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莊遺址

孟莊遺址

位於河南省輝縣市孟莊鎮孟莊村東側,南北長約600米,東西寬約500米。遺址最下層是距今約8000-7000年的裴李崗文化層,向上依次為仰韶文化層、龍山文化層、二里頭文化層等。遺址內發現有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及商晚期三座相疊壓的城址,其中龍山文化城址面積達13萬多平方米,包括城垣、城門、護城河和城內一批房基、灰坑、水井等遺蹟。孟莊遺址面積大,文化內涵豐富。

信息

物質文化遺產
孟莊遺址孟莊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遺址
河南省
孟莊遺址V-70

簡介

孟莊遺址位於河南省輝縣市孟莊鎮東側,西北距縣城4公里。1992年7月,為配合飲料廠基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鄉地區文管會、輝縣市文保所聯合組成工作隊對孟莊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孟莊遺址面積達25萬平方米。自1992年7月至1995年上半年,考古工作隊連續對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

孟莊遺址 

重要發現有仰韶文化遺存、龍山城址、二里頭城址、商代晚期城址等。龍山城址位於遺址西北部,東城牆保存較好,長約375米,正中還發現城門,北牆復原長度340米左右,西牆僅殘存東半部,長約330米左右,南牆已被平掉,僅存南城河。二里頭時期的城址直接疊壓在龍山城址之上。殷墟時期遺存主要有城址、灰坑、水井、墓葬等,城牆僅在西牆及東牆處存有商代晚期修補的夯土。龍山、二里頭及商代時期三疊層是中原地區的首次發現。遺址內裴李崗、仰紹、龍山、二里頭、二李崗、殷墟、西周各期都有人類居住,遺址內還出土有大量各時期的遺物。

..

孟莊遺址歷時數千年一直都有人類居住,這種空前的連續性反映了遺址位置的重要性。遺址的發掘為研究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夏商更替等主要歷史事件提供了重要資料,對研究夏、商文化的關係具有重要意義;為建立該地區的考古學編年序列提供了條件;也為研究各個時期的建築藝術、文化面貌提供了新材料。1986年,該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樹立了保護標誌,劃定了保護範圍。 孟莊遺址位於河南省輝縣市孟莊鎮孟莊村東側,為新石器時代至商周時期的遺址。
該遺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延續時間長。遺址最下層是距今8000~7000年左右的裴李崗文化層,向上依次堆積為仰韶文化層龍山文化層、二里頭文化層等。尤為重要的是遺址內發現了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及商代晚期三座相疊壓的城址。其中龍山文化城址的面積達13餘萬平方米,包括城垣、城門、護城河和城內一批房基、灰坑和水井等遺蹟。孟莊遺址面積大,文化內涵豐富,它的發現第一次在豫北地區建立起一個較系統的考古學編年序列,為研究該地區的考古學文化提供了依據。
孟莊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晚商三疊城的發現,為研究原始社會晚期向階級社會過渡以及探索中國古代文明起源提供了實物資料 。

遺址內涵:

1992年7月~1995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鄉地區文管會、輝縣市文保所聯合組成工作隊對孟莊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
遺址面積達25萬平方米,重要發現有仰韶文化遺存、龍山城址、二里頭城址、商代晚期城址等。其中,龍山、二里頭及商代時期三疊層是中原地區的首次發現。遺址內還出土有大量各時期的遺物。

發掘意義:

孟莊遺址的發掘為研究原始社會向階級社會過渡,夏商更替等主要歷史事件提供了重要資料;為建立該地區的考古學編年序列提供了條件;也為研究各個時期的建築藝術、文化面貌提供了新材料。
孟莊遺址位於柘城縣崗王鄉孟莊村北側,又叫“心悶寺”遺址。說起心悶寺的命名,我們在介紹柘城舊八景“心悶暮鼓”時已經提及,這裡不再贅述。
至於當時寺的規模,已無文字可考。明朝學者杜齊芳曾有詩云:“寺址連高壟,空階積翠微。樹巢鳥鵲遍,晴雨檜松飛。野菊生春露,游霞落晚扉。上方憑信宿,鍾磐不須歸。”可見寺容在明代時還是相當可觀的。

史料記載

宋朝靖康年間(1126年),心悶寺更名為肇慶寺。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6年)重新修葺。至清順治七年(1650年),又進行一次修葺。民國時期寺院被毀,

..

成為一片瓦礫。建國以後,寺院基址僅存一座高出地面約4米的土崗子。崗子南部約100米有一口古井,古井的口沿是用青石砌成。由於長期提水,青石上因井繩的研磨而留下了數不清的痕跡。古井的下半部是用明代大磚砌成。崗子東部有一棵古老的白果樹,當年葉茂枝盛,蒼勁挺拔。可惜此樹於1977年夏季遭雷擊後枯死,有人認為此樹有600年樹齡。土崗子的北部為原心悶寺遺址,南北長280米、東西寬110米。197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房基9座、窖穴31座、陶窯1座、墓葬7座,出土有大量生產工具、卜骨、龜甲等,並發現了陶文和商代草鞋遺蹟。在夯土層中還發現一具女性骨架,年齡約17~18歲,其臀、腕骨上殘留有三道捆綁繩痕,死者應為陪葬的奴隸。出土的生產工具有石斧、錛、鑿、骨鏟、蚌鏟、石刀、蚌刀、石鐮、角鐮以及冶鑄工具、制陶工具、制骨工具、紡織和縫紉工具等。漁獵工具有石鋤、骨角鏃、石陶網墜。武器有銅鏃、石鉞等。生活用具以陶器為主,陶質有夾砂、泥質、細泥3種,文飾有繩紋、弦紋、附加堆紋、印紋和劃紋等。器型有鬲、鼎、觚、杯、缽、碗、壺、平底盤、圈足器、小口尊、盆、瓮、器蓋等。1981年3月,在南側發掘點又出土了商代銅鼎、銅觚各1件,戰國銅矛1件。該遺址屬於商代前期遺址,其年代經C-14測定,為公元前1800—公元1500年。這說明在三千六百多年前,此處就成為人們生活、生息、生產的一個據點,擁有三千六百餘年的文明史。 1986年,該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樹立了保護標誌,劃定了保護範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