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妃墓

婁妃墓

婁妃墓為南昌古蹟,在南昌市沿江路華光廟。婁妃,系明太祖朱元璋元章十六子(一說十七子)朱權之孫南昌寧王朱宸濠妻。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欲反,婁妃曾泣諫不聽,後以詩諷之。後寧王反叛, 被巡撫南贛都御史王守仁(即王陽明)平定, 朱宸濠被擒,。朱宸濠事敗, 婁妃亦投江自殉, 王守仁收其屍葬之。清乾隆初年, 布政使彭家屏修其墓時碑題: “前明寧王庶人宸濠婁妃墓在此。”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署布政使吳翥堂重修。後人欽婁妃之賢烈,墓經多次修繕。不幸於“文革”期間被毀,故址在今塘子河南昌港附近。

(圖)婁妃墓婁妃墓

婁妃墓為南昌古蹟,在南昌市沿江路華光廟。婁妃,系明太祖朱元璋元章十六子(一說十七子)朱權孫南昌寧王朱宸濠妻。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寧王朱宸濠欲反,婁妃曾泣諫不聽,後以詩諷之。後寧王反叛, 被巡撫南贛都御史王守仁(即王陽明)平定, 朱宸濠被擒,。朱宸濠事敗, 婁妃亦投江自殉, 王守仁收其屍葬之。清乾隆初年, 布政使彭家屏修其墓時碑題: “前明寧王庶人宸濠婁妃墓在此。”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署布政使吳翥堂重修。後人欽婁妃之賢烈,墓經多次修繕。不幸於“文革”期間被毀,故址在今塘子河南昌港附近。

基本簡介

(圖)婁妃曾居住過的杏花樓婁妃曾居住過的杏花樓
婁妃,名婁素珍,江西上饒人,系明太祖朱元章第十六子朱權五世孫寧王朱宸濠的嫡配妻子。婁妃出生於書香門弟,自幼聰明美麗,琴棋書畫無不嫻熟,尤擅長作詩和書畫。曾以頭髮醮墨書寫“屏翰”二字,刻於石碑,今保存在杏花樓內.(《詩.大雅.板》:“價人維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後因以“屏翰”比喻國家重臣。)。她的父親婁諒,字克貞,明景泰年間舉人,官至成都訓導。著名政治家、哲學家王守仁(陽明)少時曾拜他為師。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6月寧王朱宸濠不聽婁妃婉言相勸舉兵反叛朝廷,四十三天后被俘。婁妃亦投江自殉,臨死前,她將無限的悲哀留在自己用血淚寫成的《西江絕筆》之中:“畫虎屠龍嘆舊圖,血書才子鳳眼枯。迄今十丈鄱湖水,流盡當年淚點無。”婁妃投江後,她的屍體並未順流而下,而是緩緩倒流至南昌。王陽明為了表彰婁妃的義烈和賢德,在南昌城邊、贛江南岸修築了一座婁妃墓,不少文人騷客也在此題詩留念。清乾隆初年,江西布政使彭家屏為她修墓並親筆題寫墓碑。後人欽敬婁妃之賢烈,對婁妃墓多次修繕。不幸於“文革”期間被毀,故址在今塘子河南昌港附近。

墓主婁妃

(圖)杏花樓杏花樓

婁妃(?--1519年),又名素珍,江西上饒人,理學家婁諒(1422--1492年)的孫女,兵部郞中婁性的長女。婁妃因出身理學名門,故為人賢明,能詩作文,又工書法。朱宸濠生性聰敏,也喜吟詠,平時常與婁妃一起作詩唱和。後人評婁妃的詩,認為頗有意境,風秀可誦。婁妃的字也寫的很好,她不但能書孹窠大字,也能寫工整小楷。據明鄭仲夔在《閨雋》中說:“江西省城‘永和門’三字,是婁妃所書,書法遒勁可觀。”又江西藩署(布政司署)內有婁妃所書“屏翰”一字,臬署(按察司使署)內有婁妃手書“執法”二字。江西藩署原為寧王府,宸濠敗亡後,成為布政司使署,直至清末。解放後一度為南昌市人民政府所在地。臬署現為南昌市第一醫院住院部。“執法”二字石刻今已不存。“屏”、“翰”二字分別刻在兩塊高3.27米、寬2.59米的青石板上,字型蒼勁有力,傳說是婁妃用頭髮所書。“屏翰”出自《詩經.大雅.板》:“大邦為屏,大宗為翰”婁妃的小楷至今未見。據清朱欒纂《江城舊事.婁妃寫<黃庭經>》記載:“婁氏精書翰,有人得其手寫《黃庭經》,失其下函。熊於岸(文登)學博,以隸書續成之,施於佑清寺(今佑民寺),因作詩以記其事。”詩中說:“博士才華舊絕倫,嶧山碑版搨摹真,但愁卷尾雙鉤筆,難仿簪花格樣新。”可見婁妃的小楷很有創新特色,甚至書法高手也難以摹仿。

