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髯翁

孫髯翁

孫髯翁(1685-1774),字髯翁,祖籍陝西三原,博學多識,乾隆年間,曾為昆明滇池大觀樓題楹一幅,號稱天下第一長聯、海內長聯第一佳作,被後人尊稱為聯聖。著名史學家郭沫若贊道:“長聯猶在壁,巨筆信如椽”。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孫髯翁(1685-1774),字髯翁,祖籍陝西三原,生於清康熙二十四年乙丑歲(1685)。因其父在雲南任武官,隨父寓居昆明。博學多識,乾隆年間,曾為昆明滇池大觀樓題楹一幅,計180字,號稱天下第一長聯、海內長聯第一佳作,被後人尊稱為聯聖。著名史學家郭沫若贊道:“長聯猶在壁,巨筆信如椽”。

孫髯翁塑像 孫髯翁塑像

大觀樓“天下第一長聯”的作者是布衣孫髯,也是一個傳奇人物。據說孫髯一生下來就有鬍鬚,所以取名叫“髯”,字髯翁。孫髯是清康熙到乾隆年間人,祖籍是陝西三原,父親到雲南擔任武官,便把孫髯也帶到昆明來了。

孫髯從小就有名,古詩文寫得極好。出遊之時,隨身總是帶著書。看到科舉考場要搜身,掉頭就走,從此不問科舉,終身為民。孫髯好梅花,曾自製一印章,上刻“萬樹梅花一布衣”。今天昆明五華山北坡有大梅園巷,原來是一個梅園,相傳就是孫髯居所。孫髯還曾溯流而上,考察金沙江,提出“引金濟滇”的構想,又考察盤龍江,寫成“盤龍江水利圖說”。目睹官吏榨取民財,百姓流離失所,滇中深藏隱患,孫髯憂國憂民,登大觀樓,心緒難平,激憤如潮,於是奮筆疾書,為我們留下了“海內第一長聯”。長聯盡摹滇池景象,極言千年滇史,狀物則物勢流轉,辭采燦爛,文氣貫注;寫意則意氣馳騁,沉鬱頓挫,一掃俗唱。在文禁森嚴的雍乾之際,孫聯一出,震聾發聵,四方驚動,昆明士民,競抄殆遍,蔚滇中盛事。

孫髯晚年貧困落魄,寄居昆明圓通寺後的咒蛟台上,自號“蛟台老人”,卜卦為生,三餐難繼,後投靠子女,終老雲南紅河州彌勒縣。其生前曾自撰輓聯曰:

這回來得忙,名心利心,畢竟胡塗到底;

此番去正好,詩債酒債,何曾虧負著誰?

孫髯翁 孫髯翁

今彌勒縣還有孫髯墓,在彌勒縣城西,墓碑上的題書是:“滇南名士孫髯翁先生之墓”。孫髯的著作有《永言堂詩文集》、《國朝詩采》、《滇詩》、《金沙詩草》等,又修過雲南縣誌,全都流失無存。幸而《滇南詩略》收有孫髯詩20首,近代又發現《孫髯翁詩殘鈔本》,還有《擬盤龍江水利圖說》鈔本等,都是研究孫髯的重要資料。

孫髯翁早年由於對科場搜身極為憤慨,認為這種“以盜賊待士”的舉措有辱斯文,遂發誓永不赴秋闈之試。他中年喪妻,僅生一女,其女長大後適廣西州彌勒縣。從此窮困潦倒,寄居於昆明圓通寺咒蛟台,過著以石洞為棲身之所,以卜筮為求生之道的清貧生活。他曾在詩中寫道:“白眼無今古,黃金有是非。”

在《續修昆明縣誌·人物誌》中這樣描述孫髯 :“博學多識,詩古文辭皆豪宕不羈,一時名士相與酬唱,所撰樂府,雖不逮漢魏,亦幾入香山、崆峒之室。五七規仿唐人,時有傑作。其題大觀樓楹聯凡一百八十字,混灝流轉,化去堆垛之際,實為僅見。”

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髯翁八十有三,滇西師範公前往咒蛟台拜謁,見先生“白須古貌,兀坐藜床上,如松蔭獨鶴,互相問詢,乃以詩請。拍案敷陳,目光炯炯射人。自是時攜餅餌與談,輒至暮始返。乾隆三十五年庚寅歲(1770),師範公再次拜訪,先生依然耳聰目明,神智清醒。走路不用藜杖。孫髯翁的女婿在彌勒趕馬經商,往來於師宗、丘北、瀘西和彌勒間,為人忠厚,家道殷實,為盡半子之責,於乾隆三十七年壬辰歲(1772)將先生接到彌勒縣奉養。彌勒縣有個名叫苗雨亭的士子,早年在省城遊學,與先生過從甚密。乾隆八年癸亥歲(1734),雨亭公出仕,任河南澠池縣令,為官十八年後,於乾隆二十六年辛巳歲(1761)辭官歸里,在彌勒縣講學,得知先生到彌勒縣安度晚年,當即聘為西席,共同設館授徒。

人物作品

大觀樓長聯作者:乾隆年間,曾為昆明滇池大觀樓題楹一幅,號稱天下第一長聯,被後人尊稱為聯聖。

長聯原文

上聯: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看:東驤神駿,西翥(zhu)靈儀,北走蜿蜒,南翔縞素。高人韻士何妨選勝登臨。趁蟹嶼螺洲,梳裹就風鬟(huan)霧鬢(bin);更苹天葦地,點綴些翠羽丹霞,莫孤(辜)負:四圍香稻,萬頃晴莎,九夏芙蓉,三春楊柳。

