孑遺生物

孑遺生物

孑遺生物,是一個並沒有太多嚴格限定意義的名詞。在表述孑遺生物前,先要說一下活化石(Living fossil)。有些動、植物曾繁盛於某一地質歷史時期,不僅種類多,分布廣,而且還保留有大量的化石,但在某一時期後,幾乎絕跡,只有極少數種能生存下來,這些生物種就稱為“活化石”。

孑遺生物

(Jiě Yí)孑遺生物
孑遺生物,是一個並沒有太多嚴格限定意義的名詞。在表述孑遺生物前,先要說一下活化石(Living fossil)。
有些動、植物曾繁盛於某一地質歷史時期,不僅種類多,分布廣,而且還保留有大量的化石,但在某一時期後,幾乎絕跡,只有極少數種能生存下來,這些生物種就稱為“活化石”。簡單地講,“活化石”是指任何生物其類似種只存在於化石中,而沒有其他現存的近似種,這些種類曾經從主要的滅絕事件中存活下來,並保留過去原始的特性。或者說是指起源久遠,在新生代第三紀或更早有廣泛的分布,而目前大部分已經因為地質、氣候的變化而滅絕,只存在很小的範圍內,這些生物的形態和在化石中發現的基本相同,保留了其遠古祖先的原始形狀。且其近緣類群多已滅絕,因此比較孤立,進化緩慢的生物。
而按有些人的看法,活化石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他們認為廣義的活化石包括凡在地質歷史上所發生過的且至今仍生存著的生物,而狹義的活化石基本上就是指孑遺生物了,並且認為孑遺生物一定是活化石,細微的區別在於,凡屬活化石的現生生物未出現滅絕的趨勢,而孑遺則在現今已經出現了滅絕趨勢,甚至有的已在滅絕的邊緣上,如蘇鐵就可稱為活化石,但不能講是孑遺植物。按照一般的看法,有些生物在地質歷史的較古老的時期,曾經非常發育、種類繁多、分布很廣,到了第三紀或第四紀晚期以後,這些生物出現大範圍的衰退,只有一種或極少幾種孤獨地生存於極有限的某個地區,並且有日趨滅絕之勢,這類生物便是孑遺生物了,如大熊貓、銀杏、紅杉等。 
判斷是否為孑遺生物的最主要的根據應該是所發現的化石和現在活體為同一個種,也就是說和它處於同時代的同一類群的相似物種都已經絕滅了,唯有它存活下來,這樣才可以稱之為“孑遺”。由於同一類群的相似植物都絕滅了,其性狀和現存的其它物種顯然有極大的差別。以銀杏為例,在多數教科書上常將其於蘇鐵同並列為綱一等級,這預示著兩者性狀差異極大,具體可從生殖器官的形態,葉子的形態等方面分析。
孑遺植物指的是現存的系統位置非常孤立,幾乎在現存植物中找不到其他近緣物種,而在化石記錄又顯示其在地質歷史時期中確實存在的這樣一類植物。銀杏之所以被稱為孑遺植物就是如此。而蘇鐵則不同,世界上現存蘇鐵目中5個科,10屬60種,因此還不能稱其為孑遺植物。

幾個例子

裸子植物水杉,在中生代時廣布歐亞北美,至新生代逐漸南移,極為繁盛。但在冰期中全部滅絕,僅有1種尚存在中孑遺生物國湖北省西部和四川省萬縣極小區域。直至1948年,才由胡先驌和鄭萬鈞正式命名為“水杉”。
總鰭魚類,始見於泥盆紀,很長時間認為它在白堊紀末已絕滅,但1938年在非洲東南部海中,首次發現殘存的總鰭魚類矛尾魚,是世界聞名的1種活化石。我國現在的裸子植物銀杏、水松和哺乳動物大熊貓等,均被世界公認為珍貴的活化石。另一些在地史時期,曾廣泛分布而長期生存至今的動物,如腕足類的海豆牙等,也是活化石,但它們不是孑遺生物。總之,孑遺生物一定是 “活化石”,但“活化石”不一定都是孑遺生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