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茨·馮·勃勞希奇

1937年,希特勒任命勃勞希奇為駐萊比錫的第4集團軍總司令。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勃勞希奇就表現出了他的軍事才能。 在勃勞希奇的統率下,德軍各部隊又贏得了很大的戰果。

1938年1月29日,希特勒召見第4集團軍總司令--炮兵將軍勃勞希奇,任命他接替弗里契上將為陸軍總司令。6天之後,希特勒自己擔任了三軍最高統帥,解散了戰爭部的“防衛軍局”而成立了“防衛軍統帥部”,同時任命凱特爾將軍為防衛軍統帥部參謀長。
1938年2月4日,國社黨機關報《民族觀察報》宣稱該日為“國家社會主義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和里程碑”。希特勒曾向德國軍民宣告:“從現在起,整個防衛軍的指揮權都直接掌握在本人手中了!”
許多高級軍官都被勒令退役了,其中包括德軍優秀的代表。防衛軍成了希特勒的工具,在他之下沒有一個指揮總體作戰的專家。
勃勞希奇的任命僅僅是一種應急的辦法。本來,希特勒有意把這一高級職務委派給國社黨的黨員賴歇瑙將軍,但又怕賴的任命遭到陸軍的激烈反對,所以才決定了勃勞希奇。因為他在陸軍中聲望很高。
勃勞希奇於1881年出生在柏林,排行第五。其父曾為騎兵將軍,他是一個天子聰慧的軍官。這個昔日普魯士皇家的候補軍官,曾因在一次大演習中情況判斷準確而初露頭角。當他晉升中尉時,曾服務於第3近衛野戰炮兵團。1912年,他未經軍事學院培訓即直接調往參謀本部。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其間,勃勞希奇始終擔任參謀軍官職務。戰後,於1918年晉升少校,被派往擁有十萬人的德國陸軍中服務,曾在作戰部隊和參謀部任職。1932年調任炮兵監察員。1933年2月1日任第1師師長兼駐柯尼斯堡的第1軍區司令,並於同年10月1日晉升中將。在這一工作崗位上顯示出他的幹練和組織能力,一年之後即晉升為炮兵上將。
1937年,希特勒任命勃勞希奇為駐萊比錫的第4集團軍總司令。一年後,因勃洛姆堡和弗里契相繼被免職,勃勞希奇即接任陸軍總司令之職。
勃勞希奇聰慧過人,反應敏捷,頭腦冷靜,凡與他有深交的人,無不對他敬佩。他是在德意志民族與德國陸軍命運的關鍵時刻接任陸軍總司令的。勃洛姆堡的去職,尤其是弗里契的被清洗,引起了世人的驚訝。而陸軍仍然保持了高度的戰備狀態。當時和以後常有人問道,為什麼新任陸軍總司令不為弗里契將軍主持公道,請希特勒恢復他的職務。曼施坦因元帥在他所著的《一個軍人的生活》一書中解釋說,勃勞希奇未曾干預此事,是因為他已奉命參加了清洗弗里契的行動。
這可能是確實的。希特勒當時還給了勃勞希奇一筆費用,以解決他財務開支上的困難。這樣,他接受了陸軍總司令的任命。歷史學家戈洛曼在他所著的《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的德國史》一書中對這件事評論道:“
那時戰爭部長和陸軍總司令弗里契均已免職,後者的去職是由於被討厭的秘密警察中傷的結果。各將領都知道他們的同僚是無辜的,但無人能夠挽救他。他們都很憤怒,但也都受到了謠言的威脅,和1933年施萊歇被暗殺以後一樣。那時,陸軍參謀長貝克如果能夠得到將軍們的支持,他必定能夠給中傷者、警察和黨內當權派一個嚴重的打擊。他們不支持他。弗里契的繼任者勃勞希奇之所以願意受命,是因為他得到了希特勒一大筆贈款。”
由此我們也可以知道,1939年春季,當戈林在全體將官面前指責軍隊“固守傳統而不適應國家社會制度的需要”時,勃勞希奇為什麼沒有予以反駁。
