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的疫病防治

一、結核病
結核病是人獸共患病,也是目前牛群中最常見的一種慢性傳染病。病的特徵是在體內某些器官形成結核結節,繼而結節中心乾酪樣壞死或鈣化。
[診斷要點]
(一)流行特點 幾乎所有的畜禽都可以發生結核,其中以奶牛的易感性最高。結核桿菌隨鼻汁、痰液、糞便和乳汁等排出體外,污染飼料、飲水、空氣等周圍環境。成年牛多數與病牛、病人直接接觸,犢牛多因餵了病牛奶而感染。廄舍擁擠、衛生不良、營養不足可誘使本病發生。
(二)臨床症狀 潛伏期一般為16~45天,有的更長。根據侵害部位的不同,本病分為以下幾型:
1.肺結核 以長期頑固的乾咳為特點,且以清晨最明顯。食慾正常,容易疲勞,逐漸消瘦。病情嚴重者,可見呼吸困難。
2、乳房結核 一般先是乳房上淋巴結腫大,繼而後兩乳區患病,以發生局限性的或瀰漫性的硬結為特點,硬結無熱無痛,表面高低不平。泌乳量降低,乳汁變稀,嚴重時乳腺萎縮,泌乳停止。
3、腸結核 以消瘦和持續性下痢,或便秘下痢交替出現為特點。糞便帶血或帶膿汁,味腥臭。
此外,結核桿菌還可以侵害其他器官,故可發生睪丸結核、子宮結核、淋巴結結核、漿膜結核和腦結核等。
(三)結核菌素試驗 診斷牛結核用牛型結核菌素。如果注射局部腫脹面積達35毫米×45毫米以上或注射前後的皮厚差在8毫米以上,或者點眼後出現膿性眼眵,均判為結核菌素陽性反應。
[鑑別診斷] 牛肺結核與慢性牛肺疫都有短咳和消瘦等症狀,兩病容易混淆,但慢性牛肺疫對結核菌素試驗呈陰性反應,肺臟斷面無結核結節,而呈大理石病變。牛腸結核與牛副結核、慢性牛黏膜病,牛淋巴結結核與地方流行型牛白血病症狀相似,也應注意鑑別。
[防治措施] 牛結核流行面廣,無菌苗可供接種,防制本病主要依靠檢疫隔離和衛生消毒。對從未發生過結核的健康牛群,每年春秋用結核菌素各檢疫1次。補充牛時,應就地嚴格檢疫。發現病牛,立即對全牛群進行檢疫。撲殺有明顯症狀的開放性病牛,內臟銷毀或深埋,肉經高溫處理或充分煮熟後可以食用。僅對結核菌素呈陽性反應的牛,如果數量少,以淘汰為宜;如果數量大,可集中隔離於較遠的地方,用以培育健康牛犢。
二、牛布氏桿菌病
牛布氏桿菌病是人獸共患的慢性傳染病。主要侵害生殖系統,以母牛發生流產和不孕,公牛發生睪丸炎和不育為特徵,故又稱傳染性流產。本病分布很廣,嚴重損害人獸的健康。病原體主要是牛布氏桿菌,羊布氏桿菌和豬布氏桿菌也能感染。
[診斷要點]
(一)流行特點 牛對本病的易感性,隨著性器官的成熟而增強。牛犢有一定的抵抗力。病菌隨病母牛的陰道分泌物、乳汁和病公牛的精液排出,特別是流產的胎兒、胎盤和羊水內含有大量的病菌,易感牛採食了污染的飼料、飲水,接觸了污染的用具,或者與病牛交配,就可得布氏桿菌病。
(二)臨床症狀 妊娠母牛的主要表現是流產,流產一般發生於妊娠後期。流產前數日,一般有分娩預兆。流產後多數伴發胎衣不下或子宮內膜炎,約在2~3周后恢復。有的病癒後長期排菌,可成為再次流產的原因。有的經久不愈,屢配不孕,終被淘汰。
(三)實驗室檢查 布氏桿菌病的實驗室檢查方法很多,可根據具體情況選用。對流產病例可進行細菌學檢查,對泌乳牛可做全乳環狀反應,對其他牛和牛群檢疫則常用凝集反應。
[鑑別診斷] 暴力因素、營養不良和中毒也可造成流產,根據病史和病變可以區別開。毛滴蟲和彎桿菌病引起的流產,需經實驗室檢查鑑別。