墓地由來

(圖)婁妃墓婁妃墓

婁妃告別眾人後即投贛江自盡。宸濠也跳江自殺,因水淺未死,被官兵浮獲。宸濠被俘後,深悔當初不聽婁妃的勸告。他嘆道:“紂以用婦言而亡,吾以不用婦言亡!”他托王守仁安葬婁妃,後在獄中,“每飯必別具饌祀之,言及,輒嘆曰:‘負此賢婦也!’”

婁妃在樵舍投江後,她的遺體本應順流北上,卻被南昌人在樵舍以南的黃家渡打撈起來,故後人以為婁妃自沉於黃家渡。其實,通過對史料的分析,可以確定婁妃死於樵舍。婁妃遺體溯流而南有三個原因:一是叛軍與官軍在樵舍作戰時,風忽北忽南,婁妃投江後可能颳起了北風;二是婁妃投江處靠近岸邊,遺體可被迥流沖向上游,宸濠同時投江因水淺未死可作旁證;三是兩軍作戰,戰船相互激盪,遺體也可能被沖向江邊。

婁妃遺體被人撈起後,據說“為南昌人私葬”。“邦人欽其賢且烈,私為具厚殮,葬於德勝門外”。據大多數史書記載,婁妃系由王守仁安葬。如《江西.詩征.名媛.婁妃》載:“濠被擒,妃投江死,王文成聞之,嘆曰:‘賢妃也!’亟遣人藏之”。此外《湧幢小品.婁妃》、《明書.紀一.皇子諸王宗室紀二.寧記》、民國刊六修《南昌縣誌.古蹟下》各書都說婁妃系王守仁安葬。此外,《王文成公全書》卷十七也收入了《牌行江西二司安葬寧府宮眷》一文。王守仁是理學家婁諒的學生,他認為婁妃是個維護明朝中央政權的賢妃,以禮安葬也算名正言順,並無政治風險。

墓地修復

(圖)婁妃墓婁妃墓

婁妃死後,獲得輿論的一致好評。明代上饒人、湖廣參政鄭毅寫詩頌婁妃說:“道義傳心有定論,賢妃原是一齋孫”。清代臨川人李紱寫有《過宸濠故居吊樓妃》詩,讚美婁妃的明智、賢淑和節烈:“女智莫如婦,召常聞斯言。不聽婦言敗,宸濠毋乃顛。吾聞婁一齋,理學承薪傳。賢淑見諸孫,大節光逆藩。陽明昔志道,婁公啟先鞭。於妃宜敬恭,世講明淵源。?槥葬以禮,彼昏徙拳拳”。清代詩人張鳳翥路過婁妃梳妝檯,也曾賦七律一首,其中說:“青絲莫挽奸雄氣,紅粉終留激烈身。替想幽魂誰比潔。菱花鏡里大江濱”。

後人對婁妃最為推崇的,要數清代乾隆時期的著名詩人,戲劇家蔣士銓。乾隆十六年(1751年),蔣士銓應聘來修《南昌縣誌》,得知婁妃墓在南昌城德勝門外隆興觀側,已荒蕪不堪,便請求江西布政使彭家屏為婁妃修墓。彭家屏籌款修理,並立了刻有“前明寧王庶人婁賢墓在此”字樣的墓碑。蔣士銓為表彰婁妃的英烈和百姓對她的懷念之情,特編《一片石》雜劇,劇中婁妃以神女形象出現,說她死後被上帝封為“靈慈英烈貞妃”。

乾隆二十年(1755年),蔣士銓還自繪婁妃墓圖,並作了《婁妃墓圖》詩四首,以記當年發現和修理婁妃墓的情況。乾隆四十年(1755年)冬,蔣士銓又通過友人阮見亭引見其舅權江西布政使吳山鳳,遷修婁妃墓。次年,吳山鳳募捐命新建縣令伍省亭修墓,並立碑建坊。為讚美吳山鳳重修婁妃墓的義舉,蔣士銓又創作了《第二碑》傳奇曲本。
清朝同治年間(182--1874年),叔糧道鄧仁堃又重修婁妃墓。光緒十九年(1893年),造屋於墓後。解放前,婁妃葬地塘子河邊的地名被叫作“婁妃墓”,並設有“婁妃國小”以到長紀念。歲月滄桑,婁妃墓今已無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