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媽出遊

天妃是我國東南沿海神話傳說中的海神,清康熙時又加封為天后,陽江人舊時稱天后叫娘媽。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一、二為娘媽誕,這兩天奉天后神像巡遊城內外,每三年一屆,廟會甚盛,俗稱娘媽出遊

天妃是我國東南沿海神話傳說中的海神,相傳宋朝莆田湄洲嶼人林願的第六個女兒,出生時有祥光異香,長大能乘席渡海,雲遊島嶼之間,升化後屢屢顯靈,保佑人們的航海安全。元朝至元年間起被敕封為天妃,清康熙時又加封為天后。以後歷代皇帝累加封號。舊時沿海沿江之地多立廟奉祀,有天妃廟、天妃宮、天后宮之稱。

陽江人舊時稱天后叫娘媽。在陽江城奉祀天后最早的天后廟,在江城鎮的塘邊張,也就是祖創宮(廟尚在,已變為民房)。傳說是宋朝時創建的。清代乾隆、道光、光緒年間都重修過。在南恩路側的水街仔有月城宮是祀天后的,今已廢。天后宮還有在南門街的一所,在現南恩路與環城路交匯處一所,在城外大埠頭一所,在石覺寺左邊一所。月城宮向由十二街商店輪流值理。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一、二為娘媽誕,這兩天奉天后神像巡遊城內外,每三年一屆,廟會甚盛,俗稱娘媽出遊。四鄉人士都出城觀看,鄰縣的客商戚友也有很多來趁熱鬧的,人山人海,總計有數萬人之眾。到光緒末年活動停止。民國十年(1921)又恢復過娘媽出遊。民國十五年(1926)因發生過嚴重霍亂病(俗稱牛仔抄)。當時值理的商戶發起關帝和娘媽同時出遊,以消災祈福。這次游神以後便終止了。

舊時的陽江城十二街即蛋場街、一閘、二閘、三閘、四閘、五閘、六閘、七閘、珠里街、漁洲街、麒麟街、大阜街等。游神期間這十二條街均上張帷幕,俗稱拱陰街。各街都掛上立體的人物故事的所謂“公仔”,總數有幾百板。每板長約二米,高一米,都是向佛山租賃來的。這些立體人物的造形都很美,是民間藝人的工藝品。每一板公仔都採用歷史故事或民間傳說為內容,如水浸金山、鯉魚化龍、三氣周瑜,三英戰呂布,貂嬋拜月、貴妃醉酒、昭君出塞、桃園結義、劉備招親、霸王別姬、大鬧天宮等。此時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好不熱鬧。當游神時,儀仗燈色,種類繁多,五光十色,爭奇鬥巧。計參加游神活動的約有四五千人。凡是城內外的大街小巷有路可通的,游神隊伍都要經過。而所經過的每一道街,居民都在街坊的土地廟旁擺設貢品。貢品分大小滿漢席,大席的,有一百二十樣貢品,小席的,有六十個貢品。貢品的種類有乾果類、鮮果類、乾菰類、乾耳類、乾菜類、海產類、山珍類以及粉麵製品等等。各種貢品又經過加工,製成各種物類形狀,如花生寶塔,紅棗花塔、紅椒八卦、金鉤北斗、菰耳雙錢、仙女拜月、老叟釣魚、五仁團壽、獅鳴雞鳴、仙鶴呈祥等等。形制巧妙,頗具匠心。而貢品所花費的人力、物力又是相當大的。

陽江娘媽誕,除了游神兩天外,還建醮七天。在這將近十天裡,居民和來客近十萬之眾,凡所吃喝的、穿戴的、供神的種種消費,數量極大,因而刺激了商業的一時繁榮。而為了虔誠敬神,全城民眾都要齋戒沐浴,打掃室內外,這又實際上起了大搞清潔衛生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