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喜

婚喜

婚喜

解放前男女到十六七歲時,即認為婚期已到,如有合適對象,則先由男方委請媒人,到女方提親,如蒙應允,由媒人帶上茶酒糕點之類,正式到女方家求婚。如不拒絕,則成定局。而後男女雙方將兒女生年八字開列於紅紙折上互為交換,謂之“庚貼婚書”,再經媒人從中說合,女方開出禮單,上列所需衣物財禮的品種數量,禮品多為棉布,以長二丈四尺的兩匹,作為納彩,另外送一丈二尺長的各色棉布八疋,間有綢緞衣料。銀貨、首飾,另送針線錢十餘串而已,並言定迎娶月日,屆期則由男方請娶親奶奶、媒人、儐相等,大半以車或兒馬一匹迎娶新娘,女方家待以上馬席,而後以紅布袍打扮新娘,扶上車馬。並將一草口袋橫搭馬上或放置車上,叫新娘伏身其上。由一位兒童壓馬或壓轎,送親奶奶扶持新娘起行。到達男家,懸燈結彩,鼓樂齊鳴,鞭炮連天,人聲喧鬧,新郎在門口迎接。入門後,行拜堂、拜天地之禮。對送親者待以下馬席。新娘人洞房後,有禳床之禮,而後吃交杯盞。,第二日娘家人恭喜,並將所有陪送衣物擺開,叫擺針線。給新郎冠戴。給公婆等抬針線,而後開宴,席畢返回。至晚,莊舍鬧新房,吃鋪床面後歡樂而散。
男方賓客宴請完畢之後,對協助辦事之人要宴請答謝,叫做“謝東”。喜事結束後,女方擇日邀請新婚夫婦認門,認門時一般由婆母陪同,攜帶茶、酒等禮物,當日返回。一月後娘家請新娘坐娘家七天,叫“坐頭回娘家”。婚後的頭一次元宵節,新婚夫婦必須到女方家居住,當晚不歸,謂之“躲燈”。
女子出嫁,親友之賀儀,叫做“添箱”,即含有幫襯之意。解放初,貫徹婚姻法,新事新辦,一切從簡,革除陋習,不要彩禮,風氣一新。但近年來,人民生活普遍提高,婚嫁規格,亦急速上升,財禮索要,動輒數千元,家具衣物要高檔,首飾要金銀,奢侈之風,與日俱增,成為社會公害。
藏族民眾在婚喜方面,除了女方出嫁,也有男到女家招贅為婿的習慣。姑娘出嫁,一般要請喇嘛卜掛,確定吉日,娶親時,一般是二到四人。女方家在大門口擺上桌子,獻上酒茶,娶親人到門口獻上“哈達”,用酒茶祭天地,女方家的姑娘們,唱藏曲表示迎接,有的準備好一桶桶一杓杓清水,娶親人進門時,先向天空潑一杓摻有牛奶的白水,表示祭天神。然後娶親人長輩一人先進門,直至客房後,媒人等開始搶著進大門,這時姑娘們往娶親人身上潑水,直到娶親人拿出幾尺紅布向姑娘們敬上酒後潑水才罷休。賀喜的親友們爭著看熱鬧,潑水的意思是驅趕邪魔,使出嫁的姑娘平安吉祥。女方家在酒席後,還要向親友們展出姑娘的陪嫁物,姑娘臨行前,要到堂屋去拜別“家神”,出房門時還向屋內撒一把紅筷子,表示“姑娘走,財寶不走”。女方家的親友隨姑娘送親到婆家,男方家門口又是放鞭炮又是唱歡迎的藏曲,新娘下馬(或下車)落腳時地上鋪一張羊皮,新娘踩過羊皮後男女雙方家的親友爭著搶羊皮,誰搶到羊皮意味著誰家的財路好。新娘進門時,新郎和一名陪新郎的青年站在大門頂,進洞房時,新郎新娘還要搶著上炕,誰先上了炕,就意味著誰能支配家務。送親的人們在男方家要留住一夜,晚上男方家還要特意端上一個全羊肉,叫作吃“應卡肉”,親友們盡情喝酒吃肉,唱藏曲,跳藏舞,直到深夜。男方家的親房們還要請送親的娘家人吃飯,名曰“邀卡廉”,被邀去的娘家人進門時又受到一次潑水。送親的娘家人離開婆家時,男方向新娘的父母送上作長衣的衣料叫“奶母布”,還有母綿羊一隻,叫“財勒羊”,表示感謝他們養育女兒之恩。
回族青年向女方求婚時,男方先向女方家送茶包,表示求婚。過一段時間再送催包,向女方父親討“口喚”,經同意,即送果子(兩大盒乾鮮糖果及茶葉),然後即行定禮,商定結婚日期。到結婚前夕,女方家請阿訇念“尼卡亥”,表示證婚。結婚儀式均在白天舉行,當天男方家對送親賓客待以下馬席,第二天宴請女方親人及主要親朋女客,第三天擺親家會面席,婚禮即告結束。
近數十年來,重男輕女之風氣,漸見扭轉,生了孩子當日,女婿到岳父母及其有關至親家中報喜。三日之後,岳母即帶紅棗白米、核桃桂元及小兒衣服被褥等物去看望女兒和外孫,並與其他親友在浴盆內放人核桃、紅棗、硬幣、柏子之類,給嬰兒洗澡,為之“洗三”。生孩十天或滿月時舉行“賀十天”或“做滿月”。親友以小孩衣物玩具或衣料糕點米棗之類前來祝賀,至親並專做中間穿孔之厚烙餅(俗稱“曲連”)一對或數對祝賀,以後隨時探望,叫做“看月子”。十天、滿月,多舉行宴會。生孩三個月,過“百歲兒”,小有歡宴。一般富裕人家舉行壽誕,成年人五十為中壽,六十為大壽,七十為上壽。也有以生肖年辰為計壽誕日期的,壽日則宴請賓客,親友饋贈壽酒、壽麵、壽桃,主人務必待以壽麵,以示慶賀。回族民眾中當嬰兒出生後,即請阿訇起經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