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夢清

孫夢清

當年吳佩孚尤喜其叢竹,求得一幅,送潤格400大洋為報,曾在北京轟動一時。 醒公工書法善繪畫,梅蘭竹菊皆佳,尤喜畫竹。 值得慶幸的是,他的五子孫竹(原名孫樂成,20世紀50年代初為懷念先父,更名為孫竹。

孫夢清 (1870—1928)孫夢清 (1870—1928)
著名書畫家。梅蘭竹菊皆佳,尤喜畫竹。大竹豪壯、雄健、挺拔;叢竹茂密、深厚、婀娜多姿。當年吳佩孚尤喜其叢竹,求得一幅,送潤格400大洋為報,曾在北京轟動一時。
孫夢清,字醒,1870年6月18日生於直隸(河北省)玉田縣孫家灣子村的一個頗有聲望的書香世家。其父振公善書畫,造詣精深。其母(繼母)孫氏因持家孝道、好善樂施而享譽鄉里。因丈夫在外,由她主持家事。每年鬧春荒時,她都開倉放賑,大斗(糧不打尖)濟貧,此善行得到本家孫奐侖的讚賞和推崇,因此時任臨時大總統的黎元洪(字宋卿,湖北黃陂人)特書匾額“孝道持家”,以彰顯其善行,傳為佳話。
在父親的影響下,自幼喜歡書畫的孫醒,在學習“四書”、“五經”之餘,迷戀書畫,見什麼仿什麼,久而久之,書畫水平日益提高,並於1889年考取功名(舉人)。1892年隨父進京,在北京開設寶興眼鏡行,白天做生意,晚間則揮毫潑墨,研習書畫。巧的是與後來成為一代宗師的齊白石先生同住一個胡同。當年齊白石年長孫醒7歲,由於共同的興趣愛好,彼此傾慕,頗有相識恨晚之感。從此兩人在書畫領域互相切磋,藝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19年,孫醒在京城參加了以金北樓為創始人的“湖社畫會”,結識了一大批書畫名士,如周養庵、金北樓、陳半丁、肖遜等。在醒公影響下,三子一女(長子樂山、次子樂水、三子樂先及二女淑榮)當時皆為“湖社”會員。
醒公工書法善繪畫,梅蘭竹菊皆佳,尤喜畫竹。多年來,他堅持對大自然寫生,加之傳統功力,使筆下的竹子妙趣橫生。大竹豪壯、雄健、挺拔、生動;叢竹茂密、深厚、婀娜多姿,且畫法前無古人。難怪當年吳佩孚(也善畫竹)尤慕醒公所畫叢竹,曾設法托人求得4尺中堂叢竹一幅,後派副官特送潤格400大洋為報,此事曾在北京轟動一時。吳佩孚對醒公這幅叢竹倍加喜愛,懸掛於書房,經常觀賞臨摩。
正因醒公的竹子與眾不同,當時北京眾名家,如金城(北樓)、周養庵(肇祥)、秦裕(仲文)等曾給予高度評價,他們認為孫醒先生所繪竹蘭“不遜板橋,其生動活潑,動感極強,為板橋所不及”。
1998年,孫竹先生(醒公五子)在唐山舉辦“從藝八十年金石書畫作品回鄉展”,曾展出醒公竹、蘭、菊作品12件,引起家鄉美術界人士和廣大觀眾的關注,人們由衷讚嘆醒公在80年前的作品,今天看來仍充滿生氣和活力,這樣精湛的技法和超凡神韻,當今畫壇也不多見。
正當醒公的藝術達到爐火純青之時,卻因身患重疾,於1928年9月17日不幸謝世,過早告別了他所酷愛的書畫藝術,年僅58歲。值得慶幸的是,他的五子孫竹(原名孫樂成,20世紀50年代初為懷念先父,更名為孫竹。已故。)繼承了先父的畫風和技法,他終生以石為伴,潑墨揮毫,成為當代著名書畫篆刻藝術家,使醒公的藝術得到了傳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