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人生哲學系列叢書

季羨林人生哲學系列叢書

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 我只是想,一個人只能有一次生命,我從來不相信輪迴轉生。 能做到這一步,一生再短暫,也算是對得起這僅有的一次生命了。

內容簡介

《季羨林人生哲學系列叢書》為套裝書,分別包括:《志慮心物》、《賢行潤身》、《憶往述懷》《閱世心語》。我一生有兩個母親:一個是生我的那個母親;一個是我的祖國母親。我對這兩個母一親懷著同樣崇高的敬意和同樣真摯的愛慕。人生走到這個地步,也並不容易。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個人都是孤獨的旅客。與其舒舒服服,懵懵懂懂活一輩子,倒不如品嘗一點不平常的滋味,似苦而實甜。東方人似乎更全面地思考問題,更關注背景和關係,更多藉助經驗,而不是抽象的邏輯,更能容忍反駁意見。西方人更具分析性,傾向於使事物本身脫離背景.避開矛盾,更多地依賴邏輯。兩種思想習慣各有利弊。我只是想,一個人只能有一次生命,我從來不相信輪迴轉生。既然如此,一個人就應該在這短暫的只有一次的生命中努力做一些對別人有益,也無愧於自己的良心的事情,用一句文縐縐的話宋說,就是實現自己生命的價值。能做到這一步,一生再短暫,也算是對得起這僅有的一次生命了。如果青年朋友們問我有什麼經驗和訣竅,我回答說:沒有的。如果非要我說點什麼不行的話,那我只能說兩句老生常談:書山有路勘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勤、苦:字就是我的訣竅。說了等於白說,但白說也得說。古代哲學遠比現代哲學更符合多數人對哲學的概念。古代哲學家很單純地認為,哲學就應當在某種方式上幫助人們生活得更好!!這個美麗的理想在現代哲學中幾乎根本找不到。

編輯推薦

《季羨林人生哲學系列叢書(套裝共4冊)》由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目錄

志慮心物
第一篇 期頤泛言
中國的民族性/3
滄桑閱盡話愛國/4
敵國外患者國恆亡/6
回到歷史中去/7
********與野蠻/11
慈善是道德的積累/12
莫讓時間再怕東方人/13
談所謂“老齡化社會”/14
長壽之道/16
長生不老/17
老少之間/18
春色滿寰中/20
朵朵葵花向太陽/21
論“據理力爭”/24
從小康談起/26
公德/28
忘/33
真理愈辨愈明嗎/36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37
對號入座/38
難得糊塗/40
論怪論/41
論說假話/42
……
第二篇 杏壇語絲
第三篇 遊目騁懷
賢行潤身
第一篇 似水流年
我寫“我”/3
我的心是一面鏡子/5
我的懷舊觀/27
我是個雜家/29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33
空谷足音/34
懷念母親/37
賦得永久的悔/39
我的童年/44
我的書齋/50
我的老師們/52
我的中學時代/57
記北大1930年入學考試/64
高中國文教員一年/65
夢縈水木清華/73
那提心弔膽的一年/76
二戰心影/79
第二篇 師友風義
一個真正的中國人,一個真正的中國知識分子/88
回憶陳寅恪先生/94
……
第三篇 域外剪影
第四篇 心語微言
往述
第一篇 閱盡滄桑
生命的價值/3
我們面對的現實/5
談老年/7
養生無術是有術/11
回頭看看/13
假若我再上一次大學/16
一寸光陰不可輕/19
希望在你們身上/21
三思而行/22
園花寂寞紅/24
人間自有真情在/26
老馬識途/27
珍愛大自然/29
走向天人合一/31
寸草心/33
回憶/38
寂寞/41
爽朗的笑聲/43
毀譽/47
談禮貌/49
漫談撒謊/50
……
第二篇 學林漫步
第三篇 此情猶思
第四篇 心與物游
閱世心語
第一篇 縱浪大化中
人生/3
再談人生/4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5
不完滿才是人生/7
世態炎涼月
走運與倒霉/10
緣分與命運/11
做人與處世/13
牽就與適應/14
謙虛與虛偽/15
容忍/17
時間/18
成功/21
愛情/22
知足知不足/26
有為有不為/27
漫談倫理道德/28
論朋友/35
……
第二篇 學海泛槎
第三篇 流年碎影
第四篇 相期以茶

