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居

孟居為濮陽重鎮,地處中原,黃河北岸,耕地廣衰,人口繁庶,民風淳厚。 肥壤沃土之上綠濤金浪,林蔭道旁,鳥語花香,到處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風景秀麗的東湖猶如一塊無瑕的翡翠,鑲嵌在村東。 滔滔黃河水滾滾西來,洶湧奔騰天際流去。博天情深,遠遠流長的中華民族文化,在這裡流下深深地烙印,漫漫歷史長河中有過諸多美妙而動聽的故事·.....

孟居介紹

孟居村位於河南省北部黃河下游北岸濮陽縣城南六十華里,東和東南與山東的東明,鄄城隔河相望,西、西南和西北與長垣、滑縣只有數里之遙,其境東西長3.7華里,南北寬2.6華里,總面積9.02平方公里,全村東西大街九條,6個自然街區(東樓、前樓、前尹街、東關、西大街、後樓),總稱孟居,為一個行政村,總耕地面積7192畝,總人口6120人,單前鄭氏就有4800 多人,是濮陽最大的一個行政村。

孟居村原是孟氏居住地。(因此而得名)明洪武年間鄭谷寶率其全家從山西洪洞縣遷住此埌,已六百餘年,至鄭谷寶全家遷此以後,人口俱增,孟氏卻逐年減小,至今早已絕跡,後有其他姓氏遷住此地,但維有鄭氏人丁興旺,至今在此居住的鄭氏族人就有4800多人,從孟居遷到外地的鄭氏就有二十支,三十二個自然村,一萬二千多人。

孟居村歷屬濮陽,只1941年歸長垣縣十區,1949年10月回歸原籍,解放初期為海通十三區孟居鄉,1955年為沙固堆鄉,1958年歸渠村鄉至今,渠村鄉有兩個集市,孟居集市是其中之一,全年有四個古會,(農曆)二月初二至初四,四月初一至初三、七月二十四至二十六、九月二十五至二十七。

氣候特徵

孟居 孟居

孟居村呈屬大陸性暖濕帶季風氣候,但由緊臨黃河大堤屬背河窪地帶,土地受鹽鹼侵害嚴重,農業發展比較緩慢,人民生活比較困難,新中國成立之前,只有2000多人的孟居擁有8000畝土地,可人們的溫飽問題一直無法解決,特別是1909年黃河在孟居村決口,從孟居到濮陽城金堤成了一片汪洋,長達三年之久,至今孟居村東大堤腳下,幾百畝的三丈多深的大坑就是那此決口留下的見證,當時的孟居村一場大水,無影無蹤,2000村導無家可歸,洪水過後,不屈的村民又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建起土屋定居下來,背灼炎陽,面朝黃土,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建起村落,艱難的生活著.

人口民族

主要為漢族。

歷史文化

孟居村是革命老區,1938年共產黨的地下工作者就在該村發展了鄭基春、鄭展平、鄭秀芝等多名黨員,建立了黨小組,成立了農會,救國會,積極參加抗救之運動,1939年鄭基春等11人在此運動中被日寇殺害,5人受傷,1943年黨的地下工作者賈政雲領導下,又成立了模範班,婦救會,兒童團,姊妹團一邊進行抗日鬥爭,一邊減租減息,倒糧倒柴,1945年日寇投降後,孟居人又積極投入了解放戰爭,一邊組織擔柴隊奔赴前線,一邊進行土地革命.1946年國民黨新王軍大舉進攻解放區,頑固地主趁機反攻倒算,1947年又進行了土地複查,鎮壓了不法地主,三青團員七名,同年該村有100名青年志願者參軍,奔赴前線奮勇殺敵.

