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家鋪子

姚家鋪子

要在人群中找出姚澤成並不困難,一身藍印花布做成的衣服,就是他的標籤。 就這樣,在經過了第一次出海的考驗後,姚澤成成了泉州東海邊上的漁民。 就這樣,姚澤成以泉州為他的另一個起點,又開始了流浪的生活,但每隔一段時間,他就會回一次泉州。

姚家鋪子簡介

姚家鋪子簡介
姚家鋪子成立於2001年,是一家集傳統文化、民間藝術品、黃山名茶於一體的研發、生產、銷售公司,並一直致力於黃山風光宣傳和徽州文化的研究。 掌柜姚澤成先生祖上世代業茶。其祖父生於光緒十九年(1893年),系末代徽商,業茶數十載,幼年隨其父經水路新安江南下富陽、餘杭繼而北上嘉興、川沙,曾在滬上開過茶莊,後因兵燹回到家鄉徽州,但好茶之性絲毫未減,姚澤成其父深受薰陶。姚澤成先生自幼就喜飲茶,對徽州茶更是情有獨鍾,早在二十幾年前就將徽州茶帶到他足跡所至之處。姚家鋪子秉持“用品質做事業”的理念,以“振興祁紅”“重揚徽茶威名”為己任,建立 “產品合格是我們的責任,品質卓越是我們的貢獻”的品牌理念。並以專業的技術、前瞻的市場研究,嚴格的品質監管,爭創黃山名茶著名品牌。老姚其人 紅色大海報
姚家鋪子的老闆姚澤成是個很有傳奇色彩的傢伙。安徽黃山人的他,儘管自稱不敢以徽商自居,但浪跡天涯多年的他,血性的背後多少還是很有些儒雅的影子。 他很早就獨自離開家鄉闖蕩江湖。他做過雜工,扛過沙包,割過膠,據說還被邊境的土匪抓去坐過水牢。 他騎車走遍了中國十多個省的每一個個縣。為了蓋一個郵戳,有時他寧願耽誤在小縣城住上一晚。 要不是認識了他泉州的媳婦,說不定現在他仍在到處流浪,享受永遠在路上的人生快感。 他從福建回安徽老家從不坐客車火車飛機,他自己騎機車上路,女式摩托。今天早上出發,明天中午就能到家。可見他對道路的熟悉和一路奔波的瘋狂。 他允許別人用他註冊的“姚家鋪子”的名號,不收連鎖費。人在泉州,他卻不喝鐵觀音,只愛綠茶。他愛標新立異,理個印篆“姚”字在後腦勺…… 這樣一個人,血性,儒雅,不惜休業一天,掛出紅色大海報,紀念“九·一八”,情理之中。

