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與養生治病

《孫子兵法與養生治病》一書四十三篇,篇篇均闡述了“兵與醫”之間的辯證聯繫。各篇既獨立成章,又相互連成一體;既有經典病例,又不乏新意。

基本信息

孫子兵法與養生治病

內容簡介

被譽為“兵學聖典”的《孫子兵法》,內容精博深邃,已被人們廣泛運用在軍事以外的諸多領域,如企業管理等。但是將孫子謀略直接運用於醫學,本書是首例。

其實,早在古代,扁鵲、孫思邈等名醫就提出過以兵論醫、“防病如防敵”、“治病如治寇”、“組方如布陣”、“用藥如用兵”等醫理,立論新穎獨到,說理精闢透徹。

當代《孫子兵法》專家吳如嵩先生和軍隊醫師黃英女士,繼承了中國古代醫學家的學說,同時發揮各自的學識和專長,結合前人的兵法和醫學論斷,聯手撰寫出這部兵醫同源的書稿,這是中國兩乾多年來第一部以《孫子兵法》論養生治病的專著。

作者簡介

吳如嵩,貴州銅仁市人,1940年8月生。1962年畢業於貴陽市師範學院中文系。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戰略部中國歷代戰略研究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任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國際文化交流基金會、中國先秦史學會和中國農民戰爭研究會理事。主要著作有:《孫子兵法新論》、《孫子兵法淺說》、《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孫子校釋》(合作)、《中國古代兵法精粹類編》(主編)、《孫子兵法辭典》(主編)等十餘部,還發表了軍事學術論文50餘篇,獲國務院首批頒發的有突出貢獻特殊津貼證書。王洪圖,1937年4月出生於天津市薊縣,1963年北京中醫學院(現更名為北京中醫藥大學)醫療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教至今。現為該校學術委員會委員、內經教研室主任和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內經重點學科主任和中國中醫藥學會內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對中醫第一經典《黃帝內經》有深入研究,在理論方面多有創見;臨慶治病既能遵經守度,又常能“出奇制勝”,尤擅長診治精神神經性疾病。已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出版專著13部。1993年獲中國國家教育委員會“全國優秀教師”獎章。黃英,女,1959年9月出生,1977年入伍,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醫院軍醫,從醫十五年,有豐富的臨床工作經驗,先後發表醫學論文十餘篇。

目錄

第一章 醫德如將德

1.天地之間,莫貴於人

資料連結:醫德比醫術更重要

2.禁祥去疑,信醫不信巫

資料連結:醫療科學與巫術迷信

3.戰必選將,疾當擇醫

資料連結:“庸醫”

4.官兵一體,醫患同心

資料連結:醫患同心,其利斷金

第二章 防病如防敵

1.防於未亂,治於未病

資料連結:疾病防治和中醫養生

2.兵家重防微,醫家重杜漸

資料連結:上醫治未病

3.守我岩疆,先安未病

資料連結:在未病時防病的養生思想

第三章 養生如養軍

1.兵家尚武德,修身重養性

資料連結:養生莫若養性

2.地勢兵之助,地利人增壽

資料連結:養生與環境

3.兵非多益,食非過益

資料連結:諺語記在心,飲食好養生

4.養兵莫貴於習練,養生莫善於習動

資料連結:運動養生法

5.一張一弛是文武之道,勞逸適度為養生之寶

資料連結:勞逸結合養生箴言

6.怒而興師必敗,慍而處世戕身

資料連結:養生與養性

7.心靜利於制勝,情怡益於永年

資料連結:養生根本在於謀心

8.養兵須作息有序,養生當起居有常

資料連結:生活起居的最佳時間

9.利勝者辱,過養則病

資料連結:養生適度謠

10.欲不可絕,欲不可縱

資料連結:古代房事保健食補譜

11.治軍要激勵士氣,養生要勤練氣功

資料連結:孫思邈的氣功養生

12.治齒如治軍,治目如治民

資料連結:叩齒保健的具體方法

第四章 治病如治寇

1.相敵以達變,四診以察因

資料連結:健康自測十項指標

2.運籌以決勝,辨證而施治

資料連結:洪昭光教授談辨證養生

3.勝敵在得法,治病如治寇

資料連結:去病延壽六字訣

4.擒賊擒王,治病治根

資料連結:關於防病治病的詩文名句

5.老敵之師,扶正祛邪

資料連結:扶正祛邪療法臨床運用

6.斷敵要道,阻隔病源

資料連結:關於疾病、治病的諺語

7.焚敵資糧,斷除病源

資料連結:讀書也可治病養生

8.斷敵內應,標本兼治

資料連結: “治標”與“治本”中的“標”與“本”

