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研究

媒體研究

《媒體研究》是2010年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文廣。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王文廣等編著的《媒體研究》分為七章,內容包括媒體總論、大眾媒體、新媒體、媒體技術進化、媒體傳播價值、媒體學科交叉、媒體未來等。既有對報紙、雜誌、廣播、電影、電視等傳統媒體的詳細介紹,又有對網路、電子出版物、手機傳媒、多媒體、流媒體等新媒體的分析和展望,並從媒體技術與傳播的角度闡述了媒體發展的總體趨勢。內容翔實,結構清楚。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動畫、媒體和廣告等專業教學使用,也可?媒體藝術設計愛好者自學使用。

目錄

第一章 媒體總論

第一節 媒體傳播類型

第二節 媒體研究理論

第三節 媒體研究方法

第四節 媒體術語界定

第二章 大眾媒體

第一節 大眾媒體總論

第二節 報紙

第三節 雜誌

第四節 廣播

第五節 電影

第六節 電視

第七節 已謝幕的媒體

第三章 新媒體

第一節 基於網路傳播

......

試讀章節

第一章 媒體總論

■第一節 媒體傳播類型

媒體傳播類型在整個媒體演變中經歷了一個隨時代而變化,生動地反映和對應著時代特徵的發展過程。若要研究媒體傳播類型,首先對傳播過程要有清晰的認識。

進入現代文明時代後,美國傳播學的直線模式研究代表人物哈羅德·拉斯韋爾(Ha rold Lasswell,1902—1977)提出了著名的“5W”過程模式,也就是傳播過程由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渠道、受傳者和傳播效果5個要素和環節組成。即:Who(誰)、Say what(說了什麼)、In which channel(通過什麼渠道)、To whom(向誰說)、With what effect(有什麼效果)。在後來傳播學理論的發展過程中,克勞德·香農(Claude Elwood Shannon,1916~2001)和韋弗提出了電子信號傳輸過程的直線模式,即香農~韋弗模式;傳播學家威爾伯·施拉姆(WilburLang Schramm,1907—1987)和奧斯古德提出了社會傳播過程的奧斯古德一施拉姆循環模式,進一步豐富和拓展了傳播過程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根據傳播參與主體的人數多寡,可分為如下幾種基本的人類傳播行為類型。

一、個體傳播

個體的存在是傳播主體存在的基礎,傳播活動無論是單線傳播還是複雜的雙向、多向傳播,個體始終是傳播鏈條中最核心的因素。發生在人際間的傳播活動研究,無論採用什麼理論,都必須歸結到個體與個體間的信息傳播作用的形成原因。而且,這種形式下的傳播活動,必須是以個體的存在發展以及對事物的感知和審美來維繫的,是以個體性審美需要特徵為基礎的。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