文摘

今人如此,古人何獨不然!中國古代的文學家、思想家、騷人、墨客大都關心生死問題。根據我個人的思考,各個時代是頗不相同的。兩晉南北朝時期似乎更為關注。粗略地劃分一下,可以分為三派。第一派對死十分恐懼,而且十分坦蕩地說了出來。這一派可以江淹為代表。他的《恨賦》一開頭就說:“試望平原,蔓草縈骨,拱木斂魂。人生到此,天道寧論。”最後幾句話是:“自古皆有死。莫不飲恨而吞聲!”話說得再清楚不過了。
第二派可以“竹林七賢”為代表。他說新語。任誕等二十三》第一條就講到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鹹、向秀和王戎“常集於竹林之中,肆意酣暢”。這是一群酒徒。其中最著名的劉伶命人荷鍬跟著他,說:“死便埋我!”對死看得十分豁達。實際上,情況正相反,他們怕死怕得發抖,聊作姿態以自欺欺人耳。其中當然還有逃避殘酷的政治****的用意。
第三派可以陶淵明為代表。他的意見具見他的詩《神釋》中。詩中有這樣的話:“老少同一死,賢愚無複數。曰醉或能忘,將非促齡具!立善常所欣,誰當為此舉?甚念傷吾生,正宜委運去。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它反對酣酒麻醉自己,也反對常想到死。我認為,這是最正確的態度。最後四句詩成了我的座右銘。
我在上面已經說到,老年人想到死,是非常自然的。關鍵是:想到以後,自己抱什麼態度。惶惶不可終日,甚至飲恨吞聲,最要不得,這樣必將成陶淵明所說的“促齡具”。最正確的態度是順其自然,泰然處之。
魯迅不到五十歲,就寫了有關死的文章。王國維則說:“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結果投了昆明湖。我之所以能泰然處之,有我的特殊原因.“十年浩劫”中,我已走到過死亡的邊緣上,一個千鈞一髮的偶然性救了我。從那以後,多活一天,我都認為是多賺的。因此就比較能對死從容對待了。
我在這裡誠摯奉勸普天之下的年老又通達事情的人,偶爾想一下死,是可以的,但不必老想。我希望大家都像我一樣,以陶淵明貯申釋》詩最後四句為座右銘。
首先,自古以來,任何時代,任何朝代,能完全滿足人民大眾的願望者,絕對沒有。不管漢代的文景之治怎樣美妙,唐代的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怎樣理想,宮廷都難免腐敗,官吏都難免貪污,百姓就因而難免不滿,其尤甚者就是憤世嫉俗。
其次,“學而優則仕”達不到目的,特別是科舉時代名落孫山者,人不在少數,必然憤世嫉俗.這在中國古代小說中可以找出不少的典型。
再次,古今中外都不缺少自命天才的人。有的真有點天才或者才幹,有的則只是個人妄想,但是別人偏不買賬,於是就憤世嫉俗。其尤甚者,如西方的尼采要“重新估定一切價值”,又如中國的徐文長。結果無法滿足,只好自己發了瘋。
最後,也是最常見的,對社會變化的迅猛跟不上,對新生事物看不順眼,是九斤老太一黨;九斤老太不識字,只會說:“一代不如一代”,識字的知識分子,特別是老年人,便表現為憤世嫉俗,牢騷滿腹。
以上只是一個大體的輪廓,不足為據
在中國文學史上,憤世嫉俗的傳統,由來已久。《楚辭》的“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等語就是最早的證據之一。以後歷代的文人多有憤世嫉俗之作,形成了知識分子性格上的一大特點。
我也算是一個知識分子,姑以我自己為麻雀,加以剖析.憤世嫉俗的情緒和言論,我也是有的。但是,我又有我自己的表現方式。我往往不是看到社會上的一些不正常現象而牢騷滿腹,怪話連篇,而是迷惑不解,惶恐不安。我曾寫文章讚美過代溝,說代溝是人類進步的象徵。這是我真實的想法。可是到了目前,我自己也傻了眼,橫亘在我眼前的像我這樣老一代人和一些“新人類”、“新新人類’’之間的代溝,突然顯得其闊無限,其深無底,簡直無法逾越了,仿佛把人類歷史斷成了兩截。我感到恐慌,我不知道這樣發展下去將伊於胡底。我個人認為,這也是憤世嫉俗的一種表現形式,是要不得的;可我一時又改變不過來,為之奈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