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氏標音

"Taipei

威妥式 (Wade-Giles) u者威妥S英人 Thomas F.Wade (曾任上海副I事、v清公使、W教授), 此式於1867Mu, 後 H.A. Giles 修正, 後合其名, 中文亦Q^"威翟式"。
2.
如台北拼 Taipei, 高雄拼 Kaohsiung, 就是依威妥式的拼法。
http://www.hkedcity.net/iclub_files/a/1/74/webpage/chinese_words/chinese03.html
2、威氏標音的由來、發展和衰落
威妥瑪( Sir Thomas Francis Wade , 又譯作“ 偉德”),生於1818 年,卒於1895 年,在中國任外交官(官至駐華“公使”)43 年之久。在此之前,他主要在上海海關工作並負責對來自英國本土的海關人員進行漢語培訓。先後在1859 年著《尋津錄》,1867 年撰寫了漢語教科書《語言自邇集》,成功發展了用拉丁字母寫漢字地名的方法,一般稱作“ 威妥瑪拼音”或“ 威妥瑪式(Wade System) ”,成為中國地名、人名及事物名稱外譯之譯音標準。
威妥瑪自稱他用了8 年時間制定正字法,幾經反覆,幾易其稿,最後才完成。《語言自邇集》是一部容量巨大,內容包括西人學習漢語的教本、一百幾十年前北京話口語實錄描寫及漢語語法研究之集大成的著作。它的重要價值除了在北京話和國語歷史乃至中國語言學史上的開拓意義外,還在於這是一. 1995-2003 Tsinghua Tongfang Optical Disc Co., Ltd. 部注重現代漢語口語教學並用拉丁字母注音的“ 對外漢語教材”的開先河之作。
追溯西儒創借拉丁字母注音漢字的歷史進程, 其源頭大概出自西人對中文名稱譯音的需要,其“開山”之作當推17 世紀初, 即1605 年利瑪竇(Matteo Ricci) 的《西學奇蹟》和後來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 的《西儒耳目資》。
至19 世紀先後又有馬禮遜的《英華字典》及麥都思的《英漢字典》,皆是用26 個字母給漢字注音。雖然這些著作並未在社會上廣泛流通,影響有限,但正是這些階梯性的早期實踐和準備,為19 世紀70 年代“ 威妥瑪式”拼音方案的出現及流傳奠定了基礎。例如,雖然馬禮遜的音標系統主要記載了廣州地區的方音,而威妥瑪式的標音對象則是更有代表性和實用性的北京官話,但是,威妥瑪式繼承了馬禮遜方案的一些特點,又簡化了馬禮遜方案的一些寫法。威妥瑪式最大的優點是減少了音符的數量,力
求各個音符的一致性並近似英語的發音,從而達到經濟、一致的原則。
後來翟理斯( H. A. Giles) 在其《漢語詞典》(Chi2 nese English Dictionary ,1912 年出版) 中,對威妥瑪的標音系統又略加改良,形成了“ 威妥瑪-翟理斯式” (Wade2Giles) 。威氏拼音誕生之後被廣泛地運用於郵政電信、海外圖書館中文藏書編目、外交護照之中文人名及地名的譯音等等。
直至20 世紀50 年代我國研製出“ 漢語拼音方案”之前這么多年,幾乎不再有人“發明”新的字母拼音方案。一套音標,能夠歷時100 多年而不衰,除為風氣之先外,必有其自身獨到的長處和優勢。這是值得我們今後認真加以研究的地方。當然,用今天的眼光再對“ 威妥瑪式”作科學、客觀的審視,就會發現它的一些不足之處。主要有:雖然音符減少了,但是附加符號(即音符上面或右上角的那些小符號,如表送氣的那一撇,類似英語的撇號) 卻增加了;有兩套不一致的表舌尖元音的音標符號;一符多用的現象。這些標識符都極易造成混亂和不便。但是,西人對漢字的羅馬字母標音的嘗試, 卻是漢語拼音的一種“ 歷史前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