媾疫

媾疫

馬媾疫是馬媾疫錐蟲寄生於馬屬動物生殖器官內,引起馬屬動物生理功能紊亂,生產性能下降,繁殖功能失常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原蟲病 。

介紹

馬媾疫是媾疫錐蟲所引起的慢性原蟲病, 寄生於馬屬動物的泌尿生殖器官黏膜內。

病原

馬媾疫錐蟲是一種單形性蟲體, 長18—34微米, 寬1—2微米。呈捲曲的柳葉狀, 前端尖銳, 後端稍鈍, 蟲體中央有一個橢圓形的核, 並有由後向前延伸的鞭毛和波動膜。錐蟲在宿主體內進行分裂增殖, 一般沿體長軸縱分裂, 由一個分裂為二個蟲體。它的傳播主要是因病畜與健康畜交配時, 由於生殖器官黏膜的接觸而感染。

診斷要點

1感染途徑除了接觸感染外, 也可在人工受精時因器械消毒不嚴而感染, 所以本病多發於配種之後。驢和騾子得病後, 一年四季均以慢性或隱性的形式出現。馬患病後多半也是慢性的, 病程延長1—2年或更久, 急性型比較少見。幼駒患病後則較劇烈, 舍飼的公馬也常發生急性的過程。在疫區, 馬屬動物配種後, 如果發現有外生殖器炎症、水腫、皮膚輪狀丘疹、耳搭唇歪、後軀麻痹以及不明原因的發熱、貧血、消瘦等症狀時, 可懷疑為馬媾疫。

2病原診斷可採取尿道或膣腔黏膜刮取物做壓滴標本和塗片標本進行蟲體檢查, 還可將上述病料注射於兔睪丸實質內進行動物接種試驗。家兔接種後發病的症狀為陰囊和陰莖浮腫、發炎及睪丸實質炎, 往往從睪丸穿刺液、浮腫液和眼淚中可以發現蟲體。國內對本病常用的血清學診斷方法為瓊脂擴散試驗, 間接血凝試驗及補體結合反應等。

臨床症狀

肌膚輪狀丘疹病畜在頸、胸、背部及臀部和腹下的肌膚反覆呈現無熱、無痛的輪狀丘疹, 其特色是中心稍凹陷, 周邊拱起, 邊界明顯, 俄然呈現, 敏捷不見 (數小時到一晝夜) 。神經方面首要特徵是某些運動神經呈現不一樣程度的不徹底麻木和徹底麻木。對比多見的是面子神經麻木, 患畜體現鼻唇歪斜, 耳、眼瞼或下唇下垂。當腰部和後肢的神經發作麻木時, 可見到後軀無力, 臀部及後肢肌肉萎縮, 行走不穩, 呈現跛行。病初, 體溫稍增加, 精力、胃口無明顯變化。隨病勢增重, 反覆呈現短期發熱, 逐漸貧血、消瘦、精力沉鬱, 胃口減退。最終, 後軀麻木不能起立, 可因極度衰竭而逝世。

治療

1那加諾 (拜耳205) :每100kg體重用1g (極量4g) , 以滅菌生理鹽水配成10%溶液靜脈注射。一個月後再治療一次。

2安錐賽硫酸甲酯:每100kg體重0.3—0.5g, 以滅菌生理鹽水配成10%溶液, 皮下或肌肉注射, 隔日注射一次, 連用2—3次。

3貝尼爾 (三氮脒) :每公斤體重3.5—3.8mg, 配成5%溶液, 分點深部肌肉注射, 可根據病情用藥1—3次, 間隔5—12天。

4中藥處方, 鴉膽子20g、楓楊30g、土荊芥50g、土茯苓50g、車前子45g、生地黃45g、青天葵35g、黃連25g、蒲公英30g、白花蛇舌草45g、黃芪80g、生山楂100g、六曲50g。共放到砂鍋內然後倒自來水管的水4000ml浸泡20分鐘把水倒掉, 而後再共向砂鍋內倒自來水管的水4000ml把砂鍋蓋好用武火熬開, 然後改用文火熬20分鐘後迅速把藥液倒出, 此為一劑, 藥液有2000ml候溫一次灌服, 3日服一劑, 5劑為一個療程, 輕者, 一個療程可治癒, 重者2個療程可治癒, 治癒後不易復發。

預防

1在疫區, 於配種季節前對公馬和繁殖母馬進行一次檢疫, 包括臨床檢查和血清學試驗。對陽性或可疑馬進行隔離治療, 病公馬一律閹割, 不作種用。對健康母馬和作采精用的種馬, 在配種前用安錐賽預防鹽進行預防注射。

2大力開展人工授精工作, 減少或杜絕感染機會, 配種人員的手及用具等應注意消毒。公馬的生殖器套用10%的碳酸氫鈉溶液或0.5%氫氧化鈉溶液沖洗。

3對新調入的種公馬或母馬, 要嚴格進行隔離檢疫, 每隔一個月一次, 共進行三次。一歲以上的公馬和閹割不久的公馬應與母馬分開飼養。沒有育種價值的公馬應進行閹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