孟居村是個古老的文化村,村民自古崇尚文明文化,只明清兩代就有貢生11名,貢員5名,生員8名,卒生9名,監生6名,太學生10名,甲午舉人1名,八品1名,文諫1名,歷禮武略1名,清順治年間鄭秉心官為督堂,還有鄭老龍(官職不詳),民間流傳北京到南京,都是鄭老龍的兵,現代孟居村有處級以上幹部11名,副教授以上11 名,中國小學校長15名。

濮陽乃中華龍鄉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文明,孟居位於濮陽縣南40公里處,擁有人口6000餘人,舞龍文化已有180餘年,人傑地靈、人才輩出。

孟居 孟居

農業產業

小麥豐收,水稻高,池塘魚躍,果園飄香,塑膠大棚一個個相繼建起,孟居村已被濮陽市確定為鄉村旅遊開發重點單位,新型養老院,潭窪坑旅遊,新型農村社區相繼開建。

美好傳說

相傳,很久以前,這裡是一片碧波浩蕩且景色秀美的水泊。有一年河洛那個地方上了洪水,流淌到了這裡,大水之中出來一隻背上有九宮龍圖的老龜,人們很驚奇地稱它為神龜。而後,九宮龍圖神龜順水向東湖游來,潛伏到這水波浩瀚茫茫無邊之泊東湖之內,隱藏其中。過了許多年,到了東周時期,這裡湖泊屬衛國(今濮陽所轄,位於戚城南七十里,湖西方居住零落人家,與湖南賢大夫遽伯玉家,現陳寨村一帶渠村之名,去繁就簡由此演變而來.) 阡陌相連,雞犬相聞。著因山有仙則名,水有龜則靈吧!自神龜潛隱湖泊後,湖水從未乾固過。

東周時期,諸侯國之間頻繁爭戰,諸了百家爭鳴,併到各國遊說自的政治主張。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周遊列國時,居住在衛國長達十年之久,講學援徒。期間多次到友蘧伯玉家做客。昆仲兩人於湖上泛舟賞景或是吟喔引吭或是切磋周禮,其樂融融。夫子在岸邊講經釋義,傳援學生。衛南二賢,即孔子的兩名高徒。閔子騫和西華(現渠村鄉公西村南建有二賢祠)就從師於此。緣於孔子識淵博,因材施教, 夫子離後,衛國才賢輩出,人文昌盛。

鄒國人孟軻年幼喪父,家境貧寒。孟母含辛苦苦撫養兒子,望子成龍。雖然孟軻天資聰慧,卻貪溺嬉玩,不思學業,子不成器,孟母心急如焚,久慕衛國乃禮義之邦,民風淳樸,人傑地靈,恐貽誤孟軻前程。遂攜子風餐露宿,長途奔波,三遷居於行衛南湖泊西岸村落棲身。從師習修齊治平之法,寒窗苦讀數載,誦經韋編五年,後來終於成為儒家大聖人。村人敬仰孟子仁德,依孟母三遷居之事稱名為孟居,湖泊名叫東湖逐漸流傳下來。

西漢時候,著名學者董仲舒提出《黑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被漢武帝採納。從此儒家學說成為正統思想,倍受後人推崇。為天下唱,漢武帝軟派大臣魯精來古衛之地於戚城東北修仲田墓,併到孟居大修殿宇樓閣。為彰顯孟母懿德,修築孟母祠,又修建藏經閣,驛館,東湖觀景樓………怡心樓。在祥之瑞露繚繞下,好一派金碧輝煌的景致!瞧...金磚碧瓦,雕樑畫棟,於青松翠柏掩映中,顯得那么莊嚴肅穆,祠中塑像形態逼真,栩栩如生。孟母滿面慈祥,笑容可摘,如同則講究母子三遷居的往事,喜得樂呵呵的合不攏嘴。孟子的塑像更有趣,他前桌上擺滿了韋編竹筒,鋪開一卷。他正祺端而坐,神態莊重,目視前方,嘴巴微張,右手抬起,左手按著桌上竹筒,一定是正向學生講著:“王者,仁義著於四海,民望而諸隨附......

