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綠釉黑花梅瓶

孔雀綠釉黑花梅瓶

孔雀綠釉黑花梅瓶,高26厘米、口頸4.3厘米,口內掛黃釉,近唇口,短直頸,豐肩直腹漸收,至脛足部稍外突,淺挖足,平砂底,可見鏇痕,肩部有小片剝釉,足部有裂紋。

孔雀綠釉黑花梅瓶

發展歷史

孔雀綠釉亦稱吉翠釉翡翠釉,是典型的低溫釉,以銅為著色劑,最早的實物見於宋代,以後的金元明清都有燒制,由於燒成溫度低,胎釉結合不好,故見到的孔雀綠器物多有剝釉現象。至明代早期,這一工藝漸趨成熟。景德鎮官窯遺址曾經出土過永樂時期的孔雀綠釉標本,到宣德時期由於採用了二次燒成,釉面脫落的問題得以解決,成化、正德時期都有很精彩的器物傳世。至清初,這一品種仍受到歡迎,清三代多有燒制,工藝精湛。孔雀綠釉有一個很明顯的特點,無論何代的器物釉面多有細碎的開片出現,釉內有稀朗的氣泡。早期器物的胎體瓷化成度很差,有些純粹就是陶胎,胎色磚紅或灰白,以手扣之與瓷胎聲音完全不同。孔雀綠釉有偏綠的,也有偏藍的,一般釉下是以黑彩作畫,二者相互映襯,呈現一種非常獨特的藝術效果。就圖案繪畫水平看,宋元時期人物題材的水平最高,其次是動物紋和山水紋,總體上呈現一種簡練飄逸,無拘無束,卻又十分傳神的繪畫風格。元青花瓷器的繪畫風格,便直接繼承自磁州窯的這種優秀的繪畫技法和風範。這件孔雀綠釉黑花人物動物紋梅瓶(見圖),收自於上世紀80年代的北京鼓樓市場,那時已故古陶瓷巨擘馮先銘先生一有閒暇,便經常逛鼓樓一帶的攤店,曾經數次與該器的收藏者馬先生一同鑑賞此器,認為應是宋金之物,存世稀少。但就其一些時代特徵看,稍稍向後,推至金元時期應該也是可以的。

藏品介紹

自上而下分三層紋飾,主題紋飾三開光內分別為仕女、文人、獨腳站立的仙鶴,間隔之間的空百填繪雲氣紋。畫法極為飄逸瀟灑,應為繪畫功力不凡者所為。類似的器物馮先銘先生主編的《中國古陶瓷圖典》200頁收有一件,器型基本一致,只是繪畫內容有些區別。此類器物時代風格鮮明,工藝特點突出,繪畫風格獨特,故鑑定並不難,拍場上亦有成交紀錄,是典型的高古瓷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