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是1991年3月6日經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由國家科技部、山東省政府和威海市政府共同創辦,是全國三個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之一,開發區管委會是威海市政府的派出機構,享有市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

基本概況

地理位置

威海高技區位於威海市市區西北部的文教科研區,總面積111.9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0.5公里。常住人口15萬。距市中心3公里,距威海港4公里,火車站10公里,威海機場30公里,煙臺機場80公里。
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氣候特點

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暖、夏涼、春冷、秋溫,年溫差較小。全年平均氣溫在零度以上的時間超過290天。年平均氣溫12.1℃,月平均最高氣溫24.6℃,最低氣溫-1.5℃。

經濟發展

建區十多年來,累計完成GDP228億元,年均遞增31%;實現工業總產值467億元,年均遞增32%;累計完成財政總收入18億元,年均遞增43.8%。2003年完成GDP50.1億元,增長42.7%,工業總產值105.3億元,增長35.4%,財政收入4.8億元,增長42.9%。

投資環境

自然環境優美,依山傍海,有綿延二十多公里的沿海防護林帶和萬畝林場,空氣清新,擁有四個天然海水浴場,水清灘緩、沙質柔細,是旅遊、避暑、療養的好地方,也是國內外專家公認的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理想之地;區內水、電、路、暖、通訊等設施完善,綠化覆蓋率達到41%;政策法規體系完善,各類社會中介服務機構完備,內部管理體制健全,建立了電子政務系統,為投資者提供“一站式”和“一條龍”優質服務。2001年,在全國53個國家級高新區中,率先通過了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2002年12月被國家環保總局和科技部認定為ISO14000國家示範區。
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威海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

高新技術

規劃興辦了三星、光威、高分子、金猴、托普、萬豐、精密印刷、雙豐等高科技工業園區。引進了17家科研院所和9所高等院校進區建立科研機構、創辦科技實體。創業中心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級創業中心,孵化器面積達6萬平方米。設立種子基金和科技風險投資基金,為科技型中小企業打造了融資平台。累計實施火炬、星火和科研計畫項目234項,國家“863”計畫項目4項。區內形成了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醫藥、新材料、海洋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群。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貢獻率達到48.8%。

對外開放

累計批准進區外資項目438項,契約外資額8.4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億美元。累計完成進出口總額36億美元,其中出口21億美元,年均遞增44.6%,與24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經貿關係。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額占全區出口產品總額的69%。被國家科技部和外經貿部認定為全國首批16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基地”之一。2003年,被國家商務部、科技部等八部門授予“科技興貿工作先進單位”榮譽稱號。

商貿旅遊

 區內商貿設施完善,生產、生活條件良好。國際海水浴場、臥龍山、小石島釣魚公園、北海浴場等旅遊景點,年接待遊客達100多萬人次。國際海水浴場被國家海洋局列入10個定期監測海水質量的重點海水浴場之一。第三產業增加值以年均35%以上的速度遞增。

農村經濟

 現有耕地2300公頃,果園5000畝。2002年,糧食產量1.3萬噸,油料產量2000噸,蔬菜產量7500噸。蓄牧業收入3400萬元,水產業收入1.2億元。全區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36.8億元。

教育衛生

 區內有中學3所、國小13所、幼稚園34所,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100%。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威海市教育學院、科技中專等大中專院校座落區內。擁有醫院2處,其中,佛頂山醫院為一級甲等醫院。

人民生活

 2004年,全區職工人均收入12663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491元。城鄉居民儲蓄餘額14.9億元。有社會福利院2所。建立了覆蓋全區的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障體系。

目前,威海高區正在深入開展“二次創業”活動。今後五年間,全區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長速度將保持在40%以上,到2007年,全區GDP達到172億元,在2000年的基礎上翻三番,人均占有13000美元。將高技區建設成為一座高新技術產業規模較大,自主創新能力較強,對外貿易發達,市場經濟體制完善,人民生活富裕,社會政治穩定,融科研、生產、貿易、教育、旅遊、生活為一體的國際性、現代化海濱生態科技城。