勃勞希奇雖然敢於從軍事角度來反對希特勒一切從政治著眼的觀點,但希特勒固執己見,堅持“政治第一”。這個陸軍總司令絕對不是巧言令色、心術不正的希特勒的對手。
1938年8月4日,貝克上將提出意見書,認為希特勒對波蘭和捷克的政策將引起西方的干涉,從而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在場的所有將官,除布施和賴歇瑙之外,都贊同貝克的意見。於是勃勞希奇決定去見希特勒,向他陳述以上意見。而希特勒正想刺激西方列強的干涉,以便推行自己的戰爭政策,因此他毫無顧及其參謀本部和各總司令的警告。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勃勞希奇就表現出了他的軍事才能。按照他的計畫,波蘭軍隊遭受三面圍殲。1938年9月27日,華沙政府終於投降。波蘭戰役前後僅27天,陸軍總司令完成了一部傑作--“閃擊戰”。
當希特勒決定攻擊西方的時候,又是陸軍總司令和陸軍參謀本部的參謀長哈爾德表示了反對和堅持防禦的意見。
勃勞希奇這時希望能與英法取得諒解。此外,許多將軍--其中有嚴謹的勒布,還請求他阻止破壞中立的行動,以免損害德軍的榮譽。希特勒不加任何考慮。野戰軍於1940年5月10日又發起了攻擊。在勃勞希奇的統率下,德軍各部隊又贏得了很大的戰果。此時,法軍已在埃納河與索姆河一線完成了防禦配系。經過激烈的戰鬥,這一防禦配系土崩瓦解。法國於是投降。勃勞希奇由於西方戰役的勝利而被晉升為元帥。
當他勝利地結束了巴爾幹戰役而使東南翼獲得安全之後,他又指揮野戰陸軍去攻擊蘇聯。早在1941年春季,在希特勒與勃勞希奇之間發生了多次意見分歧和衝突。其結果是,這位元帥不僅要與蘇軍作戰,而且也要與希特勒的偏執進行鬥爭。這就注定了他非失敗不可的命運。
勃勞希奇以莫斯科為德軍作戰的主要目標。為使蘇軍不能實施大規模的兵力調動,需要攻占蘇聯重要的鐵路交通中心。但希特勒卻命令去攻打列寧格勒,因為他認為這是共產主義組織的中心。他打算在占領列寧格勒之後還要占領東烏克蘭,然後才去攻占莫斯科。
勃勞希奇磨破了嘴皮才說服了希特勒放棄大包圍計畫,而直接攻擊莫斯科,而這種攻擊同樣造成了用兵上的困難,致使德軍被迫於1941年12月5日停止攻擊行動。
在中央集團軍面對敵人,同冰雪和泥濘搏鬥之時,勃勞希奇則試圖說服希特勒改變他的許多荒謬主張。但他終於無能為力了。希特勒只相信自己的直覺,並且於12月7日要求陸軍總司令辭職。實際上,勃勞希奇也已精疲力盡,他的心臟由於不斷地同希特勒發生爭執已衰竭不堪,於是在12月19日辭去了職務。同一天,希特勒任命自己為陸軍總司令,並向陸軍參謀長哈爾德解釋道:“作戰指揮這樣的小事人人都會。陸軍總司令的職責是要使陸軍國家主義化。沒有一個將軍能夠按照我的意志去盡到這種職責。所以我才決心自己來乾。”
勃勞希奇回到了施萊西亞,賦閒在家。他完全同外界隔絕了。希特勒卻把一切過失都推到這位去職的元帥身上。他對於這位在波蘭西部和巴爾幹諸戰役中建立過功績的人的態度,可以從宣傳部長戈培爾1942年3月20日所寫的日機中看出:
“領袖抱怨冬天給他帶來了極大的憂慮和困難。我這時注意到他已經很蒼老了。如果他一軟弱下來,前線立刻就會崩潰,而且會造成比拿破倫更慘重的災難。那樣,幾百萬勇敢的士兵就會面臨饑寒與死亡,我們的智慧就會化為愚昧。這種可能的過失,大部分都推到勃勞希奇身上。領袖對他滿懷輕蔑之情。”
勃勞希奇元帥再度被公眾所注目,是在1948年他在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被提做證人之時。此後不久,1948年10月18日,他因心臟病復發與世長辭。他是一位有才幹的陸軍指揮官和戰略家,但他不是混世魔王希特勒的對手。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