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島電影

孤島電影

孤島電影是日軍侵華背景下,特殊時期、特殊地區出品的電影。

基本信息

背景

孤島電影 孤島電影

從1937年11月上海的失守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上海租界形如孤島。戰局動盪,各種勢力林立是孤島時期的特色。一方面,雖有許多電影工作者轉移到內地和香港,但仍有留下的電影 工作者堅持鬥爭,他們排除困難,拍出了一批令人刮目相看的影片,如1939年2月由歐陽予倩編劇、卜萬蒼導演的《木蘭從軍》就是號召國民抗戰的佳作。此外,於伶的《花濺淚》、柯靈的《亂世風光》等,都在暴露現實的同時,反映出抗日救亡的時代心聲。

但同時,因為電影界在租界相對獨立,電影製作受到其他力量的控制較少,電影公司老闆可以相對自由的控制資本,所以這一時期的商業片發展繁榮。在孤島上海在不到4年的時間裡先後成立了20家左右的電影公司,製作了近200部電影。歌唱片,古裝片等商業類型片在“孤島”時期達到發展的新高潮。電影投資商張善琨長袖善舞,他的新華影業公司在“孤島”時期資本最為雄厚,半數以上的“孤島”時期影片都是這個公司出品的。

“孤島”之後

“孤島”時期結束後,上海的電影業全部為日寇所侵占。一些愛國的電影工作者退出了影壇。在香港的電影界中,左翼電影力量原來是比較弱的,但到抗戰爆發以後,形勢有所改觀。這其間,大陸內地的進步電影力量兩次向香港轉移,第一次是上海淪陷後,有少部分人如蔡楚生、司徒慧敏、譚六友等來到香港,從事抗戰電影活動。再加上後來從重慶來的吳蔚雲、黎莉莉、鳳子等拍攝了《孤島天堂》、《白雲故鄉》、《前程萬里》等片子。第二次是在1941年皖南事變後,在中共安排下,一批進步電影工作者轉移來香港。夏衍在香港創刊了《華商報》;韜奮主編的《大眾生活》復刊;茅盾主編的《筆談》等以及《光明報》等使香港文化界頓時呈現出一番新氣象。在此其間,粵語片《血濺寶山城》、《游擊進行曲》、《小老虎》、《民族的吼聲》等的出品發揚了抗日正氣。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不久,香港就淪陷了,結束了抗戰時期南中國電影的歷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