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商

金華 別稱 婺州

故 金華八縣市區的 工商界人士 通稱 婺商

婺商是浙商的重要一支。與其他地方的許多浙商一樣,當代婺商已在全國甚至世界同行當中確立了自己應有的地位。
但生於斯長於斯,當代婺商免不了受到地域文化的影響。許多人批評金華各縣市之間婺商與婺商一直難以形成合力,義烏人依託義烏市場的影響力和輻射力在國內外做他們的小商品生意,永康、武義人依託五金產業走自己的道路,而蘭溪人則延續著藥商的傳統……但這種批評只看到了事物的一面而忽視了另一面,金華各縣市在產業分工上存在明顯不同,但當代婺商卻繼承了同一種地域文化和時代文化。
早在北宋時期,婺學領袖人物之一陳亮就在八婺大地傳布他的“農商並舉”理論:“農商一事也……商藉農而立,農賴商而行,求以相補,而非求相病。”到了當代,八婺大地已進入工業化文明的初、中期階段,但“農商並舉”的現象依然存在,只是時代賦予其不同的內涵。在求學不能的情況之下,鼓勵經商和學手藝一直是我們祖輩流傳下來的傳統,只不過有一段時間它被壓抑了。正是有了這樣的地域文化基因,當代婺商“一遇雨露就發芽,一有陽光就燦爛”。這個“雨露”和“陽光”就是中國的改革開放。
有關部門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在八婺大地活躍著9萬多家中小企業,第一、第二、第三產業所占份額為6比53.4比40.6,農業在產業結構當中僅占6%。在改革開放的驅動之下,當代婺商完全改變了八婺大地以農業為主的社會形態。
在草創時期,當代婺商的一個共同特徵就是出身貧寒,絕大部分是農民出身。在研究浙商時,有人就戲稱浙商是金庸筆下的“丐幫”。人稱“常青樹”的飛鷹集團創始人吳少華是我市辦廠最早的人物之一。在辦廠之初的1967年,他的廠子固定資產只有3個鐵墩、7條木板凳和9把鐵錘,人力資本就是包括吳少華在內的9個“泥腿子”。橫店集團創始人徐文榮也是農民出身。因為家境不好,16歲那年他就跟著一個木匠隻身來到諸暨學手藝。中國豪華客車企業巨頭龐青年也出身農村,6歲開始放牛,16歲還在林場裡割草。上世紀80年代初,東陽籍企業家、上海復星集團董事局主席郭廣昌還在東陽中學咀嚼著沒有多少油味的霉乾菜。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飾品業的“大姐大”周曉光剛放下賣繡花品的擔子,從老家的小山村到哈爾濱等地闖天下。浪莎集團董事局主席翁榮金、總裁翁榮弟兄弟倆,從義烏老家出發到廣州紡織品市場“沙裡淘金”。類似的例子在婺商中不勝枚舉。
難用一詞概括婺商整體形象
從宋朝開始到民國時期,在我市的商幫曾出現過三次崛起,首先是徽商的崛起,然後是“龍游幫”的崛起,最後才是本地商幫“金華幫”的崛起。“老上海”習慣於把從八婺大地走出去的商人統稱為“金華幫”。據說在當時的上海灘,“金華幫”統領了酒業等多個行業。後來“金華幫”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
改革開放後婺商開始了第二次崛起。在浙中區域內,他們建起兩塊經濟高地:一是以義烏為首的小商品市場高地,一是以永康為首的五金製造業高地。在發展過程當中,婺商左衝右突,開創了兩大經濟發展模式:一是先市場後製造的“義烏模式”,一是先製造後市場的“永康模式”。
創業之初,大多數婺商迫於生存壓力,四處尋找出路。在沒有任何資源的情況下,義烏商人開始外出跑市場,在青海、四川等不少省市都留下了義烏商人的足跡;而永康商人則繼承五金業老行當,辦起了方岩五金廠等社隊企業,這些社隊企業(即後來的鄉鎮企業)培育出了新一代的永康婺商。東陽商人則以建築業起步,出手不凡,每到一個地方就打下一塊地盤。然而,各自為政的弊端,在於未能樹起婺商整體形象。
婺商不願以金華人自居
我們似乎很難用一兩句話來概括婺商的整體形象。因此,當我們在媒體上放言,要扛起婺商這面大旗時,也從各種渠道聽到了不同的聲音。最主要的一種說法是,由於八婺大地語言互不相通,妨礙了婺商之間的團結和交流。
