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州鎮[四川省汶川縣]

威州鎮[四川省汶川縣]
威州鎮[四川省汶川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威州鎮位於四川省汶川縣境域東北部,全鎮轄12個村,2個居委會,總人口28159人,總面積128平方公里。威州鎮經濟以農為主,其次為工商企副,農作物主產玉米、小麥、土豆,其次是蕎麥、油菜及豆類。鎮區內有豐富的鐵、金鋼砂、石膏等礦藏資源。

基本信息

概述

威州鎮威州鎮

威州鎮區位於汶川縣境域東北部,鎮域東南至西北長約16公里,東北至西南寬8公里余,總面積128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的3.14%。東鄰雁門鄉,西連綿虒鎮,北靠克枯鄉,東南與都江堰市接壤。地理坐標在東經103。35’,北緯31。28’。鎮政府駐地東街,海拔高度為1325.6米。鎮區內溝壑縱橫,嶺巒錯落,氣候乾燥,植被稀疏,是岷江上游有名的乾旱河谷中心地帶。屬暖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3.5℃,最熱月(7月)22.8℃,最冷月(1月)3.1℃。無霜期236天,降雨量518毫米,日照1690小時,蒸發量為降雨量的3倍以上。全鎮轄12個村(39個村民小組)和兩個居委會(8個居民小組)。城區威州四面環山,歷史來就是西路衝要,城東抵圍頂山,城東南有玉壘山和姜維城山,城西有羊龍山,城北有龍山(布瓦山)。雜谷腦河與崛江交匯於保子關山脊兩江橋頭,羌寨村落依也傍水分布於江河兩岸群山。縣城威州作為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門戶,外通富庶的川西平原,距省會成都146公里,內連美麗的雪山草地,離州府馬爾康246公里。她,信息傳遞快,人才易聚,發展經濟獨具地利。

歷史

威州,史為綿虒地,曾日維州,當地羌民用羌語習慣的稱謂叫“Kvoza”,漢語諧音近似“柯雜”。維州最初於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置。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時在此建綿虒縣,稱綿虒。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因由京城發往山東濰州文書誤投維州(今理縣薛城),故將維州改為威州,義“威制西羌”。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406年)時,威州治地(自薛城)遷壩州(今龍溪鄉東門口)後又遷至鳳坪坡底(今郭竹鋪鳳坪壩),宣德三年(公元1428)又遷至保子關,七年再遷威州治所至岷江東岸南溝左側古城坪(今姜維城)。自此,這裡以威州為名。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廢威州,以保縣(今理縣薛城)移住,故又有新保縣之稱,然而威州為地名沿襲至今。

威州原屬理縣,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威州為理番縣新保鎮,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九月,改為威州鄉。

1951年2月,威州鄉劃屬漢川。1953年6月,汶川縣人民政府分威州鄉城關村及近郊建立威州鎮。自此,威州鄉、威州鎮分別作為獨立的行政建制並存。1992年9月28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民政(1992)110號文下達,擴大威州鎮的行政區域.將原威州鄉所屬行政區全部劃歸威州鎮管轄,從此,威州鄉併入了威州鎮。

歷史上的威州,雖與四鄰相通,但唯人不能並肩。民受折磨罪,馬行崎嶇道,勞動人民受苦挨餓;生產水平低劣,文化經濟落後,生產單一,刀耕火種,廣種薄收,旱年無收,一年辛苦半年糧;羊腸小道陡懸,溜索、索橋為渡,運輸靠人畜背馱;衣不遮體,食不裹肚,靠挖藥、賣苦力或采野菜等來維持生活。但是,歷史悠久的威州各族人民,勤勞儉樸,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歷史的歲月中可歌可泣,優秀兒女為自由和幸福不惜犧牲與歷史抗爭。在鴉片戰爭中,羌兵在浙江前線英勇奮戰,抗擊英軍。在辛亥革命中,回響川西保路同志軍的反清鬥爭,羌、藏同志軍北上阻擊駐茂州巡防兵,南下轉戰於灌縣和鄲縣沉重打擊清軍。1935年,紅軍長徵到威州,威州人民與紅軍唇齒相依,血肉相連,並肩戰鬥,羌族青年積極參加紅軍北上。194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南下向川西進軍,1950年1月1日,“理縣反共救國軍”在威州起義。9日,解放軍一八四師五五二團挺進威州。從此,威州解放,人民翻身。

解放後,威州城鎮鄉村煥然一新,各族人民跟著中國共產黨走上了社會主義康莊大道。通過減租保佃,土地改革,耕者有其地。在基本完成社會主義改造進行社會主義建設以來,因地制宜,發展生產,人口增加,生活得到保障,黨和政府發展交通、興修水利,建設城鄉,使威州鄉(村)、鎮(街道)舊貌換裝。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村逐步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的經營責任制,推行科學種田,農林牧生產不斷上升,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鄉實行多種形式的經營責任制後,市場不斷繁榮,經濟不斷發展,建設加快。1985年,威州鄉的人口由1952年的388戶3756人增加到了1395戶7663人;威州城鎮電1954年的391戶1479人,增加到了2846戶13217人。1996年底,威州鎮轄區內有羌、藏、回、漢、苗、彝、滿、土、白、維吾爾、壯、蒙、布依、納西、氏、撒拉、朝鮮、僳僳等19個民族,人口5760戶28286人。其中農業人口1819戶8889人,(勞動力4789人)非農業人口3941戶19397人。

