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癇前期

子癇前期

懷孕前血壓正常的孕婦在妊娠20周以後出現高血壓、蛋白尿,稱子癇前期,或稱為先兆子癇。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五種狀況之一,為妊娠期特發疾病,可影響機體各器官系統。發病率約占全部妊娠的3.9%。母體對於父親來源的胎盤和胎兒抗原的免疫耐受缺失或者失調,是子癇前期病因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本信息

疾病分類及診斷標準

輕度子癇前期
妊娠20周后出現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伴蛋白尿≥0.3g/24小時或隨機尿蛋白≥(+)。
重度子癇前期
子癇前期患者出現下述任一不良情況可診斷為重度子癇前期:①血壓持續升高:收縮壓≥160mmHg和(或)舒張壓≥110mmHg;②蛋白尿≥2.0g/24小時或隨機蛋白尿≥(++);③血清肌酐≥1.2mg/dL除非已知之前就已升高;④血小板<100,000/ML(<100×10∧9/L);⑤微血管病性溶血—LDH升高;⑥血清轉氨酶水平升高—ALT或AS;,⑦持續頭痛或其他大腦或視覺障礙;⑧持續上腹部疼痛。

發病原因

可能涉及母體、胎盤和胎兒等多種因素,包括有滋養細胞侵襲異常、免疫調節功能異常、內皮細胞損傷、遺傳因素和營養因素。但是沒有任何一種單一因素能夠解釋所有子癇前期發病的病因和機制。
滋養細胞侵襲異常
可能是子癇前期發病的重要因素。患者滋養細胞侵入螺鏇小動脈不全,子宮肌層螺鏇小動脈未發生重鑄,異常狹窄的螺鏇動脈使得胎盤灌注減少和缺氧,最終導致子癇前期的發生。
免疫調節功能異常
母體對於父親來源的胎盤和胎兒抗原的免疫耐受缺失或者失調,是子癇前期病因的重要組成部分。
血管內皮損傷
氧化應激、抗血管生成和代謝性因素,以及其他炎症介質可導致血管內皮損傷而引發子癇前期。
遺傳因素
子癇前期是一種多因素多基因疾病,有家族遺傳傾向:患子癇前期的母親其女兒子癇前期發病率為20-40%;患子癇前期的婦女其姐妹子癇前期發病率為11-37%;雙胞胎中患子癇前期的婦女其姐妹子癇前期發病率為22-47%。但至今為止,其遺傳模式尚不清楚。
營養因素
缺乏維生素C可增加子癇前期-子癇發病的危險性。

發病機制

與子癇前期發病相關的重要機制包括:血管痙攣、內皮細胞激活、升壓反應增加、前列腺素、一氧化氮、內皮素和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的蛋白質。
血管痙攣
血管痙攣性收縮導致血管阻力增加和高血壓,血流量減少,導致組織缺血壞死、出血和其他器官損害表現。
內皮細胞激活
是子癇前期發病的核心機制。激活或受損的血管內皮細胞產生較少的一氧化氮,分泌促凝血物質,並對血管加壓因子的靈敏度提高,最終導致子癇前期。
升壓反應增加
子癇前期患者在發病前即對注入去甲腎上腺素和血管緊張素Ⅱ的血管反應性增加。
前列腺素
是子癇前期病理生理改變的中心環節。子癇前期內皮細胞比正常妊娠的內皮細胞前列環素(PGI2)的產生降低,血小板分泌的血栓素A2增加,前列環素/血栓素A2比值降低,最終導致血管痙攣收縮。
一氧化氮
子癇前期與內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達下降導致的一氧化氮失活增加有關。可導致平均動脈壓的增加,並對血管加壓因子反應性增加。
內皮素(ET)
子癇前期的孕婦ET-1水平異常升高,可導致血管痙攣收縮。
血管生成和抗血管生成物質
子癇前期的孕婦抗血管生成物質產生過多,如溶性fms-樣酪氨酸激酶1(sFlt-1)和可溶性內皮因子(sEng),可導致血管內皮功能障礙和內皮細胞一氧化氮依賴性血管舒張的減弱。

病理生理

基本病理生理變化是全身小動脈痙攣,內皮細胞功能障礙,全身各系統靶器官血流灌注減少而造成損害,出現不同的臨床徵象。包括心血管、血液、腎臟、肝臟、腦和子宮胎盤灌流等。

心血管系統

小血管廣泛痙攣,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平均動脈壓升高,左心室舒張末期壓力升高,收縮功能下降;加之冠狀動脈痙攣導致不同程度的心肌損害,形成低排高阻型血流動力學改變,很容易發展為急性左心功能衰竭。
血液系統
血液系統主要病理改變為凝血狀態異常、血液濃縮,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