孟居一時名噪於世,達官富貴,文人墨客紛至沓來,覲拜孟母,瞻尊孟子。兩三好友偕登怡心樓觀東湖旅遊風光,吟賦詠辭,憑弔先師聖賢,遠追遺風千古。登其萬樓也。 朝望紅日冉冉,丹鶴戲水,映日芙容,青翠亭亭。暮賞皓月當空碧波耀耀,漁火點點,只聽蛙聲一片。憑樓遠眺,玉波白雲,天水一家,頓覺心曠神怡,把酒臨風,指點畫屏,忘卻得失榮辱,沉醉於人間仙境之中,悠悠飄飄與雲霄之上神仙無異也!

因大興土木,村人聚居其西,稱西大街。後來經傘深日久孟母祠、藏經閣、驛館、怡心樓背居人家成了五道街,改名為東樓、前樓、後樓、東關、尹街......

山海滄桑,王朝興衰,烽火戰亂,力戈錚錚......明朝初年,中原赤地千里,到處是骷髏遍野,鶯飛草長,人煙稀少。明朝政府從山西 洪洞縣向中原大遷民,洪武二年,鄭氏谷順和谷寶兩兄弟,率全家千里迢迢遷居於滑縣桑村鄉柳圍里村,後來又遷到了孟居。不知何故,兄谷順又去江蘇南京,弟谷寶留在孟居生子衍孫,代代相傳,鄭谷寶公就是孟居鄭氏始祖。後來楊、劉、王、甘、徐、魏、宋等諸姓有緣由來到孟居。歲月漫漫...鄭氏生息繁衍,子承孫繼,逐漸成為孟居旺族。清朝初年已續家譜,修築了鄭氏祠堂,外遷的鄭氏族人不可勝數。

乾隆年間,才高品隆的貢生鄭老龍,位列首富,家中樓房瓦舍五門相照,前有雕刻著獅子的上馬台,下馬台,後有花園!他為人輕財好義。鄉鄰有求必應。某歲,開州大旱顆粒無收。他主動捐獻義谷一萬石,制棉衣兩萬件,又起灶施粥保全了一方百姓的生命。開州牧宋嘉嚴贈屏風雨架題“非公不至”等語大加讚揚,還為他向乾隆帝請功,御賜千里馬一匹,褒以嘉獎.後人睹物思古:題《馬台飛龍》,“凜一雄獅列門外,力負老龍飛起來。遙想當年皇封時,躍馬進京登此台”。

清光諸未年,那隻沉睡的九宮龍圖神龜再次出水,村民徐氏一見甚為驚詫,大聲呼叫田野中的眾人跑來觀看,一大似碾盤老龜游在湖邊,背上的九宮龍圖案清晰可見,未幾又隱入湖內。真是印證了萬年龜那句話呀!當時這件事成了奇聞,廣為流傳,就連千里之遙的北京也聽說了濮陽孟居村深不可測的東湖內有一隻萬年龜,莫非神龜果真知宇宙之奧秘,江河之玄機。還是千年翻身,扭動了乾坤。不多久黃河濁浪滔天洶湧而來,民埝岌岌可危。又有傳言說“神龜出現江河泛濫”。不知是靈驗還是事該如此。

據《濮陽縣詒》記載公元1909年黃河漲洪在孟居決口水大浪急,河埝沖斷數百步,由於當時國勢衰弱,民力匱令,三年才得合龍。黃河水泥沙參半,政使東湖被淤墊許多,湖城大減,村人又俗稱東湖名叫塘窪坑。雖經代百年亂世災禍連連,孟居始終是搏大胸懷融納外族一不斷的村鎮。現在孟居柏油路四通,離家去集市繁榮。東湖依然荷花飄香,魚蝦成群,天鵝頡頏,野鴨棲藏。岸邊垂柳裊裊青青,小徑蜿蜒,遊人熙熙。孟居觀鶴已居龍鄉名景之一,東湖已成理想的休閒垂釣樂園,濮陽的族游之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