下聯:數千年往事,注到心頭,把酒凌虛,嘆滾滾英雄誰在?想:漢習樓船,唐標鐵柱,宋揮玉斧,元跨革囊。偉烈豐功費盡移山心力。侭珠簾畫棟,卷不及暮雨朝雲;便斷碣殘碑,都付與蒼煙落照。只贏得:幾杵疏鍾,半江漁火,兩行秋雁,一枕清霜。

長聯注釋

(1)五百里:《雲南通志·地理志》:“滇池為南中巨浸,周廣五百餘里。”

(2)幘:古時的一種頭巾。

(3大觀樓長聯

[1])神駿:指昆明東面的金馬山。

(4)翥:飛舉。

(5)靈儀:指昆明西面的碧雞山。

(6)蜿蜒:指昆明北面的蛇山。

(7)縞素:白色。縞與素都是白色的生絹,引申為白色,此處指昆明西面的白鶴山。

(8)蟹嶼螺洲:指滇池中如蟹似螺的小島或小沙洲。

(9)風鬟霧鬢:鬟:環形髮髻;鬢:臉旁靠近耳朵的頭髮。形容女子頭髮的美。也形容女子頭髮蓬鬆散亂。此處比喻搖曳多姿的垂柳。

(10)翠羽:翠綠色的鳥雀。

(11)丹霞:丹紅色的雲霞。

(12)九夏:指夏季的90天。

(13)芙蓉:蓮花。

(14)漢習樓船:據《史記·平準書》載,公元前120年,漢武帝“大修昆明池,治樓船……”以操習水軍,打通從滇池通往印度的路徑。

(15)唐標鐵柱:《新唐書·吐蕃列傳上》,公元707年,吐蕃及姚州蠻寇邊,“九征毀絙夷城,建鐵柱於滇池以勒功”。

(16)宋揮玉斧:玉斧為文房古玩,作鎮紙用。《續資治通鑑·宋紀》:北宋初年,“王全斌既平蜀,欲乘勢取雲南,以圖獻。帝鑒唐天寶之禍,起於南詔,以玉斧畫大渡河以西曰:‘此外非吾有也!’”

(17)元跨革囊:《元史·憲宗本紀》,公元1252年,“忽必烈征大理過大渡河,至金沙江,乘革囊及皮筏以渡。”

(18)斷碣殘碑:歷代帝王所立的功德碑,隨時間而斷裂殘破。

(19)孫髯,字髯翁,號頤庵,自號“咒蛟老人”、“萬樹梅花一布衣”。生於清康熙年間,卒於乾隆年間,享年80餘歲。孫髯一生勤奮,著述甚豐,有《金沙詩草》、《永言堂詩文集》;纂輯過《國朝詩文》、《滇詩》等,惜佚失。僅有《孫髯翁詩殘抄本》、《滇南詩略》傳流於世。他最著名的作品,是題昆明大觀樓長聯,素有“天下第一長聯”之稱。

(20)大觀樓:在昆明西郊滇池之濱,在今昆明大觀樓公園內。園林初辟於明代。大觀樓初建於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樓前懸掛孫髯長聯為昆明名士陸樹堂用行書書寫刊刻,至清鹹豐七年(1857)毀於兵燹。 現存三層樓宇系清同治五年(1866)所建,長聯是光緒十四年(1888)由雲南劍川人趙藩重書。

其他評價

乾隆三十九年甲午歲(1774)春正月初九日,孫髯翁於玉皇誕辰跨鶴西歸,享年九十上壽。苗雨亭公感念至交之情,將先生殯葬於彌勒縣城西苗氏塋地。

光緒三十三年丁未歲(1907),彌勒縣士子協力籌資為先生修墓立碑,墓碑正中刻有”清處士髯翁孫先生墓”十個大字,旁刻一聯云:

古冢城西留傲骨;

名士滇南有布衣。

墓前華表上刻有光緒十九年癸巳歲(1893)彌勒縣貢生楊曉雲撰寫的八十言長聯:

讀大觀樓長聯,膾炙人口久矣。就苹天葦地,濡染筆墨生輝,布衣有何能?幾經昆池劫灰,常圖不磨文字;

出挹爽門半里,追繞馬鬣依然,嘆斷碣殘碑,滅沒名流不少,吾儕非好事,一存滇南傲骨,以昭先正典型。

民國三年甲寅歲(1914),愛國志士楊傑任彌勒縣長,又為髯翁修墓,立碑為志。

民國二十六年丁丑歲(1937),杜希賢任彌勒縣長,重修孫髯翁墓,並撰《輯刊憑弔孫髯翁先生墓詩碑序》,勒石於墓左,其文有“相傳先生晚年,傷伯道無兒,幸中郎有女,遠適彌勒,以舐犢情深,常遨遊於丘、彌之間,設帳授徒,門牆桃李,一時稱盛。後歿於彌,葬挹爽門西郊,郡人士立碑以志之曰:‘清處士髯翁孫先生之墓’……”。

在1958年“大躍進”年代,先生的墓碑被毀,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才得以重新修復。並將墓聯改為先生生前自輓聯。

這回來得忙,名心利心,畢竟糊塗到底;

此番去甚好,詩債酒債,何曾虧負著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