凝血

部分子癇前期患者出現血小板減少,血漿中部分凝血因子的水平降低,紅細胞形態異常和急性溶血。

血容量、滲透壓

由於血管收縮、內皮細胞損傷、通透性增加等原因,導致血液濃縮,實際有效循環血量減少,表現為紅細胞比容增加,血液粘滯度增加等。由於大量蛋白從尿中丟失,可引起嚴重的低蛋白血症,患者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嚴重者可出現全身明顯水腫,甚至出現包括腹腔、胸腔、心包腔的漿膜腔積液。

腎臟

病理改變為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皮增生,內皮細胞腫脹增大,內皮下纖維素沉積。患者腎灌注和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腎小球基底膜受損,通透性增加,出現蛋白尿。

肝臟

肝臟細胞缺血缺氧壞死,嚴重時出現門靜脈周圍出血,甚至肝被膜下血腫形成,自發性肝破裂。

腦血管痙攣,通透性增加,腦水腫、充血、局部缺血、血栓形成及出血等。腦血管阻力及灌注壓均增加,腦血管自身調節功能喪失。

子宮胎盤灌流

子宮螺鏇小動脈血管痙攣,及子宮蛻膜和基層血管發生急性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胎盤灌流下降及胎盤功能下降。

臨床表現

多發群體

孕婦年齡≥40歲,子癇前期病史,抗磷脂抗體陽性,高血壓病史,腎臟病史,糖尿病史,初次產檢時BMI≥28g/㎡,子癇前期家族史(母親或姐妹),多胎妊娠,本次妊娠為首次懷孕,妊娠間隔時間≥10年,孕早期收縮壓≥130mmHg或舒張壓≥80mmHg。其他易發生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人群還有:易栓症,孕前血甘油三酯升高,社會經濟地位低,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藥物濫用(古柯鹼/甲基苯丙胺),妊娠間隔時間<2年,輔助生殖技術後妊娠,妊娠滋養細胞疾病,孕期體重過度增加,孕中期血壓升高(平均動脈壓≥85mmHg或收縮壓≥120mmHg),孕婦血清學篩查異常,子宮動脈血流速度異常,孕婦心輸出量>7.4L/分,孕婦血尿酸升高等。

疾病症狀

1、高血壓血壓升高≥140/90mmHg是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臨床表現特點。血壓緩慢升高時患者多無自覺症狀,於體檢時發現血壓增高,或在精神緊張、情緒激動、勞累後,感頭暈、頭痛等;血壓急驟升高時,患者可出現劇烈頭痛、視力模糊,心悸氣促,可引起心腦血管意外。重度子癇前期患者血壓繼續升高,出現嚴重高血壓≥160/110mmHg。
2、蛋白尿尿蛋白可隨著血管痙攣的變化在每一天中有所變化。重度子癇前期患者尿蛋白繼續增加,出現大量蛋白尿,尿蛋白定性≥(++),或24小時尿蛋白定量≥2g。
3、水腫可表現為顯性水腫和隱性水腫。顯性水腫多發生於踝部及下肢,也可表現為全身水腫。特點為休息後不消失,或突然出現,迅速波及全身甚至出現包括腹腔、胸腔、心包腔的漿膜腔積液。隱性水腫是指液體瀦留於組織間隙,主要表現是體重的異常增加。
4、器官損害表現及常見嚴重併發症
心臟:心率代償性增加可表現為竇性心動過速;心肌缺血缺氧可表現為ST段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心律失常,心肌酶異常升高,甚至發生妊娠高血壓性心臟病、心力衰竭及肺水腫。
肝臟:患者可出現上腹部不適,特別是右上腹不適,噁心嘔吐,肝區叩痛。肝功能異常,轉氨酶水平升高。患者在肝酶升高時出現血小板減少和微血管溶血又稱為HELLP綜合徵。HELLP綜合徵詳見本詞條後附部分。
腦:可出現持續嚴重的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可發生子癇,或高血壓腦病和腦血管意外:如頭痛、視覺障礙、失明、精神狀態改變等,甚至昏迷;廣泛腦水腫、顱壓升高甚至急性腦疝危及生命。
腎臟:血漿尿酸濃度通常升高,可出現血清肌酐>1.2mg/dL、少尿甚至無尿等腎臟功能損害。
血液:可出現血小板減少(<100×10∧9/L),凝血機制障礙、慢性彌散性微血管內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微血管溶血時表現為血清乳酸脫氫酶升高、外周血出現破碎紅細胞。
子宮胎盤灌流:胎盤功能下降,尤其是在早髮型子癇前期,可影響胎兒生長發育,出現胎兒生長受限、胎兒宮內缺血缺氧,甚至胎兒窘迫、宮內死亡。可以發生胎盤血管破裂出血或微血栓形成,甚至胎盤早剝。

