孚王府

孚王府

孚王府是清朝康熙皇帝第13子允祥,封怡親王時的府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清代王府古建築。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是清代親王府,原康熙第十三子怡親王府邸。鹹豐末,因第六代怡親王載垣被慈禧奪爵處死,此府由朝廷收回。同治年間(1862-1874年)分配給道光帝第九子孚郡王奕譓居住,故俗稱九爺府。王府平面長方形,建築規整,中、東、西三路布局,中軸線上有大門、正門、銀安殿、中殿與後殿,盡端是後照樓。此府是研究清代王府建築形制的典型實物。

基本信息

簡介

孚王府孚王府
清朝康熙皇帝第13子允祥,封怡親王時的府址。怡親王的爵位,是除清初八大鐵帽王之外,又一“世襲罔替”親王。怡親王府址,最初在東單北大街煤渣胡同,後遷朝陽門內大街。清同治初年,怡親王府改賜孚郡王,成為孚郡王府。

歷史

孚王府孚王府
康熙皇帝去世後,由他的第四子胤禛即位為雍正皇帝。雍正皇帝上台後遭到多數兄弟的反對,只有十三弟胤祥支持他,雍正封胤祥為和碩怡親王,並為他在如今的王府井新東安商場東側建設怡親王府。1730年,怡親王胤祥病重將死,雍正皇帝親赴王府探視,但未及見到最後一面。雍正為允祥舉辦了隆重的葬禮,並將怡親王府改建為賢良寺,以示紀念。
允祥的兒子弘曉繼承王位做了第二任怡親王,雍正為弘曉在朝陽門內大街另建了一座規模頗大的新王府。1850年,道光皇帝死去,他的第四子奕詝即位為鹹豐皇帝。鹹豐皇帝封6歲的九弟奕譓為孚郡王。
1861年,鹹豐皇帝死去,慈禧太后擊敗了妨礙她掌權的“顧命八大臣”,強令位居八大臣之首的第六任怡親王、允祥裔孫載垣自縊,並剝奪了他的王位和王府。
1864年,改賜孚郡王奕譓,稱孚王府,因奕譓是道光帝第九子,故俗稱“九爺府”。

建築結構

孚王府 正殿 銀安殿孚王府 正殿 銀安殿

孚王府坐北朝南,府中建築布局可分為東、中、西三路。中間主要建築有:正殿(銀安殿),殿前左右各有配樓7間,後殿5間,後寢7間,最後是後罩樓7間。後罩樓兩側,各有一座獨立的庭院。正院西側有幾個四合院是王府眷屬的居住區。東路院原屬府庫、廚廄及執事侍從的住所。孚王府布局嚴謹規整,是清代王府的典型建築,也是北京現存較完整的少數王府之一,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現為中國科學文化音像出版社辦公場所。

特色

孚王府孚王府

門前石獅子比天安門的大,1864年,孚郡王奕譓年滿20歲,按制度應搬出皇宮,分給王府。於是朝廷將收回的怡親王載垣分配給了奕譓,即朝陽門內大街的孚王府。

孚王府雖然外觀陳舊,但仍保留著宏大的規制。掛著許多單位牌子的那座臨街大門是民國時期建造的,並非王府正門。真正的王府大門在臨街大門的後面,朱漆門扇上排列著縱九橫七63顆門釘,門前矗立的石獅足有兩人多高,比天安門前的石獅還要高大。

從王府正門進去,一條高出庭院地面1米的丹陛旱橋直通正殿銀安殿。王府院落跨過東四頭條、二條兩個胡同,北牆直抵東四三條,東、西還各有一座跨院。在當年,王爺和家屬都住在西跨院,而東跨院是庫房及僕人居住的地方。
1928年,孚王府出售給張作霖手下的高官楊宇霆,楊宇霆被張學良殺死後,王府又成為北平女子大學文理學院校址。據1947年的北平市地圖示注,那時孚王府又被國民黨勵志社北平分社占用。

參觀信息

行車路線: 乘101、109、110、112、813路車到小街站下車路北
所在區縣: 東城區
景點位置: 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內大街137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