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騏

名震好萊塢的中國特效師——姚騏
他是電影《2012》後期製作團隊中惟一的中國面孔;他用特效製作出傳說中的“諾亞方舟”,引起了全球觀眾的震撼。翻開他的履歷,《2012》、《黑客帝國3》、《星球迷航》、《澳大利亞》、《斯巴達克斯》……這些中國人熟悉的好萊塢大片,還有國內巨製《赤壁》都赫然在列。很難想像,這些大片的神秘特效師,會是筆者面前這個極其普通的年輕人。但正是他——姚騏,10年間用魔法般的雙手,譜寫出了中國特效師打拚好萊塢的精彩篇章——名震好萊塢的中國特效師
憑藉“特技”揚名好萊塢
2010年5月中旬,趁著《2012》在全球熱映,姚騏悄然回到家鄉昆明看望父母。
走下飛機,姚騏背著背包在陽光下站了一小會兒,忍不住深呼吸——在他的心中,家鄉的一切都好,連空氣都分外清新。
因為低調的個性,姚騏這次回國沒有驚動媒體,只是告知了幾個從小就特別要好的朋友。這次休假回家,就是陪父母到電影院去,一家人一起看場電影。當然,一定要看《2012》,讓父母看看自己的作品。在此之前,父母只知道兒子的工作是特效師,但具體做什麼,老人一直都不清楚。這次父親終於有了直觀感受,“要不是這次他回國,帶我們看這部電影,我還不知道兒子的工作是這樣的。影片結束後我就目不轉睛地盯著銀幕,看見兒子的名字‘Chris Qi Yao’時,我心裡很是欣慰。”
如何藉助電影造夢,如何在銀幕上呈現更加令人驚嘆的視覺效果,一代代電影人為此做著不懈努力。現在,有了姚騏,中國電影人開始躋身好萊塢電影最頂尖的特技人才之列。
好萊塢大片特技師,這名頭聽起來有點嚇人。姚騏相貌普通得就像鄰家男孩,一件咖啡色上衣,一條休閒牛仔褲,腳下踩著拖鞋,喝一口普洱茶,再把自己舒服地窩進沙發。回到家的姚騏顯得很放鬆很悠閒,他說非常享受和家人相聚的時光。
也許是職業的關係,姚騏給人的感覺是不愛說話。直到他坐到電腦前開始講解自己製作的特效時,他的話立時多了起來,一邊說一邊手舞足蹈地比劃。一個摯愛電影特效事業的姚騏,這一刻還原在筆者面前。
姚騏父親以前的工作是畫油畫,所以姚騏從小耳濡目染,六歲就開始學畫。姚騏說幼時這一段習畫經歷對自己後來從事CG(電腦圖形)特效製作,有不小的幫助。小時候,他的理想很模糊,就是覺得一定會和藝術掛鈎,但具體做什麼,完全不知道。曾經懵懂的少年,沒有想到多年後的今天,自己竟能成為一位參與多部大片特效製作的特效師,並且在美國電影特效製作圈闖出了一番名堂。
特效師的“魔法人生”
1995年,姚騏放棄繼續在電影學院學習攝影的機會,隨父母一起到了美國。上世紀90年代中期,電腦動畫製作開始興起,學習這門技術的年輕人特別多,姚騏也加入其中。他緊接著學習特效製作,一學就是四年。
從美國的公立學校轉學到私立學校,姚騏說:“私立學校的學費很高,但是我當時太渴求知識了。我選學了電腦製作專業中的材質、燈光、場景、粒子系統等相對來說是專業的科目。現在看來,那些錢花得都值。學的那些很專業的知識,為我後來正式進入電腦特效製作領域打下了基礎。”
當時Stargate Digital影視特效公司招錄技術人員,應聘的人非常多,姚騏最終被錄取了。被錄取者和應聘者的比例是1∶60。從進入這家公司開始,姚騏的“魔法人生”正式啟動。
“我的工作就是製作子彈穿越的特效鏡頭,或者是一些死亡現場的環境製作。”姚騏這樣描述他在Stargate Digital影視特效公司獲得第一個CASE的工作內容。因為剛剛入行,他的薪水較低,一個月辛苦賺來的錢只夠他用來付房租。“公司有一個制度,加班到晚上8點後,就免費提供晚餐。”為了節省開支,姚騏常常留在公司加班,拚命工作,為的就是吃一頓公司提供的免費晚餐。
付出就有回報。在這家公司工作的一年時間裡,姚騏先後參與了《斯巴達克斯》《賭城風“Lasvegas”》等影片的特效製作。隨著經驗的積累,姚騏在圈內也漸漸有了名氣,身價也與日俱增。
2005年,姚騏得到負責電影《黑客帝國3》特效的ESCEntertainment公司的青睞。“當時聽說是《黑客帝國》,我很緊張地參加了第一次面試,結果發揮欠佳沒有被錄取。沒想到一個星期後,對方打來電話希望我能飛過去面談。當時電話還沒放下,我就想我得到了機會。”
