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產不毀鄉校頌

子產不毀鄉校頌

《子產不毀鄉校頌》是唐代文學家韓愈創作的一篇散文。作者在文中頌子產不毀鄉校,意在諷諭當時的執政者,符合儒家所謂“溫柔敦厚”之教,表現了對時政的關切。文章頌古諷今,縱橫跌宕,意筒而明,詞溫而厲,以散文法度寫韻文,文從字順。

作品原文

子產不毀鄉校頌

我思古人,伊鄭之僑 。以禮相國 ,人未安其教 ;游於鄉之校,眾口囂囂 。或謂子產 :“毀鄉校則止。”曰:“何患焉?可以成美 。夫豈多言 ,亦各其志:善也吾行,不善吾避;維善維否 ,我於此視。川不可防,言不可弭 。下塞上聾 ,邦其傾矣 。”既鄉校不毀,而鄭國以理 。

在周之興,養老乞言 ;及其已衰 ,謗者使監。成敗之跡,昭哉可觀 。

維是子產,執政之式 。維其不遇,化止一國。誠率此道 ,相天下君;交暢旁達 ,施及無垠 ,於乎 !四海所以不理 ,有君無臣。誰其嗣之?我思古人!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子產:春秋時代鄭國的大夫,名公孫橋,字子產。

伊:句首語氣詞,沒有實義。鄭之僑:指鄭國執政大公孫夫僑,字子子產,在鄭筒公、鄭定公執政二十年,內政外交,政績卓超,成為政治家和外交家。子產不毀鄉校,是其事跡之一。

相國:輔佐國政。

安:安於,習慣,悅服。

囂(xiāo)囂:眾人喧譁的樣子。

或:有人,指然明。

成美:助成美政。

夫:代詞,他們。

維:句首句中氣詞,無實義。

言不可弭:輿論不可以用權力來禁止。

下賽上聾:住人民的路,不許他們評論政治,那么,執政大臣就不能聽到們的意見,和聾子一樣了。下:指人民。上:指執政。

其:時間副詞,將要。傾:傾覆,垮台。

理:題當用“治”,為了避唐高宗李治諱,改為理字。

養老乞言:古代有界老之禮,選擇年老而有賢德的人,國家按時供奉酒食,聽取他的意見,作為行政的依據。

及:介詞,到了……時候。

昭:明顯。

式:法式,典範。

率:遵循。

交暢旁達:同時全面地顧利推行起來。交:同時。暢、達:都是順利推行的意思。

施(yì)及無垠(yín):影傳到後世,求遠不會消失。

於乎:嘆詞,同“嗚呼”。

四海:指天下。

1.

子產:春秋時代鄭國的大夫,名公孫橋,字子產。

2.

伊:句首語氣詞,沒有實義。鄭之僑:指鄭國執政大公孫夫僑,字子子產,在鄭筒公、鄭定公執政二十年,內政外交,政績卓超,成為政治家和外交家。子產不毀鄉校,是其事跡之一。

3.

相國:輔佐國政。

4.

安:安於,習慣,悅服。

5.

囂(xiāo)囂:眾人喧譁的樣子。

6.

或:有人,指然明。

7.

成美:助成美政。

8.

夫:代詞,他們。

9.

維:句首句中氣詞,無實義。

10.

言不可弭:輿論不可以用權力來禁止。

11.

下賽上聾:住人民的路,不許他們評論政治,那么,執政大臣就不能聽到們的意見,和聾子一樣了。下:指人民。上:指執政。

12.

其:時間副詞,將要。傾:傾覆,垮台。

13.

理:題當用“治”,為了避唐高宗李治諱,改為理字。

14.

養老乞言:古代有界老之禮,選擇年老而有賢德的人,國家按時供奉酒食,聽取他的意見,作為行政的依據。

15.

及:介詞,到了……時候。

16.

昭:明顯。

17.

式:法式,典範。

18.

率:遵循。

19.

交暢旁達:同時全面地顧利推行起來。交:同時。暢、達:都是順利推行的意思。

20.

施(yì)及無垠(yín):影傳到後世,求遠不會消失。

21.

於乎:嘆詞,同“嗚呼”。

22.

四海:指天下。

白話譯文

我崇敬的古人,第一個就是鄭國的子產。他用禮制治理國家,大家還不理他那一套。來到辯論的場所—鄉校,眾人議論紛紛。有人對子產說:“毀掉鄉校議論就停止了。”子產說:“有什麼可擔心的呢?可以把它變成好事。哪能說是議論多了呢?也就是各抒己見嘛。對的,我們就採納;不對的,我們就防止;是好是壞,我們就觀察一下嘛!河流不能堵塞,言論不能阻止。堵塞言路,主上蒙蔽,國家就要衰敗了!”鄉校沒有毀掉,而鄭國得以治理好。

