個念頭可觀想成一座高山,此即芥子納須彌。這裡所言一毛端是最小的嗎?——還不是。這一念最小,隨時在第六意識中,這么一提,莊嚴佛剎即時觀成,能如此學佛才算上路。像西方極樂世界、東方藥師佛國等等,一念之間就要觀起來,尤其標榜學密者,更應作到。觀不觀得起,牽涉到慧力與業力的問題,切莫觀不起來,就說本來一切空。這不是空,是懶,是無能。須觀得起來,而後再空掉它,這就對了。
學佛的人,不但要能觀得“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還要做到“十方塵剎諸毛端,我皆深入而嚴淨”。等於說修持真得利,不但白天明明了了,晚上夢中也能夠作主,夢中知道作夢,可以不夢,而夢中照夢,重重無盡法界,一層一層在一念之間都普現出來。並且六根可以並用,不相妨礙,一念可起多種相反的功用而彼此圓融無阻。“於一毛端極微中,出現三世莊嚴剎,十方塵剎諸毛端”都能“我皆深入而嚴淨”,這道理在“心包太虛”、“一切唯心”、“即用即體”、“大而無外,小而無內”上。嚴淨是莊嚴清淨諸佛國土,不但理上懂
得,要事上修到才行。
今天再給你們講瑜伽念誦的道理,要搞清楚,好好體會。現在靜下來的時候,並不是叫你參禪。“心聞洞十方”,進入這三個昧,就不是初心了。假使能夠人,當然獲圓通。文殊菩薩已經說得很清楚,問你自己,云何獲圓通?大家正在修學,想證得菩提,就要細心參究。觀音法門從耳根人,到了普賢法門,亦同耳根有關連,聞聲在心,這一旨要已透露了《楞嚴經》是無上的密宗。
你看佛說法五處放光,五次放光每次不同。你念誦的音聲只要打通那一輪,都能體會到箇中道理的。不要說我坐在這裡,心空一念就好了,萬緣不起,那是大昏沉;即使做到完全“空”了,也不過是小乘的果位,因為你那個空還是意識現量的一個境界。那么,我說“有”呢?也是意識現量的境界。所以永嘉禪師告訴過我們:“棄有著空病亦然,還如避溺而投火。”因此古人再三告誡我們修行的道理:“寧可著有如須彌山,不可落空如芥子許。”一落了空,轉身很難。
所謂金剛念誦如此——唇齒不動,音聲、氣脈在裡面念,完全融在一片音聲氣海里,這個裡面就是指你的色殼子。所以用不著修氣脈,氣脈自然都震開了。但是我們念誦不在求氣脈震開,在求專一得止,與“都攝六根,淨念木相繼”,是一樣的道理。不是在那裡窮叫喚,我聽到你們只在那裡吵吵嚷嚷,不是念誦。現在再來念幾遍試試看,看你們懂了沒有?
今天好你有一點聽懂了。注意呀!我在場不在場都如此修法,沒有不成就的,功德自然圓,自然可以證得菩提。剛才你們自己也聽到了,已經不同了,不是嗎?不過你們還沒有完全上路。不完全上路,散亂昏沉便依然如故,這個四大業報之身也就沒辦法轉化。
要知道這樣一口氣、一口氣的念誦,嘴巴不會發乾的,稍微有點感冒,這樣一念,出身汗就好了,都化掉了。精神不好的,待精氣神一充滿,當然好了。乃至腸胃不通也會走通了,心臟不好也會打通了,肺部不清也能清理了,這些都是附帶的功能,目的不在醫病。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