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義巷

孝義巷

孝義巷位於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福建省福州市]東街。是福州一條狹窄的小巷,它的北頭連著繁華熱鬧的東街,南頭則潛伏於靜謐祥和的竹林境小區。孝義巷是條小巷,長約400米,最寬處不過三四米,最狹窄處僅容兩人側身而過。巷內的民居,既有高大氣派的小區建築,亦有白牆灰瓦泥土夯築的古老宅院,所謂現代建築與古樸風貌並存。

基本信息

簡介

孝義巷是條小巷,長約400米,最寬處不過三四米,最狹窄處僅容兩人側身而過。巷內的民居,既有高大氣派的小區建築,亦有白牆灰瓦泥土夯築的古老宅院,所謂現代建築與古樸風貌並存。

傳說

孝義巷內巷孝義巷內巷
孝義巷流傳著一些民間傳說:相傳在宋朝時,這條巷的附近有兩位大戶人家。有一次,兩家為了蓋房的宅基地發生了糾紛,跑到縣衙去打官司。其中一家的主人在京城做官,這家人為了造聲勢便給父親寫了一封信,想著讓父親在京城做些工作,讓縣官的判決有利於自家。當時的郵政通信還是挺便利的,沒多久,父親的親筆信從京城寄到。家人打開一看,上面是一首詩:“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人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中人看罷此信,明白父親的意思是為人要謙讓,不要為了蠅頭小利而爭個你死我活,更不能仗勢欺人橫行鄉閭。於是,這戶人家主動撤出官司,並且建房時向後退了三尺。另一戶人家聽說此事前因後果,當然也就順勢退讓,於是形成了這條小巷。兩戶人家毗鄰為居,相互間謙和禮讓,成為好鄰居好夥伴。
當然這只是民間傳說,有史可查的資料顯示,在南宋時,這條巷子有位居民叫陳元宰,他雖是個普通人,但一生行孝義之事,得到眾人誇獎,還被推舉為“台臣”,因此人們將他居住的巷子命名為“孝義里”。所謂“台臣”,乃是元朝時御史的稱謂。
清朝時這條孝義巷出了一位名人,他叫何則賢,字道甫,原籍福清,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中舉。這位舉人飽讀詩書。他踐行“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古籍記載他“遊蹤所至,見有秘籍善本,手自鈔校不倦”。

他專門建有一間書房名為“靜修書屋”,藏書達5萬餘卷。他還開設書肆,刻印善本書,以供讀書人借閱流傳。在辦學方面他更是多有出力。他曾與兄弟、親友等在福州創辦了8所私塾,廣收莘莘學子。在他的家鄉福清也創辦了一所私塾。他還慷慨解囊出銀資助當時福州有名的“鳳池書院”,這個鳳池書院就是福州第一中學的前身。在公益事業上,他更是出了名的出手大方,例如修橋築路、賑災濟難等,他總是身先士卒。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福州發生災荒,第二年又發生水災,何則賢兄士卒。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福州發生災荒,第二年又發生水災,何則賢兄弟幾人開設賑災棚賑米賑粥,讓受災的百姓能吃上一碗飽飯。他的義舉得到百姓稱道,人們稱他為“孝義何家”。今天在烏山上有座“先薯亭”,是為紀念從海外引進薯種、使百姓廣為種植避免糧食歉收而受災的陳文龍而建,這座亭的建造者就是何則賢。此外,他還主持修建了四先生祠、先薯祠等公益建築。

申遺

孝義巷新巷口孝義巷新巷口
關於孝義巷的傳說已經被列入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並且成了巷內居民的“鄰里經”。自從這條巷子的名字出現在福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上,它漸漸被市民關注。這個傳說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申報書》上是這樣記載的:“傳說宋朝時期,巷內住著蔡、趙兩家大戶,為了擴建後花園,兩家都把牆基向外移三尺,為此爭論不休,向官府告狀。蔡的父親和趙的哥哥都在京都當官,他們都來信勸導,兩家人於是各自讓地三尺。一個尊父命為‘孝’,一個懂道理為‘義’,‘孝義巷’名由此來。”鼓樓區文化館工作人員介紹,這個傳說最早的文字記錄可追溯到清代的文獻。

孝義巷的名人

王仁堪故居王仁堪故居
王仁堪故居位於登龍(俗稱燈籠)巷北側,前門坐北朝南,後門開在孝義巷,成曲尺形。這故居應是祖居,王的祖父王慶雲曾任工部尚書,清乾隆間在此建有“尚書第”,道光同治年間重修。王中狀元後,人們徑呼“狀元府”。主體建築共三進,一進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七柱,穿斗式木構架,雙坡頂、鞍式封火山牆。東側有花廳、客房、廚房等。二進面闊三間,深五柱,前廊後堂。從二進後天井轉東入石框門為三進廳堂,面闊三間,進深七柱,中設插屏門隔成前後廳。前廳右廂房為西席(舊時教師住房),左廂房用作書房,大廳明亮,為子女課讀的地方。據說王家雖為望族,但與周邊鄰里關係良好,有孝義之風。如今故居,格局猶存,只是已破敗、侷促,現擁擠著近30戶居民。祖居東鄰為王氏家廟,這樣家廟與府邸相連的結構,在福州名人故居中是很罕見的。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