可是,溫州也同樣存在這種情況。國內知名諮詢管理專家周永亮博士創作《溫州資本》時,曾前往溫州調查。他在書稿中寫下了這樣一段話:“(溫州)鄉鎮之間語言的不通與交通的閉塞一道,在客觀上形成了溫州地區內的地方割據狀態。”可是為什麼溫州各縣市都能以“溫商”為榮呢?有人說,在外面創業的婺商不願以金華人自居,可能與我市各地經濟發展不均衡有關。然而,溫州各地經濟發展也存在不均衡現象,卻並不妨礙大家共同舉起“溫商”這面大旗。究竟是什麼原因讓現在的婺商不願以金華人自居?我想,其中的主要理由有二。
一是“小金華”的經濟傳統。從宋朝開始,八婺大地工商業氣氛逐漸濃郁。在明朝開始,金華已懂得廣開財路,招商引資,鼓勵蘭溪等水路要塞之地發展商貿業,在機構設定和開支上給予政策傾斜,吸引徽商等全國各地的商人在蘭溪創業。《康熙金華府志》曾記載,明代金華府共設三驛二所,蘭溪占一驛一所。驛所每年支出水夫、馬夫及修造船隻費用花銀4753餘兩,蘭溪占60%。所以,當時有“小小金華府,大大蘭溪縣”之謂。
二是金華當地居民經商意識不濃。談到婺商的經商思想根基,我們自然會想到永康南宋狀元陳亮提出的“農商並重”觀念。他和溫州經商思想鼻祖葉適過往甚密。陳亮把天下豪傑分成兩類:一類是能“把筆為文”的士人,一類就是東陽郭彥明之類白手起家的經商人士。在永康,除了發展這種思想以外,陳亮還躬身實踐經商之道。後來,陳亮將這種思想帶到妻子的娘家———義烏,陳亮在義烏、東陽兩地收留了不少弟子。受金華學派鼻祖呂祖謙邀請,陳亮也曾到過金華講學。儘管呂祖謙也發表過研究貨幣之類的論文,但南宋淳熙五年在寫給陳亮的一些書信當中,他一直流露出反對像陳亮一樣的士人經商的思想。
另外,與我市其他縣市相比,金華擁有八婺大地最大的一片盆地,農耕生活的富足無須當地居民奔走他鄉,謀取生計。因此,我們在歷史典籍當中只能看到徽商、“龍游幫”以及武義、東陽、永康、義烏、蘭溪等地的商人活躍在金華這個盆地當中的身影。法國經濟學家佩雷斯特曾說過,“精神氣質”對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從宋朝開始,注重經商的傳統就一直沒有在永康、義烏等地間斷過。改革開放以後,主張經商的文化傳統也讓義烏、永康等地的人搶占了寶貴先機。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後,我市的經濟模式也開始發生轉變,“小金華”的經濟傳統已被打破。最主要一點,就是許多婺商開始在“大金華”的範圍內整合資源。在東陽、金東、婺城、浦江等地已再造了半個“義烏”,在武義、東陽、金華以及縉雲等地則再造了半個“永康”。
如果從源頭算起,婺商群體的創業史只有幾百年;而當代婺商的創業史則更短,僅20多年時間。當代婺商和古代婺商相比,時代背景不同,但卻擁有許多相似的精神氣質。
婺商務實而且低調。如今在眾多婺商當中,可以經常在媒體上見到蹤影的還不到20位。溫商要比婺商會吆喝得多,研究它的著作已經汗牛充棟。但到目前為止,我市還沒有一本專著系統地分析婺商群體的古往今來,值得好好挖掘。
婺商擁有吃苦耐勞精神。目前還在艱難創業的婺商,平時依然保留著節儉之風,兩三個小菜就可以解決一頓,一年到頭很少休息,許多婺商每天工作都在12個小時以上。而且,婺商敏於市、躬於行,模仿能力很強。如今在全國所有省市區都可以看到婺商的身影。他們成功的原因,主要就是善於把握各地的商機,然後迅速付諸實施。
但與溫州商人相比,不願以金華人自居的婺商身上缺點也十分明顯。義烏商人走出去可以打“義烏”的牌子,永康商人走出去可以打“永康”的牌子,但金華其他地方的商人走出去又該打什麼牌子呢?從區域經濟發展的眼光來看,金華各地的商人各自為政是對區域資源的一種浪費。
在寫作“輝煌婺商”這組系列報導時,記者發現許多婺商會時不時流露出一種孤寂感,害怕自己被這個時代拋棄。其實,產生這種感覺的主要原因,就在於我們的商人群體還沒有形成一種歸屬感。接受記者採訪時,許多婺商還流露出“小家子氣”。在思想觀念和經營管理上,他們始終拾人牙慧,沒有朝著更大的方向去考慮自己的發展空間。
目前,大多數婺商所從事的產業依然為傳統的日用品產業。在基礎消費需求日益增長的情況之下,婺商的事業一片紅火。但10年以後、20年以後,在基礎消費需求逐漸滿足的情況之下,婺商的事業還會像現在這樣紅火嗎?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金華新聞網 作者:蔣中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