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友村

,200多戶人家,一千多在籍人口,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只有老人和孩子,這裡缺水,無醫療,也沒有商店。 好友村苗寨的數百戶寨民就世代居住在這如“世外桃園”的山谷里。 苗家廳屋上掛著的包穀,雖然是自產自銷,卻也展示出這戶人家的豐衣足食。

好友村

湖南湘西鳳凰,山江鎮好友村,一個偏遠貧困的山區 ,200多戶人家,一千多在籍人口,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剩下的只有老人和孩子,這裡缺水,無醫療,也沒有商店。有很多貧困的孩子,靠自己做飯,種菜,步行去讀書。我們從長沙開車到鳳凰,轉車到山江鎮,再步行一個小時來到了好友村。在村子裡住了三天。清晨4點多勤勞的人們就開始起來幹活了,孩子們也一樣,他們忙到九點半幹完農活,就趕去學校上學。我連續三天早起,去觀察,去了解山村人們的早起生活,夜晚我睡在天台上,看著滿天的星星,時常還有流星划過 ,4點月牙還掛在天空,村子裡就開始熱鬧起來了。

走進苗寨好友村

從鳳凰古城驅車23公里,可到山江鎮,再沿一條崎嶇的山路在車上搖搖晃晃近1個小時,就到了恍若與世隔絕的“世外桃園”——好友村苗家山寨。山寨依山而建,密密麻麻有500多戶人家。據介紹,山寨里的寨民絕大多數姓隆,居住在這裡已有數百年歷史。在好友村,有著苗家人特有的熱情好客和淳樸的民俗文化,苗家人以醇香的米酒、風味獨特的臘肉款待遠方的客人,以動人的歌聲來表情達意,以悅耳動聽、灑脫粗獷的苗族花鼓盛迎嘉賓,如此這些,常常讓人流連忘返。
好友村苗寨的數百戶寨民就世代居住在這如“世外桃園”的山谷里。
好友村幾乎人人都會打花鼓,他們以原汁原味的鼓技,反映《踢毽子》、《挑野蔥》、《織布》、《插秧》、《秋收》等民間民眾生產、生活、娛樂內容。瞧,在村里打花鼓打得最好被譽為“鼓皇”的麻英愛老人,今年雖然74歲了,但她打起花鼓來生動活潑,形象逼真,把動作模仿得淋漓盡致。
作為苗家的一種傳統藝術,苗家戳花沒有特定的圖譜,全憑戳花者心中的記憶和感覺,將一些美好事情直接表現出來,戳出來的圖案依然是千姿百態,美不勝收。
帶皮豬肉煮豆腐、蒸苗家臘肉、酸菜湯以及自釀的米酒,在好友村山寨口,苗家人以這獨特的方式款待客人,雖然是在露天下,進餐的條件簡陋,但苗家人拿出的是最好的食物,最佳的禮節,最真的心。
苗家廳屋上掛著的包穀,雖然是自產自銷,卻也展示出這戶人家的豐衣足食。
幽長、寧靜的石板台階小巷,高聳的石牆加黃泥土磚堆砌而成的房子,刻劃出古老的苗家山寨畫卷。
苗家織布作坊織出的土布工藝精細,品種多樣,花色燦爛,條紋分明,用土布縫出的衣服穿在身上冬暖夏涼。
苗家小姑娘以宛如天籟的苗語歌聲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
苗家花邊帶是村里苗家女子日常穿戴不可缺少的衣飾。今年80歲高齡的吳鳳英老人正將這苗家傳統手工藝傳給後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