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怡讓

光緒二十二年(1896)在瑞安創建“算學書院”(後改稱學計館),傳授數學、物理、化學等現代科學知識。 光緒二十七年(1901),將學計,方言兩館合併,更名為瑞安縣普通學堂9瑞瑞安中學前身)。 二十八年,溫州中山書院改為溫州府學堂(瑞溫州中學前身),公推孫詒讓為總理。

孫詒讓又名德函,字仲容,號籀廎(1848—1908),晚清瑞安人,孫衣言子。幼承家學,聰穎好學。13歲即撰成《廣韻姓氏刊誤》一書,18歲時又寫成《白虎通校補》。曾隨父宦遊京師江淮等地,博採珍本秘籍,廣結學者名流,見識大增。清同治六年(1867)中舉人。後,五赴禮闈不第,遂絕意仕進,專攻學術,著書三十多
種,涉及經學、史學、諸子學、文字學、考據學、校勘學等諸多方面,且都具優異成就。其中尤以《周禮正義》、《墨子間詁》二書為世、所重,被公認為“周官學”與“墨學”之權威著作。他的《契文舉例》是甲骨文字學的開山之作,對殷墟龜甲學術價值的認識,早於羅振玉、王國維、陳夢家、郭沫若、胡厚宣諸大家。他的《名原》、《古籀餘論》、《古籀拾遺》、《籀廎述林》、《尚書駢枝》、《經迻》、《札迻》等,對研究金文和校釋古書,作出了貢獻。25歲時寫定的《溫州經籍志》,被譽為“近世匯志一郡藝文之祖”。《四庫全書簡明目錄批註》二十卷,《四部別錄》二卷,是目錄版本學的專著。他還校輯《永嘉郡記》、參加編輯光緒《永嘉縣誌》,協助編輯《永嘉叢書》,撰寫《永嘉叢書札記》、《溫州古甓記》等。其學術成就,與著名學者俞曲園、黃以周合稱為“清末浙江三先生”。梁啓超贊他“有醇無疵,得此後殿,清學有光”,章太炎譽為“三百年絕等雙”,郭沫若尊他是“啟後承前一巨儒”。 孫氏晚年,堅辭清廷的多次徵召,專以辦學校、開風氣為己任。光緒二十二年(1896)在瑞安創建“算學書院”(後改稱學計館),傳授數學、物理、化學等現代科學知識。次年力贊項崧等人創辦瑞安方言館,講授國文、英文及外國史、地理等。同時與友人在溫州創辦蠶學館(後稱蠶桑學校),教授中外種桑養蠶之學。 光緒二十七年(1901),將學計,方言兩館合併,更名為瑞安縣普通學堂9瑞瑞安中學前身)。同時在城區四隅各設蒙學堂一所,是為瑞安有初等國小教育之始。二十八年,溫州中山書院改為溫州府學堂(瑞溫州中學前身),公推孫詒讓為總理。孫另薦余朝紳任總理,並附設高、初級國小。三十一年,成立溫處學務分處,推孫任總理。後相繼任學部咨議官、浙江省學務公所議紳和浙江省 教育總會副會長。任內積極籌集教育資金,選派優秀學生出洋留學,創辦女學,在溫處兩地十六個縣,倡辦府、縣中學堂、溫州師範學堂、處州初級師範學堂和一大批國小,總數達三百餘所。另外,孫詒讓還很注意社會教育,創辦和參與興辦“瑞安務農會”,“瑞安天算學社”,“演說會”、“閱報社”、“勸解纏足會”等,且曾計畫籌辦溫州農工商實業學堂。 除了傑出的學術成就和優異的辦學成績之外,孫詒讓對地方實業的興辦也頗具熱心。曾創辦大新輪船公司、內河輪船公司和人力車公司,還倡導開發南北麂漁業等。 1908年,因勞累過度,在瑞安病逝,享年61歲。後人為了紀念他的功績與貢獻,在溫州和瑞安建立了“籀園”、“懷籀亭”、“籀公樓”。孫家的玉海樓為清代私家著名藏書樓之一,1996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被命名為浙江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