9.地有六形,醫有六經

資料連結:六經與兵法

10,以寡勝眾,同病異治

資料連結:兵法與醫理

11.搗敵中堅,異病同治

資料連結:中醫辨證法用藥原則

12.無擊堂堂之陣,無刺熇煸之熱門

資料連結:中醫三因制宜治療方法22

13.推波助瀾,因勢利導

資料連結:營衛循環與圓道

14.權衡得失,和解為宜

資料連結:小柴胡湯做法及功效(達表和里、升清降濁法)

第五章 治心如用謀

1.攻敵先攻心,治病先治心

資料連結:養身莫貴於養心

2.抑情制怒,以情制情

資料連結:及時“制怒”,防止肝氣上逆

3.乖其所之,移情易性

資料連結:調神養生

4.兵不厭詐,疑病疑治

資料連結:疑病症治療原則

5.氣失則師散,神衰則體病

資料連結:精神的力量

第六章 用藥如用兵

1.排兵布陣,用藥組方

資料連結:藥物養生

2.正合奇勝巧應變,君臣佐使須分明

資料連結:讀《孫子兵法》,說用藥如兵

3.用鄉導得地利,依歸經利藥效

資料連結:經絡養生

4.用兵宜慎,服藥戒躁

資料連結:吃藥特別注意事項

5.先伐謀後伐兵,先食療後藥療

資料連結:世界流行的食療九法

閱讀連結 淺釋陰陽、五行、邪正、虛實

1.淺釋陰陽

2.淺析五行

3.簡釋邪正

4.簡析虛實

引言

兵法與養生的淵源

公元18世紀中葉的清朝乾隆年間,有一位名醫徐大椿。他原名大業,字靈胎,江蘇吳江人,曾任太醫。一生著述宏豐,有《經釋》、《類方》、《慎疾芻言》等,後人評論其書“推闡主治之義,於諸家中最有啟發之功”。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論醫之書《醫學源流論》,其中辟有專章《用藥如用兵論》。他在全面、準確地闡述用藥如用兵的醫理之後,明確地指出:“《孫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盡之矣。”

徐大椿憑藉自己深厚的醫學功底,敏銳地審視兵學與醫學、兵道與醫道的相互關係,得出了極富啟發意義的結論,這在中國古代醫學史上具有不可低估的學術價值。

不過,把兵學同醫學聯繫起來在理論上闡述,在臨床上實踐,徐大椿並非第一人。

被尊為醫經的《黃帝內經·靈樞·逆順》中就談到醫學與兵法的關係,其文曰“無迎逢逢之氣,無擊堂堂之陣”,以與“無刺熇熇之熱,無刺漉漉之汗,無刺渾渾之脈”相對應。饒有意味的是,《黃帝內經》還用冷兵器的“五兵”(弓矢、戟、矛、戈、殳)類比針法:“兩軍相當,旗幟相望,白刃陣於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謀也;能使民令行禁止,士卒無自刃之難者,非一日之教也,須臾之得也。”(《靈樞·玉版》)

唐朝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進一步從醫家的行為心理上做了深刻的理論闡述:“膽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圓而行欲方。”(《舊唐書·孫思邈傳》)“膽大心小,智圓行方”這八個字高度概括了作為一個醫生也必須具備的心理素質和行為準則。孫思邈在對這八字原則進行分析時指出,醫生臨病與軍人臨戰一樣,在不明敵情時要周密偵察,慎重判斷,做到“知彼知己”,這種謹慎就是“心小”。一旦掌握敵情,勝券在握,就要果斷決策,大膽用兵,這種果斷就是“膽大”。孫思邈用《詩經》形容這種果斷:“‘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謂大膽也。”軍人為衛國保民而打仗,醫生為救死扶傷而治病,這種品德就是“行方”。用兵要因敵制勝,戰術多變;用藥要“知常知變,能神能明,如是者謂之智圓”(李中梓《醫宗必讀》)。

以兵學喻醫學,在中國古代並不只有上述幾個例子,自先秦至明清,有類似理論的醫家不在少數,可以說它是古代醫家們的一種共識。

說了這么多,可能有人會問:那用兵和治病相通的地方到底在什麼地方呢?毋庸置疑,只有對這個問題做出正確的回答,才能證明兵學用於醫學不是牽強附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