作者:潘登
老姚的藍印花布情結
要在人群中找出姚澤成並不困難,一身藍印花布做成的衣服,就是他的標籤。一年四季,他都穿著藍印花布裁製的上衣,一條藍色的寬褲子,腳上穿著千層底手工布鞋。自從他對藍印花布一見鍾情之後,他就不遺餘力地在宣傳著藍印花布,宣傳與傳統、手工相關的民間文化。 第一次看到藍印花布,是2000年,老姚攜妻子回徽州老家的時候。在美麗的黃山腳下,對當地製作的藍印花布,並一見鍾情。他感覺藍印花布正像他家鄉的徽派建築,只有兩種顏色,不失丹青,沒有華彩,給人一種素雅的印象,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從此就愛上了。 之後,姚澤成開始研究起這種中國傳統的工藝,並身體力行,把藍印花布裁成衣服,一年四季都穿。之後換上別的衣服反而不大習慣。 不過,太容易被人認出來也不見得是好事。因為開店,姚澤成認識了很多人,但未必記得住每個人的長相和名字。有時在公共場合,人家認出他,和他打招呼,他卻因為想不起對方的名字,只能尷尬地微笑作答。 在姚家鋪子,有很多藍印花布以及這種布做成的衣服和工藝品。老姚說,他希望能夠把中國這一傳統的手工藝品,通過各種形式進行宣傳,讓更多的人知道。因為對藍印花布的喜愛,老姚對印染工藝產生了更大的興趣,去了貴州、雲南、湖南等多個藍印花布的產地,現在他和很多產地的手工藝人都保持著聯繫。 在他的網站上,他把蒐集到的有關印花工藝的資料都整理在一起,從材料到製作,有一系列的介紹,甚至還有藍印花布在中國的產地地圖。 其實姚澤成一直是個特立獨行的的人。他很喜歡自己的姓氏,因為這是中國很古老的幾個姓氏之一,他在自己的後腦勺上,理了個小篆體的“姚”字,並且留了很長一段時間。他的獨特裝束,不僅在泉州如此,即使出了省,也不會改變。和妻子出行,他說“我們在看風景,旁邊的人都把我們當風景看”。大雨天,他仍然選擇穿雨鞋,而且大大方方地出現在各種高檔場所,一點也不在乎別人的目光。 姚澤成不是泉州人,但能夠說比較地道的泉州話,他說他就是為了學閩南語,才從安徽老家出來的。 小時候,姚澤成很喜歡聽廣播,尤其喜歡台灣的一個流行頻道,那個頻道常常會播放一些港台最新的流行歌曲,而這些歌往往要到幾個月後才能夠在小城的街道上聽見。這個頻道,姚澤成聽了很多年,但對於中間的那些閩南語節目,他始終沒有聽明白頻道里到底在講些什麼。鬱悶啊。 帶著對閩南語的強烈好奇,他從黃山來到了福建,並從福州跑到了泉州。其間為了幫助別人,把自己的行李給丟了,到泉州時身上已經沒有錢了,而且工作也沒有著落。 後來,是東海邊上的一戶漁民收留了他,要他跟著出海打魚。姚澤成不會游泳,只好緊緊抓住兩邊的船舷,在顛簸的海浪中,他還要極力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和暈船的症狀。就這樣,在經過了第一次出海的考驗後,姚澤成成了泉州東海邊上的漁民。 在那個漁村里,姚澤成跟著漁民一起出海,回來後還幫忙挑水,幫忙做一些家務。只要一有空,他就帶上一支筆、一個小本本,跑去和村裡的老人聊天,哪裡人多就往哪裡鑽,學習閩南話。三個月以後,他還是不會說閩南話。 不能出海捕魚,姚澤成就賺不到工錢,再加上骨子裡的流浪因子,他再一次選擇了離開。幾個月後,姚澤成又回到了小漁村里。突然之間,他學習了幾個月的閩南語變得流利起來,他能夠和當地人對話了。 姚澤成自稱,自己是一個有著吉卜賽性格的人。“在一個地方我都呆不長,我一直想著要出走,到各個地方看看”。 從十七八歲離開家鄉後,姚澤成幾乎去過國內所有省份,在很多地方都呆過。他出海做過漁民、割過橡膠、伐過木、做過各種農活、打過各種小工,甚至下過小煤窯挖過煤,在窮困潦倒的時候,還討過飯。現在,雖然已經成家立業,但每年他還是會選擇出去走一走。 第一次遠行,姚澤成選擇的出行工具是腳踏車。他曾經騎著一輛腳踏車去過中國的19個省份。現在,他則選擇在暑假的時候,和身為老師的妻子,一起騎一輛機車出遊。 他說,選擇機車出去,有很多的便利。除了不能走高速公路,什麼路都可以走,甚至連汽車難以通行的鄉間小道,機車也可以暢行無阻。 靠著這樣的一輛機車,老姚和妻子最遠的去過雲南、貴州,也騎著它回過徽州老家。出去旅行,和剛開始出來旅行一樣,姚澤成從不選擇大城市,而喜歡往鄉下鑽,選擇機車也正是因為方便在各種鄉間小路上行駛。每次出去,他都要去了解當地的民間工藝,拜訪一些老藝人。除了藍印花布,他還收集了代表各地特色的草編工藝品、剪紙、蠟染等手工製品。 就這樣,姚澤成以泉州為他的另一個起點,又開始了流浪的生活,但每隔一段時間,他就會回一次泉州。剛開始是因為惦念漁村裡的那家人,後來則是因為認識了現在的妻子。2001年,老姚自己開了間鋪子,做起了“老闆”,算是在泉州安定下來了。 儘管身在泉州,但姚澤成的心一刻也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家鄉黃山。談起黃山,他的話就滔滔不絕,從當地的地理風貌、到歷代名人,再到各種特產,他都如數家珍。在他的私人卡片上,滿滿一張都是關於徽文化、關於黃山的記載,走到哪裡他都不忘宣傳自己的家鄉。他說,他以後是一定要回到家鄉去的,到那依山面水的地方居住,才是他嚮往的生活。 (原文發表於東南早報2006年7月28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