基礎設施

為營造良好的投資硬環境,威海高區把搞好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開發建設的兩大任務之一,本著“開發一片、完善一片、配套一片”的原則,依託老城市的市政設施,推動各項基礎設施自東向西延伸。至2003年底,威海高區共完成基礎設施工作量12億元。

道路:

開發區內主要道路框架基本建成,形成了五縱七橫的道路格局,區內建設道路75公里,硬化路面210萬平方米。

供電:

高區電網屬於威海市電網的一部分。現擁有220KV變電站一座,35KV變電站3座,總容量為24萬KVA。變電站均實現雙電源進線,轄區內10KV線路共有15條,已經構成網狀框架,配電總容量為10萬KVA,充分保證了開發區的用電。 

 通信:

全區已建成以光纜為主、以數字微波、衛星通信為輔的大容量、高速率、數位化、覆蓋全區的立體化通信基礎網路。全區光纜長度已達200皮長公里;固定電話交換機容量6萬門,全區電話普及率達到45部/百人。

計算機網際網路建設取得了較大的進展,網際網路地面出口總頻寬為3G,全區現有網際網路用戶1萬餘戶。上網人數3萬人,網站70個。 

 供水:

市區800mm的給水管道通入開發區,建有麻子山、澇台山加壓泵站2座、600m3的高位水池2座、2000m3的低位水池2座,給水能力達到6萬噸/日;現實際供水量達到9000噸/日,高峰時達到1.1~1.2萬噸/日。

排水:

採用雨水、污水分流制,建立了完善的排水系統,污水處理廠設計生產能力為8萬噸/日,污水處理率達到100%。

供熱和供汽:

區內建有熱電廠一處,已完成的一期工程供熱量為3×75t/h,同時還建設了換熱站八座,供熱面積達到180萬平方米,熱化率達到95%。

旅遊度假

旅遊自然資源:

開發區內有四十多公里的海岸線、綿延二十多公里的沿海防護林帶和萬畝林場,國際海水浴場、北海浴場、金海灘浴場、雙島灣浴場四大浴場沙質柔細、海水清澈、灘坡平緩、風平浪靜,享譽國內外。小石島漁業休閒旅遊度假區內現有遊艇俱樂部、漁家樂垂釣示範園,可揚帆碧海、揮桿垂釣。中央電視台威海影視城瑪珈山、垛頂山等景點沿岸散布其中。雙島灣-小石島沿岸休閒旅遊帶、金海灘遊艇碼頭也正在規劃建設中。 

火炬大廈火炬大廈

 

旅遊設施完善:

已形成了吃、住、行、游、購、娛的綜合便捷服務體系。目前有星級酒店11家,其中金海灣國際飯店、海悅建國飯店兩家為五星級酒店,有產權度假酒店、公寓式酒店4家,有海鮮特色餐飲店12家。區內現有利群購物廣場、威韓商貿城、大屋建材商城等購物場所以及金融、保險、商務辦公等機構,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服務體系。

文化氛圍濃厚:區內現有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市博物館、市圖書館、成山體育場、金色海岸高爾夫俱樂部、山東省級體育訓練基地等場所。周邊還有劉公島風景區、山地高爾夫球場等著名旅遊休閒場所。

信息園區

對於信息產業及信息化建設這一高科技領域,區黨工委、管委一貫高度重視,並給予了大力支持,確定了打造“科技金海岸”、“數字金海岸”和“綠色金海岸”的發展思路和目標,把建設“數字開發區”提到了議事議程,成立了專門的機構(信息化工作辦公室)推進全區信息化建設。目前,威海市的軟體類企業(包括系統集成)大都聚集在高區;電子信息製造業也占全市的相當份額,全區信息化建設勢頭良好。

政務信息化:

目前,高區已經建立了以千兆光纖為主幹的管委內部區域網路和以網通為依託、覆蓋全區的實現管委機關與所有單位之間公文網上傳遞的城域網。開發了以LOTUSNOTES為操作平台的“高區管委電子政務系統”,建立了我們自己的網站,經過不斷升級和完善,電子政務雛形已經形成。通過這些平台的支持,管委機關的辦公實現了“五化”,即:機關辦公無紙化、區內企業公文傳遞網路化、部門業務管理資料庫化、區內政務信息集成化、對外宣傳網站化。2004年,建成並開通了“一網式”辦公系統,實現“網上審批”和“網上申報”,該項目被省信息產業廳確定為“2002年度山東省信息化重點項目”。

