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脅戲劇

“威脅戲劇”是指因為其戲劇情節常發生在一個完全無辜的境遇下,主人公平淡地聊一些日常生活的話題,最後發展成一個具有威脅性的荒誕狀況,將人物性格的對立、權力的撕咬、情感的隱現衝撞成激烈的戲劇。這種特點的戲劇是由英國戲劇大師哈羅德·品特創立的,其早期劇作《房間》、《生日晚會》、《送菜升降機》都是這種威脅戲劇的代表之作。

由來

《生日晚會》1957年發表的“威脅戲劇”《生日晚會》

1957年,英國戲劇大師哈羅德·品特寫了第一個劇本《房間》,之後進入創作的活躍期,接連寫出《生日晚會》、《看管人》、《歸鄉》等幾部代表作,成為繼蕭伯納之後英國最重要的劇作家。有人把他劃歸於薩繆爾·巴克利·貝克特那樣的“荒誕派戲劇”,而他卻自稱是“威脅喜劇”,因為其作品強調了一種普遍存在的“威脅”,這種威脅既來自外部,也來自自身。

他自己也承認,他的創作深受貝克特、弗蘭茨·卡夫卡和美國武打電影的影響。但品特有自己的特色,他的戲劇傾向於表現個人在陌生環境中的壓迫感,場景通常是一個房間,幾個人物,屋子裡的人害怕屋子以外的東西。這種特點被評論界稱之為“威脅的戲劇”,這也是他的戲劇被稱為“威脅戲劇”的由來。

主旨

哈羅德·品特就自己的“威脅戲劇”語言,說了一番回味無窮的話:有兩種靜默,一種是不說話,另一種則發生在滔滔不絕地講話的同時。這時,講話實際上道出的是一種隱藏在話語下面的另一種語言……我們聽到的語言是我們所沒聽到的一種指引,一種必要的躲避,一種粗暴的,狡猾的,使人痛苦的或嘲弄人的煙幕,其作用在於使另外一邊安於其位,真正的靜默降臨時,我們還能聽到回聲,但更接近赤裸狀態,看待言語的一種方法就是把它當作經常用來遮蓋赤裸狀態的一種計策。

特點

2004年版北京情人2004年4月北京版《情人》

較之貝克特的“荒誕”和“先鋒”,品特的作品要更“正常”和“傳統”一些。比如,貝克特的《等待戈多》採用了一種極端的反傳統的手法來表現荒誕的人生,劇中的時間、地點、人物都高度抽象化和模糊化,主人公沒有祖國、沒有家庭、沒有職業,只剩下赤裸裸的生存本身——人也因此失去了賴以證明自我生存的依據,整個生存狀態被懸置起來。

而品特則在“威脅戲劇”類的劇本中把整體構思的荒誕性和細節描寫的現實主義手法有機地融合在一起,觀眾感受到是具有真實性與現實性的荒誕。品特首先把劇作的發生語境移植到英國,作品中有著明確的英國環境、英國人物和英國習俗,其真實色彩大大增強。

除此之外,他習慣於在日常的生活場景和日常的對話中機智巧妙地暴露生活中的停頓、空白和虛幻,主人公平淡地聊一些日常生活的話題,最後卻發展成一個具有威脅性的荒誕狀況——人物相互之間相互猜疑,為自己的身份問題而焦灼或絕望。

創始人

英國戲劇大師哈羅德·品特英國戲劇大師 哈羅德·品特

哈羅德·品特(Harold Pinter,1930年10月10日-2008年12月24日),是一位英國劇作家及劇場導演,他的著作包括舞台劇、廣播、電視及電影作品。他的早期作品經常被人們歸入荒誕派戲劇,他也是2005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

哈羅德·品特的作品被視為戰後英國最激進的先鋒戲劇,儘管如此,卻並非曲高和寡。英國是莎士比亞的故鄉,一般民眾都把看戲視為重要的生活內容,光是倫敦就有近百家劇院。品特的戲有時不為倫敦西區的正統戲劇標準所接受,觀眾卻願意掏錢買票看,加上他懂得利用廣播電視的渠道廣開門路,因此他在商業上也大獲成功。

中國觀眾對品特並不陌生,其作品《情人》《背叛》被反覆搬上國內舞台,尤以1992年趙屹鷗導演的上海青藝版《情人》最為火爆:上海演了45場,國內巡演300多場。當時正值鄧小平的南方談話發表,上演該劇幾乎被境外媒體看成是“改革開放”的一個信號。除了戲劇,哈羅德·品特對政治的熱衷也是眾所周知的。2003年,他出版詩歌選集《戰爭》,抗議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並因此獲得了下年度的威爾弗雷德·歐文獎。2005年3月,他宣布終止戲劇創作生涯,集中精力從事政治活動。

哈羅德·品特在2008年平安夜逝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