鑑別診斷

子癇前期應當與妊娠合併慢性腎炎和妊娠期急性脂肪肝等相鑑別。
妊娠合併慢性腎炎者既往有慢性腎炎病史,或妊娠20周前有明顯浮腫,蛋白尿和高血壓、尿常規有尿蛋白、紅細胞及管型,可能有腎臟功能損害,肌酐升高,腎小球濾過率下降。隱匿型腎炎僅有輕度尿液改變,蛋白尿、管型尿有時鏡下血尿,可以沒有高血壓等其他症狀。
妊娠期急性脂肪肝典型臨床表現為妊娠晚期的噁心、嘔吐、上腹痛、黃疸、乏力;高血壓和蛋白尿較不常見,但有一半患者伴發子癇前期;肝、腎功能異常特點為ALT、鹼性磷酸酶、血清膽紅素升高,以直接膽紅素為主,尿膽紅素陰性,尿酸、肌酐、尿素氮均升高;多數病人可有凝血功能障礙和低血糖。超聲可提示脂肪肝,肝穿刺活檢病理表現為瀰漫性微滴性脂肪變性。

疾病治療

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治療目的是預防重度子癇前期和子癇的發生,降低母胎圍生期病率和死亡率,改善母嬰預後。子癇前期的治療基本原則是休息、鎮靜、解痙,有指征地降壓、利尿,密切監測母胎情況,適時終止妊娠。應根據病情輕重分類,進行個體化治療。

評估和監測

妊娠高血壓疾病病情複雜、變化快,監測和評估的目的在於了解病情輕重和進展情況,及時合理治療。
1.基本檢查:了解頭痛、胸悶、眼花、上腹部疼痛等自覺症狀,檢查血壓、尿常規、體重、尿量、胎心、胎動、胎心監護。
2.孕婦特殊檢查:包括眼底檢查、凝血功能、心肝腎功能等檢查。
3.胎兒的特殊檢查:包括胎兒發育情況、B超監測胎兒宮內狀況和臍動脈血流等。

一般治療

應注意休息,並取側臥位。保證攝入充足的蛋白質和熱量。不建議限制食鹽攝入。為保證充足睡眠,必要時可睡前口服地西泮(安定)2.5~5mg。

降壓治療

血壓≥160/110mmHg的重度高血壓孕婦應降壓治療;血壓≥140/90mmHg的非重度高血壓患者可使用降壓治療。血壓應平穩下降,且不應低於130/80mmHg,以保證子宮胎盤血流灌注。
常用口服降壓藥物有:拉貝洛爾、硝苯地平短效或緩釋片。如口服藥物血壓控制不理想,可使用靜脈用藥,常用有:拉貝洛爾、尼卡地平、酚妥拉明。孕期一般不使用利尿劑降壓,以防血液濃縮、有效循環血量減少和高凝傾向,也不推薦使用阿替洛爾和哌唑嗪。禁止使用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I)和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ARB)。硫酸鎂不可作為降壓藥使用。

硫酸鎂防治子癇

硫酸鎂是子癇治療的一線藥物,也是重度子癇前期預防子癇發作的預防用藥。對於非重度子癇前期患者也可考慮套用硫酸鎂。
1.用法:
(1)控制子癇:負荷劑量硫酸鎂2.5~5g,溶於10%GS20ml靜推(15~20分鐘),或者5%GS100ml快速靜滴,繼而1~2g/時靜滴維持。24小時硫酸鎂總量25~30g,療程24~48小時。
(2)預防子癇發作(適用於子癇前期和子癇發作後):負荷和維持劑量同控制子癇。用藥劑量及時間根據病情而定,一般每天靜滴6~12小時,24小時總量不超過25g。
2.注意事項:
使用硫酸鎂必備條件:①膝腱反射存在;②呼吸≥16次/分;③尿量≥25ml/時或≥600ml/天;④備有10%葡萄糖酸鈣。鎂離子中毒時停用硫酸鎂並靜脈緩慢推注(5~10分鐘)10%葡萄糖酸鈣10ml。如患者同時合併腎功能不全、心肌病、重症肌無力等,則硫酸鎂應慎用或減量使用。