周初興盛,是因為奉養老成有德之人,聽取他們的意見;周厲王衰敗,是派人監視有意見的人的結果。成功失敗的事例,可以清楚地看出來。

這子產啊,是執政的榜樣。只因為難得,才治理一個鄭國。真的都用子產執政的方式,幫助天下的君王,天下就能政通景明,達到無限。哎!天下沒有治理好,是因為只有君王沒有賢臣啊。誰能繼承子產之風?我思慕古人。

創作背景

唐德宗時,發生太學生薛約因為進言得罪當權事件,由此引起一場政治風波。貞元十五年(799年),薛約被迫遷往連州(今廣東連縣),國子司業陽城十分同情薛約的遭遇,親自為他設宴送行,因而就被視為偏袒罪人,貶為道州刺史。太學生二百七十人來到朝門請願,要求留下陽城,一連住了幾天,他們的奏硫因被官吏阻擋未能送上。當權者壓制太學生的做法,當時曾引起正直之士的強烈不滿。就在這年,作者以徐州節度使張建封僚屬身份來到京城,寫下這篇文章,以詠嘆春秋時期鄭國賢相子產不毀鄉校之事,含有諷諫當朝執政應以古人為借鑑,開放言路,了解下情的意思。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文章開首敘述子產不毀鄉校的經過和由此而產生的政績。子產廣開言路,並不因當時鄭人紛紛出入鄉校去議論他治國的方法就去毀掉鄉校,而是從鄉校的輿論中去檢視治國的政令是否得當。他開明的政治作風,使鄭國得到了好的管理,並且很快安定下來。在這裡作者把《左傳》中的散文改作韻文,卻不用當時一般韻文中常見的難字或拗句,仍然沿襲了散文的法度,明白暢曉、娓娓道來。文中既嚴格遵照史載事實,又不受古已有之的記載的約束,字字句句仿佛信手拈來,自然合拍,全然語由己出,渾無牽強滯澀之感。在《子產不毀鄉校頒》中,他善於挑選和組織字意淺顯卻又富於表現力的古代書面語言。像“游於鄉之校,眾口囂囂”、“川不可防,言不可弭,上塞下聾,邦其傾矣”等,前者是描寫鄭人聚於鄉校議論的情景,後者是比喻民言像河水一樣不可阻塞,文字都深入淺出。

然而只將子產的事情用出色的文筆轉述出來,雖然已表達出了作者的感情傾向,但就作品本身來說,還只是下面繼之以贊頒和議論的根據;對美文整體而言,也主要是尚未予以開括的具體事項。作者緊接著在下面舉例了周朝興衰的例子:“在周之興,養老乞言;及其己衰,謗者使監”。據《詩·大雅·行葦》的序和《國語·周語》中先後記載,在周文王姬昌的十一世祖公劉時,已舉行奉養老人的典禮,請求年高有德的老人發表建議,並把他們的話當作施政的標準。當到了周厲王姬胡的時期,厲王暴虐無道,引起百姓非議。他便派衛巫去監視人們,聽到誰罵他,就把說話的人殺掉,使國人敢怒不敢言。後來百姓終於起來一致反抗他,將他放逐了出去。這樣從子產之事又轉到周朝興衰的例子上去,從形式上來看,屬於一種“墊高”式寫法。墊高即好比提高水位,使水下落時更加有力。作者記述了子產的暢通民意、治國有方。如此再加以周朝達民意和阻言路所導致的興亡正反兩方面例子,便進一步加強了作品論證的力量,使文章顯得波浪層疊,更帶有吸引力。同時作者不將眼光局限在個別事物上,而是由此擴展,在更廣闊、深遠的歷史範圍內引征更多的事例來共同論證,無疑也增加了作品敘事、議論的美感厚度。由此在文章最後部分再過渡到對子產的強烈讚頌,表達作者對其“化止一國”的惋惜和“後無來者”的感嘆,直至“我思古人”,思古以慨今,首尾呼應,將文章進一步推向了深入。作者寄寓遙深的思想情感,給讀者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名家點評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鈔》卷十:子產之識遠,故不毀鄉校。退之之思深,故為頌。

清林雲銘《韓文起》卷七:此欲國家大開言路而作也。所引乞言監謗,明明是人君之事,因不便斥言人君,故歸重於執政;又不便突言子政,故借子產之相鄭國,惜其不得大用,而以“有君無臣”四字,作籠統語,逼出立言本旨,多少渾雅。起結皆用“我思古人”句,見得是道必不可復見於今之意。妙在“誰其嗣之”四字,乃國人誦子產現成語,不即不離間,有無窮之味。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河陽(今河南晉孟縣)人,唐代文學家、哲學家。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貞元年間進士。任刑部侍郎時,曾因上疏諫迎佛骨觸怒憲宗,被貶為潮州刺史。後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卒諡文,又有“韓文公”之稱。在文學上,韓愈反對駢文,倡導散文,是唐代古文運動的主要領導人,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文雄奇奔放又曲折變化,其詩常“以文為詩”,追求奇險。于山水旅遊詩,則另創一派,擴大了創作領域。有《韓昌黎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