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江[南京大學教授]

孫江[南京大學教授]

孫江,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暨歷史學院教授,學衡研究院院長。本科,碩士畢業於南京大學,博士畢業於東京大學,以學術為志業,在近代中國社會史研究、歷史記憶研究、日本近代史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執教於南京大學歷史學系。

人物生平

1963年10月生於揚州,長於伊犁,籍貫淮安。1981年9月考入南京大學歷史系,1985年獲學士學位,1988年2月研究生提前畢業,獲碩士學位。1993年考入東京大學綜合文化研究科博士課程,1999年獲博士學位。 1988年-1992年任南京大學歷史系助教。在東京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先後在早稻田大學法學部、駒澤大學文學部等教授東亞史。2000年赴日本靜岡文化藝術大學國際文化系工作,歷任副教授、教授。現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政治學系和歷史學院教授,學衡研究院院長。

主要成就

致力於從社會史和思想史角度研究16-20世紀中國和東亞世界,研究方法涉及人文社會科學諸多領域,有代表性的研究如下:(1)中國近現代社會史、政治史和思想史,共同創辦“新史學” 叢刊(中華書局)。(2)宗教學。側重宗教概念、基督教、中國民間宗教、日本民眾宗教等。(3)歷史與記憶。關注歷史敘述、民族主義等問題,主持“歷史與記憶譯叢”(南京大學出版社)、“歷史與記憶研究叢書”(三聯書店)。(4)概念史(思想史)。從全球史角度考察西方知識移入中國/東亞的過程及其變異,共同創辦《亞洲概念史研究》叢刊(三聯書店)。(5)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與“京都學派”、“近代超克”有關之日本現代性問題。

出版著作

著作

1、《作為他者的宗教——近代中國的政治與宗教》,台北:博揚文化出版,2016年。

2、《中國の「近代」を問う——歴史・記憶・アイデンティティ》,汲古書院,2014年。

3、《近代中國の宗教、結社と権力》,汲古書院,2012年。

4、《近代中國の革命と秘密結社——中國革命の社會史的研究(1895-1955)》,汲古書院,2007年。

5、《十字架與龍》,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

6、《東アジアにおける近代知の空間の形成》,東方書店,2014年。(與劉建輝合編)

7、“Social Memory and Identity in China”, (ed.), Chinese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New York: M. E. Sharpe, Winter2004-5/Spring 2005, Vol.37, Nos. 2-3.

主編

1、《新學衡》叢刊(南京大學出版社)

2、《亞洲概念史研究》叢刊(三聯書店)

3、《新史學》叢刊(中華書局)

4、《學衡歷史與記憶譯叢》(南京大學出版社)

5、《學衡歷史與記憶研究叢書》(三聯書店)

6、《學衡近代知識研究叢書》(鳳凰出版社)

7、《學衡中國社會史研究叢書》(商務印書館)

論文(2010年以後)
(中文)
1,《拉克伯里“中國文明西來說”在東亞的傳布與文本之比較》,《歷史研究》2010年第1期。pp.116-137.
2,《在中國發現宗教――日本關於中國民間信仰結社的研究》,《文史哲》2010年7月第4期。pp.68-81.
3,《膚色的等級——近代中日教科書里的人種敘述》,《區域:亞洲研究論叢》,第1輯,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年。pp.118-141.
4,《文本中的虛構――關於“黎城離卦道事件調查報告”之閱讀》,《開放時代》2011年第4期。pp.5-27.
5,《一九二九年宿遷小刀會暴動與極樂庵廟產糾紛案》,《歷史研究》2012年第3期。pp.61-80.
6,《概念、概念史與中國語境》,《史學月刊》2012年第9期。pp.5-14.
7,《橘朴與魯迅——以《京津日日新聞》為文本的考察》,李金銓主編《報人報國——關於中國新聞史的另一種閱讀》,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3年。pp.259-283.
8,《切入民國史的兩個視角:概念史與社會史》,《南京大學學報》2013年第1期。pp.105-107.
9,《救贖宗教的困境——偽滿統治下的紅卍字會》,《學術月刊》2013年8月號。pp.138-147.
(英文)
1,"Representing Religion: Chinese Religions at the 1893 Chicago World’s Parliament of Religions", Concept and Communication, No.6, December(2010). pp.176-201.
2,"Yangjiao or the Other: 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Society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Frontier of China History, Vol.6, no.4, Spring(2011). pp.53-73.
3,“Blumenbach in East Asia: the Dissemination of the “Five-Race Theory” in East Asia and a Textual Comparison”, Oriens Extremus, 51(2012). pp.107-153.
4,“The Predicament of a Redemptive Religion: The Red Swastika Society Under the Rule of Manchukuo”,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Vol. 7, No.1(2013). pp.108-126.
5,“Continuity and Discontinuity: The Narratives of Huang di in the History Textbooks During the Early 20th Century”, Frontier of China History, Vol.8, No.2, Spring(2013). pp.176-201
6,“The Unbearable Heaviness of Memory:The Nanjing to Tao Baojin and His Descendants”,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Vol.47, Issue1(Fall 2013). pp.53–70.
7,“Secret Societies and 1911 Revolution”, The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Studies, Vol.3, No. 1(2014). pp.108-126.
(日文)
1,《連続と斷絕――二十世紀中國歴史教科書における黃帝敘述》,並木頼壽等編《近代中國・教科書と日本》,研文出版,2010年。pp.163-195.
2,《基督の創出――「邪教案」にみるキリスト教系異端結社》,《愛知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紀要》第135號、2010年1月。pp.223-242.
3,《黃帝はバビロンより來たり――ラクーペリ「中國文明西來說」および東アジアへの伝播》(1),《靜岡文化芸術大學研究紀要》第11卷,2010年3月。pp.43-50.
4,《地震の宗教學――紅卍字會と大本教との関系を手がかりとして》,武內房司編《越境する東アジアの民眾宗教》,明石書店,2011年。pp.83-100.
5,《協力ということ》,6,《宣伝戦の論法》,鈴木貞美編《日中戦爭期「文藝春秋」の海外発信――Japan todayの研究》,作品社,2011年。pp.153-157. 
7,《戦時下の哥老會――重慶國民政府の社會統合における哥老會》,《愛知大學國際問題研究所紀要》139號,2012年3月。pp.129-156.
8,《秘密結社と辛亥革命》,日本孫文研究會編《グローバルヒストリーの中の辛亥革命》,汲古書院,2013年。pp.22-34.
9,《戦場の遺體――「上海事変」における紅卍字會の遺體埋葬活動と大本教》,武內房司編《戦爭・災害と近代東アジアの民眾宗教》,有志舎,2014年。pp.180-198.
(韓文)
1,황제(黃帝)는 바빌론에서 왔다—라쿠페리의‘중국 문명 서래설’과 동아시아로의 전파—,개념과 소통 2010년 겨울 제8호。pp.79-126.
2,개념, 개념사, 그리고 중국적 콘텍스트, 개념과 소통 2011년 겨울 제8호. pp.183-205.與李里峰教授合作。
3,종교’Religion의 재구성: 1893년 시카고 세계종교회의에서의 ‘중국 종교’, 개념의 번역과 창조 - 개념사로 본 동아시아 근대,돌베개, 2012. pp.276-309.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