擴容療法

擴容療法可能導致肺水腫、腦水腫等嚴重併發症。因此,除非有嚴重的液體丟失(如嘔吐、腹瀉、分娩失血),一般不推薦擴容治療。

鎮靜藥物的套用

可以緩解孕產婦精神緊張、焦慮症狀,改善睡眠,預防並控制子癇。藥物有:
1.地西泮(安定):口服2.5~5.0mg,2~3次/天,或者睡前服用。地西泮10mg肌注或者靜脈注射(>2分鐘)可用於控制子癇發作和再次抽搐。
2.苯巴比妥:鎮靜時口服劑量為30mg/次,3次/天。控制子癇時肌肉注射0.1g。
3.冬眠合劑:冬眠合劑由氯丙嗪(50mg),哌替啶(杜冷丁,100mg)和異丙嗪(50mg)組成,有助於解痙、降壓、控制子癇抽搐。通常以1/3~1/2量肌注,僅套用於硫酸鎂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

促胎肺成熟

孕周<34周的子癇前期患者產前均應接受糖皮質激素促胎肺成熟治療。孕周不足34周,預計1周內可能分娩的妊娠期高血壓患者也應接受促胎肺成熟治療。
用法:地塞米松5mg,肌內注射,每12小時1次,連續2天;或倍他米松12mg,肌內注射,每天1次,連續2天;或羊膜腔內注射地塞米松10mg1次。不推薦反覆、多療程產前給藥。

分娩時機和方式

子癇前期患者經積極治療母胎狀況無改善或者病情持續進展的情況下,終止妊娠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措施。
1.終止妊娠時機:
小於孕26周的重度子癇前期經治療病情不穩定者建議終止妊娠。
孕26~28周的重度子癇前期根據母胎情況及當地圍生期母兒診治能力決定是否可以行期待治療。
孕28~34周的重度子癇前期,如病情不穩定,經積極治療24~48小時病情仍加重,應終止妊娠;如病情穩定,可以考慮期待治療,並建議轉至具備早產兒救治能力的醫療機構。
孕34周后的重度子癇前期患者,胎兒成熟後可考慮終止妊娠。孕34~36周的輕度子癇前期患者,期待治療的益處尚無定論。
孕37周后的子癇前期可考慮終止妊娠。
子癇控制2小時後可考慮終止妊娠。
2.終止妊娠的方式: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患者,如無產科剖宮產指征,原則上考慮陰道試產。但如果不能短時間內陰道分娩、病情有可能加重,可考慮放寬剖宮產指征。
3.分娩期間注意事項:①應繼續降壓治療並將血壓控制在≤160/110mmHg②積極預防產後出血③產時不可使用任何麥角新鹼類藥物。

產後處理

1.產褥期處理(產後6周內)
重度子癇前期產後應繼續使用硫酸鎂24~48小時預防產後子癇。子癇前期患者產後3~6天,高血壓、蛋白尿等症狀仍可能反覆出現甚至加重,如血壓≥160/110mmHg應繼續給予降壓治療。子癇前期患者產前臥床休息時間超過4天或剖宮產術後24小時,可酌情使用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或者中草藥如丹參等抗凝藥物以預防血栓形成。
2.遠期隨訪(產後6周后)
患者產後6周血壓仍未恢復正常應於產後12周再次複查血壓排除慢性高血壓。

疾病預後

子癇前期患者是日後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尤其是早髮型和/或重度子癇前期患者,晚年發生高血壓、缺血性心臟病、卒中、靜脈血栓栓塞和相關疾病造成死亡的風險增加。再次妊娠子癇前期復發風險大。

疾病預防

目前尚不能在一般人群中預防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以下措施對高危人群的預防可能有效:
飲食營養
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限制食鹽攝入可以降低子癇前期的發病。膳食中低鈣的孕婦患妊娠高血壓疾病的風險顯著增加。但是補鈣能否預防子癇前期尚有爭議。對飲食缺鈣的婦女應當補充鈣劑。魚油中富含ω-3脂肪酸,補充此類脂肪酸可以預防炎症介導的動脈粥樣硬化,但未證實補充魚油可降低子癇前期的發生。
小劑量阿司匹林
能否預防子癇前期結論並不明確。個體化服用小劑量阿司匹林,對某些類型子癇前期發病的預防作用還待進一步研究。聯合套用低分子肝素鈉加小劑量阿司匹林,對子癇前期的預防效果也尚不明確。
抗氧化劑
補充外源性抗氧化劑如維生素C、維生素E有助於改善機體氧化能力,降低患子癇前期的風險。但未得到研究證實。
體育運動
體育運動可預防高血壓性心血管病變,但是否可降低子癇前期的發生率尚有待證實。

疾病護理

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利於控制高血壓:減少壓力;減輕並保持正常體重:BMI18.5-24.9kg/㎡;多進食含量豐富的水果,蔬菜和低脂肪奶製品,以減少飽和脂肪酸和總脂肪飲食;減少飲食中鈉攝入每天不超過6g氯化鈉;從事規律的有氧體力活動,如每天至少快走30分鐘;控制酒精飲料每天不超過15毫升乙醇。以減少再次妊娠時發病風險並利於長期健康。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