[防治措施]
(一)治療 病公牛無治療價值。母牛流產後繼發子宮內膜炎或胎衣不下時,可參照產科病胎衣不下的治療方法處理。
(二)預防 從未發生過布氏桿菌病的地區,不得從疫區買牛,不得到疫區放牧;必須買牛時,一定要隔離觀察30天以上,並用凝集反應等方法做兩次檢疫,確認健康後方可合群。布氏桿菌病有多種菌苗,我國常用的有布氏桿菌羊5號菌苗、布氏桿菌豬2號菌苗和布氏桿菌19號菌苗,現多用前兩種,使用方法按說明書規定。接種過菌苗的牛,不再進行檢疫。流產胎兒、胎衣、羊水和陰道分泌物應深埋,被污染的場所及用具用3~5%來蘇兒消毒。同時,要確實做好個人防護,如戴好手套、口罩,工作服經常消毒等。
三、產後癱瘓
產後癱瘓也稱乳熱症,是產後乳牛突然發生的嚴重鈣代謝障礙性疾病。本病以患牛意識和知覺喪失,四肢癱瘓,消化道麻痹,體溫下降和低血鈣為特徵。
[病因] 本病發生原因目前有許多解釋,且發病機理也不十分清楚,但產後母牛發生的急性鈣代謝調節障礙,與本病的發生關係最為密切。
[診斷要點]
(一)典型病例 多發生在產後12~72小時,病初呈現短暫的不安,繼而精神沉鬱,有的一開始精神就高度沉鬱。肌肉振顫,站立不穩,口流清涎,頭頸下垂,運步失調,體軀搖晃。多數於1~2小時內就伏臥而不能站立,發生頭頸彎向胸腹壁的一側,強行拉直,鬆手後又彎向原側的示病症狀。有的也可能側臥於地,四肢伸直,呈現抽搐現象。不久,病牛昏迷,意識和知覺喪失。體溫降低呈產後癱瘓的特有症狀之一,有的病牛體溫可降至36℃或35℃。
(二)非典型病例 多發生於產前或分娩後數日以至數周。病牛輕度不安,全身無力,步行不穩。精神沉鬱,食欲不振或廢絕,反芻和泌乳下降或停止。病牛伏臥時,頸部呈現一種不自然的姿勢,即所謂“S”狀彎曲。體溫在正常下限或稍低。
[治療] 本病的特效療法是靜脈內注射大劑量鈣製劑或乳房送風法。
(一)鈣製劑療法 靜脈注射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800~1000毫升,或5%葡萄糖氯化鈣注射液600~1200毫升,可迅速提高血鈣濃度,使患牛恢復正常。藥用量根據個體大小、病情輕重、血鈣降低程度、心臟狀況來選擇。注射時一定要監聽心臟,不可速度過快。有的病牛在1次治癒後,療效還不鞏固,也可能會復發。因此,通常需要在1~2天內注射維持劑量(是治療量的1/2~1/3)。
(二)對症療法 在採用上述兩種主要療法的時候,其他對症療法也不可忽視,如強心、補液、抗休克等。
四、乳房炎
[病因]
(一)內因 在產前2~3周,乳房腺體、血管和神經的生長進入了最旺盛的階段。腺泡間組織有各種細胞浸潤,血流旺盛,且發生水腫。此時似乎達到了生理與病理的界限,使乳房組織對外界各種不良因素的抵抗力明顯下降。另一方面,母牛分娩也會使機體消耗很大,機體抵抗力明顯下降。因此,產後乳牛在寒冷、不良的飼養管理等因素作用下,不僅容易罹患其他疾病,而且容易發生乳房炎。
(二)外因 引起乳房炎的外界因素很多,可歸結為感染、中毒和不正確的擠乳3種。
[診斷要點] 臨床型乳房炎與機體其他部位的軟組織炎症一樣,也具有紅、腫、熱、疼、機能障礙等共同症狀。乳房的機能障礙突出地表現為乳汁量及質的變化,即乳汁減少或消失;乳汁稀薄,含有絮狀物、乳凝塊、膿汁或血液。患牛有時出現精神沉鬱,食慾減退,體溫升高等全身症狀,乳房上淋巴結往往腫大。