教育信息化:

根據教育部實施“校校通”工程的精神及《威海市教育城域網建設規劃》的要求,制定了《威海高區信息技術發展及教育城域網建設實施方案》。目前,初步建成了覆蓋全區14所中國小的教育城域網,全區所有學校實現了媒體網路教育。

企業信息化:

該區企業信息化自九十年代中後期起步發展,企業的信息化套用經歷了從簡單的數據處理到形成管理信息系統,進而實現企業資源計畫管理的信息化(ERP),同時將計算機技術、數控技術套用到研製和生產過程,逐步實現了計算機輔助設計(CAD)、計算機輔助工藝計畫(CAPP)、計算機輔助製造(CAM)等。計算機的套用也從單機套用發展到建立企業內部網路系統,實現自動化,與國際網際網路聯接並建立自己的網站。 

 其他領域的信息化:

財政、稅務、工商、統計、公安等專用信息網在開發區已經開通,功能不斷延伸,成為全區網路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IC卡在工商、稅務、金融、學校等系統已得到推廣和套用。

軟體產業:

威海是山東省軟體產業“一園三地”(濟南齊魯軟體園,青島、煙臺、威海軟體基地)之一,而“威海軟體基地”正設在威海高區。

開發區夜景開發區夜景

目前,創業大廈內,已有40多家軟體企業入住,這為軟體基地的發展儲備了後勁。“農友”軟體園被國家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農村信息化管理推廣套用基地,被省信息產業廳確定為山東省農村管理軟體研發推廣基地。威海世鋒計算機網路技術有限公司開發的校園管理軟體產品、威海漁翁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開發的計算機安全管理系統軟體產品、威海海合科技有限公司開發的嵌入式和控制軟體、威海齊威電子有限公司開發的大螢幕液晶顯示系統等都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奧瑞軟體有限公司和克勞斯數碼通訊有限公司是兩位海外留學博士來我區創辦的公司,其開發的網路軟體和全景遠程網路監控系統具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和良好的市場發展前景。

電子信息製造業:

目前,我區電子信息產品有60多種。2007年,全區電子信息製造業完成工業總產值占全區限額以上工業總產值的52.9%,完成出口創匯占全區出口創匯總額的81%。圖像感測器、熱敏列印頭、客票印表機、雷射印表機、CDMA中繼器、LED新光源等20多種產品填補國內空白。形成了以傳真機及關鍵件、噴墨印表機、雷射印表機、偏轉線圈、小型變壓器線圈、計算機軟體等為龍頭的初具規模的電子信息主導產業。

環境保護

建區以來,黨工委、管委非常重視環境質量問題,建立健全了建設項目環保立項、環境影響評價、建設項目"三同時"、污染設施驗收、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等項管理制度。制定了以發展電子信息、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生物工程等無污染、低能耗的產業政策,堅決執行"環保一票否決權",對有重污染的建設項目決不引進,同時加大老污染源的治理力度,嚴格控制企業污染物超標排放。截止2003年底,城市污水處理率達80%以上;城市集中供熱率為55%以上;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率達100%;建成區氣化率達99%;建成區綠化覆蓋率41.04%;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執行率和"三同時"合格率均達100%;污染防治設施運行率達98%以上;各類主要污染物均控制在規定的指標以內。各類環境監測指標表明,高區環境的空氣污染年平均指數控制在70以下,保持在二級空氣品質水平;海水環境質量控制在二類海水環境質量水平;城市區域環境噪聲住宅區控制在一類區標準,工業區控制在三類區標準,交通噪聲控制在四類區標準;煙塵控制區鍋爐煙塵排放濃度控制在200mg/m3。開發區環境質量良好,為開發區的建設和招商引資提供了良好的環境。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