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學派

此派持性善說,認為性即理,無不善之理,故無不善之性。 故聖人之學,明善二字盡之;明善之道,敬之一言盡之。 儒者有理之心,佛氏無理之心;儒者有理之氣,老氏無理之氣。

簡介

〖孝感學派〗創始人熊賜履(1635—1709)。賜履,字敬修,號青岳,晚號愚齋。清孝感(今屬湖北)人。此學派固其籍貫而名。賜履累遷至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禮部傍郎,超拜武英殿大學士,以票擬錯誤罷職,寄居江寧,築學堂以藏書,講學不綴。後起為禮部尚書,復官至東閣大學士,因老乞歸。賜履弟子有劉然、洪名、高菖生、羅麗、蔣伊等。另據賜履刊行諸書,卷中間列校訂門人之名,其較著者有李光地、韓□、徐乾學等,但人謂“未必盡親傳學”,“非志同道合也”。賜履交遊者有曹本榮、蕭企昭、王綱、施璜、汪□磁、魏象樞、陳廷敬、范□鼎等。此派之學尊朱熹而辟王守仁,以默識為真修,以篤行為至教,由程、未而上溯孔、孟。‘人謂此派學術淵源於東林、熊賜履特別服膺高攀龍,其著述中屢中其說。他們認為,聖賢之道,不外乎“庸”,“庸乃所以為神也”。謂‘沫泗之統,唯朱子得其正;濂洛之學,唯朱子匯其全”。又謂“列聖諸賢授受唯一,而守先待後,閒聖距邪之功,則戰國之孟子、宋之朱子、明之羅子,尤其昭日月而垂天壤者也”。熊賜履曾建議,“非《六經》、《語》、《孟》之書不讀,非濂洛關閩之學不講”。他提出所謂“學統”說,以孔子、顏子、曾子、子思、孟子、周敦頤、二程、張載、朱熹等人為正統;以閔子以下至明羅欽順等二十三人為翼統;以冉伯牛以下至明高攀龍等一百七十八人為附統;以荀子以下至明王守仁等七人為雜統;以老、莊、楊、墨、告子及佛道二氏之流為異統。此派持性善說,認為性即理,無不善之理,故無不善之性。善即本體,在天曰命,在人曰性,在物曰理,處物曰義。知此者為知天,見此者為見易,窮此者為窮理,達此者為達德。善即明德,明善即明明德。格致誠正,劉治均平,皆為明明德事,即明善事;學問思辨行,為明善事,亦即明明德事。明善誠身之功在於主敬,主敬為明善之要。知至至之為敬之始;知終終之為敬之終;廓然大公為敬之理一;物來順應為敬之分殊。故聖人之學,明善二字盡之;明善之道,敬之一言盡之。關於所謂“良知”、“良能”問題,該派認為,不學而能是良能,學而能也是良能;不慮而知是良知,慮而知也是良知。故不學不慮者不足恃,而學與慮終不可廢。關心、理、氣三者的關係,該派認為,言心便是言理,言理便是言心;言理便不離氣,言氣便不離理。故心為理義之心,而非佛氏空靈之心;氣為道義之氣,而非老氏精神之氣。儒者有理之心,佛氏無理之心;儒者有理之氣,老氏無理之氣。儒者之心之氣不在天理之外,佛、老二氏之心之氣不在天理之中;儒者心即理,氣即理,心、氣與理為一,佛、老二氏心自心,氣自氣,判理為二。此派也強調格物致知。認為,盡心於在窮理,理未窮,所謂心只是習念,而非真心;物未格,所謂知乃是妄見,而非真知。指出“儒者之流人釋氏,病根在此”。他們尖銳批評王學及其影響熊賜履指出:“自姚江提宗以來,學者以不檢飭為自然,以無忌憚為圓妙,以恣情縱慾、同流合污為神化,以滅理敗常、毀經棄法為超脫。道術人心敝久壞極,若非東林諸予回狂瀾於橫流泛濫之中,燃死灰於燼盡煙寒之後,茫茫宇宙竟不知天理人倫為何物矣!”羅麗也指出:“自姚江開壇章貢,標榜象山,江右才智之士群起而和,舉世若狂,斯文的派,不絕如發。”此學派代表著作主要有熊賜履《學統》、《閒道錄》、《下學堂札記》、《經義齋集》、《澡修堂集》蔣伊《玉衡錄》、《臣鑒錄》,曹本榮《居學錄》、《格物致知說》等。此學派影響較大,徐世昌《清儒學案》評此派創始人熊賜履曰:“康熙一朝,宰輔中以理學名者,前有柏鄉,後有安溪,孝感則由詞臣致位樞衡,侍講筵獨久,本朱子正心誠意之說,竭誠啟沃,默契宸衷,聖祖之祟宋學,自孝感發之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