威州鎮的經濟以農為主,其次為工商企副。農作物主產玉米、小表、洋芋,其次是蕎麥、油菜及豆類。有耕地面積11556畝(1996年),主要分布在半山。農耕地中河壩地占場16.6%,半山地占42.4%,高半山地占24.4%,高山地占16.6%。按耕作制分,一年一熟的耕地占54%,一年兩熟的占24%兩年三熟的占22%,複種指數為135%。在總面積中,荒山荒坡占26.5%,森林、草場自然復蓋率占67%,集中分布在高山一帶。由於歷史上岷江兩岸山林遭大規模亂砍濫伐,造成水土流失,基岩裸露,植被稀少,高半山以下幾乎是光山禿嶺。主要經濟林木有蘋果、花椒核桃等。

1996年,全鎮糧食產量達4240噸,農業人口人平有糧477公斤。總收人達3440.45萬元,人平純收人1697元。林業收人達到了10.84萬元,牧業收人達到了43.97萬元,有各類牲畜13471頭(只)。

鎮區內有豐富的鐵、金剛砂、石膏等礦藏資源。五十年代以來,鄉村企業從無到有,鎮辦企業從小到大。改革開放後,各類企業更是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目前,鎮內的建材、建築、加工、商貿、運輸、飲食、旅社等門類企業已具一定格局,產業結構得到了調整。1996年底鎮屬集體、個體企業已達482個(鎮辦9個,村辦6個,聯辦4個,個體463個),從業人員1441人,企業總收入達2492.84萬元,水泥廠、玉砂廠等一批企業成為鄉鎮企業的骨幹。

解放前的威州城,歷受兵燹水火之災。僅有一條街道集中於崛江東岸。正街東門(今城建委門前)至西門(今威州大橋頭以上)寬約3米,長不足800米,街道狹小,房屋簡陋。特別是1933年洪災,威州房屋沖洗殆盡。災後僅建有零星的土瓦房,且破爛。建築面積約0.02平方公里,有200來戶1000餘人。1952年以來,中共汶川縣委、縣人大、縣政府、縣政協和縣人民武裝部等黨政軍領導機關均駐於此。在各級黨政的領導下,經54年多次規劃和建設,岷江兩岸的威州和桑坪日新月異,舊貌變新。現不僅拓寬了全部街道,還新建了較場路。街道路面已鋪築成瀝青或混泥土。城區擴達岷江、雜谷腦河兩岸,上至雁門、克枯,下至七盤溝,總面積達3.53平方公里。威州現已建成規範化的四條街(東街、西街、較場街、較場橫街);五條路(岷江路、桑坪路、大橋路、園林路、鳳州路);八條巷(文化巷、上南巷、下南巷、索橋巷、姜維巷、黃岩巷、工農巷、友誼巷)和七盤溝工業區。鎮區內有:州縣屬冶煉、機械、採礦、造紙、印刷、食品、五金、建築、建材、金剛砂加工等工業企業20多個;大專、中專、技校、幹校、中學、國小、幼稚園等16所;省、州、縣屬農、林、牧、醫、水文、氣象等企事業單位雲集;國營、集體、個體商業服務網點以及餐飲賓館、文娛場所密布。今日威州,交通便利,郵電通訊等公共設施齊備。昔日的河灘上,黨政機關、廠礦企事業、教學辦公及住宅等樓房建築物林立,已成為具備一定規模的又比較繁華的川西羌寨山區現代化新城鎮。是汶川縣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也是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經濟、文化、科研重地和交通要道。

人文

威州古城,歷史悠久。人民勤勞,人才倍出。從古到今羌山岷江孕育了許多志士仁人,有政績卓著的職官,有博學才高的開明紳士和名醫。解放後,黨和人民更是培養造就了大批民族幹部和科技人才。1765年歷史的姜維城垣遺址,是蜀將姜維、馬忠、張嶷御羌扼守的城堡。殘存的明代城牆,是歷史上勞動人民血汗凝結的智慧的象徵,至今仍矗立在姜維城和玉壘山。三山雄秀,二水競流,龍山盤龍虎臥,羊龍山巍峨巋然,玉壘山嶙峋峻峭。古沱江在保子關下匯入岷江滾滾向東南淌瀉。她們伴隨逝去的歲月,帶來並記載了許多古老的史實和神奇的傳說。太子墳、沙窩子、撂官岩、三官廟、玉夜池、西岷聖燈、陀羅尼經幢等等,無不使人們追思遐想。

悠悠威州西遷東坐歲月崢嶸,渙渙岷江北來南去波浪不禁。

現狀

岷江羌寨孕育了威州古代文化,山山水水滋養了威州各族兒女。今日的威州以其豐富的資源物產和獨俱的地理條件給人民帶來繁榮幸福。威州大橋聯結岷江兩岸,紅軍橋和人民橋溝通保子關江河三方。姜舍壩橋、黃岩橋、三官廟橋、鐵礦橋、阿師專橋和新建中的漢川岷江大橋作為紐帶,把鎮區融為一體,她們是威州團結、興旺、欣欣向榮的象徵。鎮區內商貿興隆,文教、衛生事業發展迅速。國營、集體、個體商業密布,廣播、電視、電影、圖書、體育、文化館(站)等文化娛樂設施與日俱增,大中專、中國小教育不斷發展,醫療衛生保健機構健全。在這改革、開放新的歷史時期,全鎮各族人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安居樂業,精神振奮,團結奮發,各顯其能,繪製更美好的威州。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