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皮

姜皮

姜皮是生薑的外皮,姜是姜科姜屬植物,也稱“生薑”;開有黃綠色花並有刺激性香味的根莖。根莖鮮品或乾品可以作為調味品。姜經過炮製作為中藥的藥材之一。姜有清熱解毒的功效,是日常烹飪常用佐料之一。

形態特徵

姜皮 姜皮

【原形態】姜,多年生草本,高50-80cm。根莖肥厚,斷面黃白色,有濃厚的辛辣氣味。葉互生,排成2列,無柄,幾抱莖;葉舌長2-4mm;葉片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長1 5-30cm,寬1.5-2.2cm,先端漸尖,基部狹,葉革鞘狀抱莖,無毛。花葶自根莖中抽出,長15-25cm;穗狀花序橢圓形,長4-5cm;苞片卵形,長約2.5cm,淡綠色,邊緣淡黃色,先端有小尖頭;花萼管長約1cm,具3短尖齒;花冠黃綠色,管長2-2.5cm,裂片3,披針形,長不及2cm,唇瓣的中間裂片長圓狀倒卵開,較花冠裂片短,有紫色條紋和淡黃色斑點,兩側裂片卵形,黃綠色,具紫色邊緣;雄蕊1,暗紫色,花葯長約9m,藥隔附屬體包裹住花柱;子房3室,無毛,花柱1,柱頭近球形。蒴果。種子多數,黑色。花期8月。

分布範圍

【分布】我國中部、東南部至西南部各少廣為栽培。

主要價值

姜皮 姜皮

藥材基源:為姜科植物姜的根莖的根莖外皮。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Zingiber officinale Rosc.

採收和儲藏:秋季挖取姜的根莖,洗淨,用竹刀刮取外層栓皮,曬乾。

(《本草圖經》)

【異名】生薑皮(《食療本草》),生薑衣(《江蘇植藥志》)。

【來源】為姜科植物姜的根莖的栓皮。

姜皮的圖片 姜皮的圖片

【採集】秋季挖取姜的根莖,洗淨,用竹刀刮取外層栓皮,曬乾。

【性狀】乾燥栓皮,呈捲縮不整齊的碎片,灰黃色,有細皺紋,有的具線狀的環節痕跡,內表面常具黃色油點。 質軟,有特殊香氣,味辣。

【性味】辛,涼。①《食療本草》:"寒。" ②《綱目》:"辛,涼,無毒。"

【歸經】①《本草再新》:"入脾、肺二經。"②《本草撮要》:"入足太陰經。"

功用主治

行水,消腫。治水腫脹滿。

生薑 生薑

①《綱目》:"消浮腫腹脹痞滿,和脾胃,去翳。"

②《藥品化義》:"勿大發散,有退虛熱之功。"

③《醫林纂要》:"達於皮毛,行水驅風,止汗。"

④《本草再新》:"和脾降肺,行水消腫,治膈噎脹滿。"

⑤《江蘇植藥志》:"外用於膿腫創傷,皮膚癬症。"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2.5~7.5克。

生薑 生薑

【選方】①治頭面虛浮,四肢腫滿,心腹膨脹,上氣促急,腹脅如鼓,繞臍脹悶,有妨飲食,上攻下莊,來去不定,舉動喘乏:五加皮、地骨皮、生薑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稍熱服之,不拘時候。切忌生冷油膩堅硬等物。(《局方》五皮散)

②治偏風:生薑皮,作屑末,和酒服。(《食療本草》)

姜皮植物形態-姜 姜皮植物形態-姜

【名家論述】《醫林纂要》:"姜皮辛寒,凡皮,多反本性,故寒。以皮達皮,辛則能行,故治水浮腫,去皮膚之風熱。姜發汗,則姜皮止汗,且微寒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