《黑客帝國3》里有一個場景,大批機器怪物衝進主人翁們生活的地下城市,這些機器怪物就是姚騏參與特效製作的重點之一。“蟲子的製作,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和心血,完成好一般需要一個月。”參與大片特效製作的經歷讓他找到了職業歸屬感。
在美國生活三年之後,姚騏的父母回到了國內,姚騏就此開始了一個人的生活。他不斷地自我磨鍊。在亞洲職員極少中國職員更少的特效公司,照顧好自己並且堅持下去,對他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好在姚騏一直以來都會從工作中尋找快樂,慢慢地就適應了環境。這之後,姚騏又參與製作了很多人都熟悉的《貓女》《金龜車賀比》《婚禮傲客》等多部大片。
由於工作關係,姚騏需要跟隨團隊不斷輾轉,從洛杉磯到舊金山,再到舊金山附近一個叫阿米拉的小城,一年之內,差不多走遍了美國的大城市。生活的不穩定性讓姚騏有些力不從心,一度,他離開了電影圈,投身網路遊戲製作。
在NCSoft遊戲公司擔任視覺特效師時,姚騏和網遊開創之父RichardGarriot一起製作大型網遊《Tabula Rasa》。
《2012》打上“姚騏製造”標籤
人生總有風浪,姚騏的遊戲人生也並非一帆風順。在遊戲業游弋了兩年,用他的話說“感覺正好的時候”,由於網遊公司策略失誤,導致遊戲發行出現問題,伺服器被迫關閉。“我被迫又一次面臨選擇:繼續投身工作穩定、薪水又高的遊戲製作領域,還是回歸充滿挑戰的電影世界?”這一次,姚騏不再猶豫,他依然拒絕了年薪7萬美元的遊戲公司的邀請,重返電影世界。
一台電腦,一堆軟體素材,無數個日夜,姚騏的工作在常人看來極其枯燥。但因為品嘗過成就感的美好滋味,他義無反顧,勇往直前。這種美好感覺遠大於他對金錢的欲望。“理由很簡單,我只有在電影特效中才能找到成就感。”
重新回到電影特效製作的行列,姚騏很快得到幸運之神的眷顧。
2008年的一天上午,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姚騏剛剛走出房門,手機就歡唱起來,螢幕顯示的是一個陌生號碼。姚騏沒多想,頭天晚上加班工作的疲憊隱約殘存,他的思維還停留在那個特技處理的技術細節上。
“哪位?”“姚騏嗎?我是吳宇森……”
吳宇森?姚騏的腦電波有一秒鐘的短路——哪個吳宇森?他根本想不到,電話那頭的人就是那個名氣挺大的大導演吳宇森。吳宇森來電的目的很明確,是關於電影《赤壁》(上)的場景製作。
有名家的盛情邀請,姚騏靜下心來,一心投向電影CG製作。很快,人們在電影《赤壁》(上)中看到了姚騏製作的特效鏡頭,曹操千萬水師下赤壁的恢宏場景,以及電影末尾曹軍水寨的鳥瞰,一艘艘戰船橫在江面上的壯觀景象。其實,船隻只有兩艘是真的,其他都是特技製作的。
再後來,姚騏參與製作了《星際迷航》《刺殺忍者》《澳大利亞》等電影,去年夏天又開始接手《2012》。
“接手這份工作,其中一個原因就是《2012》的導演是災難大片《後天》的導演。”年輕的姚騏很看重導演的分量,他說這對他有不小的吸引力。
在《2012》的特效團隊里,姚騏的工作是畫材質和場景,每天工作13個小時。完成整部電影的特效工作,他連續工作了8個月。整部電影共有1400個特效鏡頭,平均每分鐘8個,其中包括“中國製造”的諾亞方舟和喜馬拉雅山,還有飛機飛進雪山、方舟出來等鏡頭。而《2012》也是姚騏到目前為止最為滿意的一部作品,帶給他和他的同事們非常大的成就感。
作為特效師,姚騏可謂十年磨一劍。如今他在電影特效圈已頗有名氣,得到很多大導演的青睞。最近,有著名導演打來電話,打算與其合拍電影。
在談到稍遠一點的願望,姚騏給自己的答案是:“希望製作一部屬於自己的作品。因為電腦特技不能代表所有,有一定的局限,能夠DIY一部自己的作品才是我最大的夢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