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少農紀念碑

孟少農紀念碑

孟少農紀念碑位於武漢理工大學馬房山校區東院圖書館左側,孟少農是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著名的汽車專家,中國汽車工業的創始人、奠基人之一。建造這個紀念碑是為緬懷他對中國汽車工業的崛起做出的畢生奉獻,並以此號召理工人以他為楷模,為學校的發展而不斷奮鬥。

地理位置

孟少農紀念碑位於武漢理工大學馬房山校區東院圖書館左側。附近現有主要人文景點21處,校園生態景點5處:水運湖、鑑湖、桂竹園、百草園、青年園,包括孟少農紀念碑在內的歷史人物(事件)紀念碑(石)4座:孟少農紀念碑、蕭棟棟紀念碑、拴馬石、馬房山石,校園精神象徵雕塑5座:騰飛雕塑、“時空匯聚”雕塑、“希望之帆”雕塑、“攀升”雕塑、海鷗雕塑,飛馬廣場思源廣場、青年廣場、神龍園、體育場、大學生文化活動中心及禮堂。

孟少農

簡介
孟少農孟少農
孟少農,原名慶基(參加革命後改為孟少農),祖籍為湖南省桃源縣仙人鄉。父親孟燮寅1913年隨宋教仁赴京任北洋政府農商部主事。1928年底,由於國民政府裁撤北洋政府人員,他父親失業,攜全家回到桃源。孟少農的童年是在北京度過的,1921年入北京北師附小讀書,1927年進北師大附中。1930年,孟少農考入長沙岳雲中學,1932年進長沙高中。高中畢業全省會考,他獲第一名。人物經歷

20世紀30年代,中國由於近百年來遭受帝國主義列強的欺凌掠奪,加上多年軍閥混戰,以及國民黨挑起內戰和日寇發動侵華戰爭,面臨蠶食鯨吞、民族滅亡危機。對此,許多有識之士發出“實業救國”呼籲。這對孟少農抉擇其人生之路有很大影響。他本來愛好文學,後棄文學工。高中畢業後,孟少農考入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兩年後,蘆溝橋事變,北京落入日寇手中,清華遷入長沙。當時,國民政府的一個部隊有一批坦克和汽車,需技術人材。學校決定由機械系一名教授帶領30多名學生,編成技術學員隊,到金井交通輜重學校學習。學習期間,孟少農對汽車很感興趣,與其形影不離。半年後,同學返校了,輜重學校要成立研究室,指定把孟少農留下。所謂研究室實是個空招牌,毫無研究條件。不久,他回到設在昆明的西南聯大,完成學業。
1940年,西南聯大招考一批留美公費生,孟少農以出色的成績被錄取。1941年,他赴美學習,進入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機械系。三個學期後,他即獲得碩士學位,如再讀兩年即可取得博士學位。但他想:“取博士學位,只能學一兩門學科,所得知識面較窄,作用不大”。他想的是:要掌握整個汽車設計、製造技術,以便為祖國創建汽車工業。於是,他走出課堂到工廠考察學習。1943年至1946年5月,他先後在美國福特汽車公司、錘上蘭森機器公司、司蒂貝克汽車公司、林登

中國汽車工業中國汽車工業
中國發動機廠任技術員和工程師,學習考察汽車、發動機的產品、工藝、工具、機械加工和汽車工廠設計等方面的理論。因他學習、工作極為嚴謹認真,成績突出,福特等幾家公司很器重他,願留他工作,答應給他提供優越研究條件和優裕生活待遇,然而,他都婉言謝絕。1946年5月,他乘戰後中美通航第一班輪船離開了美國。
孟少農回國後,回到母校清華大學任教,先後任機械系副教授和教授。執教期間,孟少農看到內戰四起,政治黑暗,對國民黨政府極為不滿,並和一些進步教授聯合提出抗議,支持學生運動。他認識到離開民主和進步的政治,“實業救國”和“教育救國”均無法實現。他認識到中國人民要從黑暗中解放出來,除了跟著共產黨走,沒有第二條出路。在地下黨組織培養下,1947年7月,他毅然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48年9月,他又拋棄大學教授這個高級職位,奉命奔赴解放區參加革命工作,成了一名普通的革命戰士。
在新中國誕生後的幾十年中,孟少農堅持在中國汽車工業企業里,全心全意地做技術指導工作,為中國第一汽車製造廠、陝西汽車製造廠、第二汽車製造廠的創建和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他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周恩來總理、陳毅副總理1962年在廣州召開科學大會,請他出席。
1980年11月,他被推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委員。1983年、1984年連續兩年,被評為湖北省特等勞動模範,1985年又榮獲全國第一批“五一”勞動獎章。
中國汽車工業從無到有,從少到多;中國汽車產品從單一品種到多品種、系列化;中國汽車工業人才,從寥寥可數,到人才輩出;人才素質由低到高,這些巨大的變化和成就,無一不凝聚著孟少農的智慧和心血。因此,一些老的汽車界領導和技術專家都致認為:他是新中國突出的較全面的汽車工業技術人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