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義彬

孫義彬(1946—2002)本姓范、名貴元,四川榮縣人。四川師範學院畢業。生前任四川威遠中學教師,受聘為“四川省中國小教師高級職務評審委員會數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和康定中學數學指導教師。是一位人民教師。

基本信息

個人簡介

孫義彬(1946―2002)本姓范、名貴元,四川榮縣人。童年家境困窘,抱養給威遠煤礦一孫姓工人,國中二年級轉入威遠中學。1965年夏,孫義彬以全省第二的成績考上北京師範大學,卻因生父階級成分株連而落第。回到威煤養父處,受黃荊溝鎮之聘,和一位周姓老師用向鎮福利社借來的50元錢,開始一所中學的創辦。

越過艱難辦學校

為了實現當一名老師的理想,為了窮山溝能有朗朗書聲,孫義彬以頑強的毅力,克服身單力薄、吃住無著等困難,帶領學生不但抬石運土、修路植樹,還翻山越嶺幾十里去勤工儉學。學校建成了――石桌、石凳、茅草房,無燈、無光、透風牆。條件簡陋不算什麼,但看著在“讀書無用論”影響下每天只背著一本紅寶書上學的學生,孫義彬十分痛心。社會主義的草就真的比資本主義的苗好!他不信!“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這不也是偉人名言?他頂著嘲諷和壓力,上課――家訪,家訪――上課,無怨無悔,苦口婆心。

風華正茂展偉志

1968年,復讀鬧革命後,學校秩序有所好轉。學生們的書包也多了語文、數學、思想品德、工業基礎、農業基礎、革命文藝等課本。這給孫義彬焦渴的心田注入了源頭活水,激起他風華正茂的蓬勃朝氣。1969年秋,他接手一60餘人的國中班,除體育課外,他不但包攬了該班全部學科的教學,還自設俄語、歷史、地理。僅衣袋中裝幾隻粉筆,他能從朝讀一直講到下午放學,晚上還組織學生排練節目,八個樣板戲的主要唱段,幾被他教唱一空。各科知識對他來說,都是那么成竹在胸,剝蕉抽繭、娓娓道來、遊刃有餘。1972年初,這一畢業的國中班,已學完文化大革命前高中教材中數學、物理、化學、語文、政治的大部分課程。
1977年冬,高考制度的恢復,為孫義彬教學才華的展示,帶來嶄新契機。當年,他輔導複習的學生全部考上大學――小鎮沸騰、礦山震驚、縣城也盛傳其名。1978年10月,孫義彬以一介民師身份被破格調入威遠師範任教數學。同年春節,他在黃荊溝中學連續幾天高考複習講座,教室內外人滿為患,他未收取分文。兩年間,經他複習指導的學生有60餘人進入高等學府。春蠶和蠟炬精神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評聘為縣內首批高級教師

1984年,孫義彬調入威遠中學。1987年評聘為縣內首批高級教師。他所教的高中畢業班,有十屆數學班評成績列內江市單課第一,居省前茅;每屆都超額20%以上完成市、縣教學任務,有一半學生考入重點名牌大學;他任班主任的班多次被評為省、市、縣優秀班集體。1993年,孫義彬獲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國家教委“全國優秀教師”獎章。1994年3月,威遠縣人民政府授予他“科技拔尖人才”稱號;4月,省人民政府定其為“中學特級教師”,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1月,他應綿陽、廣漢二市教育科學研究所之邀,分別為其“高三數學複習研究會”作專題學術報告。之後,二市在寫給威遠縣教委的感謝信中,稱讚孫義彬長達5小時的報告是“國小、初等、高等數學知識及內容嫻熟於胸,數、理、化功底深厚”。同月,被四川省教委聘為“四川省中國小教師高級職務評審委員會數學學科評議組”成員,並連聘至去世。

赴三州講學獻課

1995年10月,四川省教委組織全省知名教師赴三州講學獻課,孫義彬參加赴甘孜州組。在瀘定和康定,他分別為當地教師作了有關數學的教學學術報告;為瀘定和康定中學即席上觀摩課和示範課;應聘為康定中學數學指導教師。

知名教師

1996年7月,孫義彬參加由中國中國小幼兒教師獎勵基金會、國家教委人事司聯合在承德舉辦的全國首次特級教師“園丁之家”暨工作研討會。他作為四川代表的經驗交流發言,深得與會者好評。1997年6月,省教委聘他為“四川省第五批中國小特級教師評審委員會學科評審組成員”,三年後又續聘為第六批成員;9月,獲省教委“四川省師德標兵”和威遠縣委、縣政府“知名教師”稱號。
1998年,第11期《班主任之友》雜誌以孫義彬工作照為封面,並在該期重點報導他個體教學經驗。《精神文明報》、《教育導報》、《華西都市報》、《內江日報》和省、市、縣電台、電視台也先後對孫義彬的師德事跡、教學成果、班主任經驗進行專題報導。他撰寫的教學經驗和論文有數十篇在《數學》雜誌上發表,或在全國、省、市獲獎。

學術著作

2001年4月,他撰寫的《分層遞進、突出創新、讓所有的學生獲得成功――孫義彬數學教學經驗》,在內江市教育科研成果研討會上宣讀後,引起教育界強烈反響。同年9月,該篇論文獲四川省普教成果二等獎,是全省特級教師唯一獲得的個體教學經驗成果最高獎。孫義彬在論文中提出高中數學教學必須改革,應該:
從高中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習慣、方式和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入手,分層教學、循序漸進,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從培養學生的毅力、意志和成功情感入手,創設情境、啟迪思維,讓學生學會動腦筋,敢於猜想、分析和探索;從使學生學會“數學地思考問題”入手,培養學生直覺思維、發散思維、逆向思維和辨證思維能力,提高其思想素質和套用水平;從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實際入手,調整、增刪、移補教材,拓寬知識面;從減輕學生過重的心理和作業負擔入手,突出重點章節的統帥作用,讓教材變薄,使每一個學生都在愉快教學氣氛中爭取進步,獲得成功。

母校華誕,風光無限

孫義彬從教三十八年,當了三十三年班主任。在四川師範學院五十周年校慶時,作為唯一的歷屆學生代表,他應邀為師院師生和校友作專題學術報告;他被省、市政府組織或當地教委、學校邀請,先後為成都、自貢、涪陵、德陽、南充、遂寧等12個地、市、州的中學教師和八次為內江市高中畢業班研究會作專題講座和上示範課;內江、隆昌、榮縣等市、縣各中學、威遠縣二十個鎮各中國小都留下孫義彬匆忙的足跡和演講的聲音。他被評選為:兩次內江市黨代表、優秀共產黨員、威遠縣科技拔尖人才、知名教師(該兩項每年享受政府津貼1200元);三次內江市優秀班主任;五次內江市優秀科任教師;十三次四川省指導學生創造發明、參加全國數學競賽和數學冬令營優秀指導教師;連續三年獲縣指導教育科研特等獎或一等獎。分別擔任中國數學學會會員、內江市數學學會常務理事、市教育學會中學數學委員會副理事長、威遠縣數學學會理事長。
2002年10月30日,孫義彬因患肝癌在華西醫院逝世。骨灰安葬在縣城東北桃花山公墓。墓碑上“學富五車勤舌耕教苑巨擘,名震四野沃桃李學界泰斗”的鐫聯,充滿對孫義彬“視教育為生命,以畢生薦軒轅”輝煌而短暫一生的仰慕和扼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