[治療] 乳房炎的治療,越早效果越好。在飼養上,應適當限制餵精料和飲水,並儘可能地把病牛關放在清潔、乾燥、溫暖的廄舍內,保持安靜。
(一)擠乳及按摩療法 為了及時地從患葉排除炎性滲出物,降低乳腺內的緊張性,每經2~3小時擠乳1次,夜間5~6小時1次。每次擠乳時,按摩乳房15~20分鐘。
(二)冷敷、熱敷及塗擦刺激劑 為了制止炎性滲出,在炎症初期需冷敷,2~3日後可熱敷或紅外線照射等,以促進吸收。塗擦樟腦醑、樟腦軟膏或常醋調製的複方醋酸鉛散等藥物,以促進吸收,消散炎症。
(三)乳房內注入藥液 注入抗生素對各種類型的急性乳房炎都有較好的療效。通常用青黴素80萬單位和鏈黴素50萬單位或土黴素100萬單位,溶解後用注射器借乳導管通過乳頭管注入,然後抖動乳頭基部和乳房,每日2次,連續2~4日。對於嚴重的乳房炎可向乳房內注入防腐消毒藥,如0.02%雷佛奴爾、0.02%呋喃西林、0.1%高錳酸鉀等藥液。每天1~2次,注入2~3小時後輕輕擠出。
(四)抗生素療法 臨床上常肌肉注射青黴素、鏈黴素各200萬單位。也可套用其他抗菌藥物。
(五)外科療法 乳房膿腫淺在時,應做縱切口,切開排膿,然後按化膿創進行外科處置。對深在的膿腫,可先抽出膿汁,然後注入青黴素或防腐藥液。但注入防腐藥液後,一定要抽出。
(六)全身療法 當發生漿液性、纖維素性、出血性乳房炎或乳房蜂窩織炎,患牛有全身症狀時,需靜脈注射10%氯化鈣注射液或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100~150毫升,同時配用25%葡萄糖注射液500毫升及其他滋補強壯藥物。
五、急性瘤胃臌氣
瘤胃內飼料急劇發酵產氣,瘤胃迅速擴張。大量採食容易發酵的飼料,如開花前的豆科牧草,發酵霉敗飼料,冰凍或霜雪露水浸濕的飼料,突然改變飼養制度,繼發於某些毒草中毒和食道阻塞等疾病。
症狀 腹圍迅速增大,並有搖尾踢腹回顧腹部、不安等腹痛症候,左肷凸起可超過背脊之上,叩診為臌音,隨臌氣嚴重發展.病情迅速惡化,呼吸高度困難,心率每分鐘達120次以上,黏膜發紺,體表靜脈瘀血努張,眼球突出,全身出冷汗,站立不穩,可突然倒地抽搐死亡。病程短,1-2小時就可能窒息死亡,如及時搶救,愈後良好。
預防 插入胃導管排氣,臌氣危及生命時,應立即進行瘤胃穿刺放氣。內服止酵劑和小劑量清瀉藥。危重病牛配合套用強心劑、中樞神經興奮藥毒鏇花子甙K,靜脈注射1.5一2.5毫克,安那加肌肉注射2一4克,尼可剎米肌肉注射2.5一5克。
某些瘤胃臌氣為泡沫性瘤胃臌氣,應先內服甲基矽油、蓖麻醇酸環氧乙烷或松節油、液體石蠟等,再進行瘤胃穿刺放氣才能奏效。
避免過多的採食青嫩豆科牧草,不飼餵發酵腐敗飼料,避免在清晨露水或下霜草場放牧,變換飼料要有過渡適應階段。
六、酮病
本病又稱酮血病,酮尿病,醋酮血病。本病遍及世界各國,尤其多發生在高產乳牛以及飼養管理水平低劣的牛群;產後兩個月內,尤其是產後3周內和3-6胎次的年齡發病比率最高,冬季比夏季發病率高。青年牛極少發生原發性典型的酮病。本病是危害乳牛業的重要疾病。
症狀 亞臨床酮病僅見血酮升高和低血糖現象(部分血糖仍在正常範圍內),缺乏明顯的臨床症候,或僅乳產量有所下降,達不到泌乳曲線預期的高度,食慾輕度下降,進行性消瘦是其很重要的特徵,一直到體質很弱、相當的消瘦時,乳產量才開始明顯下降,是慢性經過,尿檢酮體定性反應為陽性或弱陽性。
酮病一般分為消化型、神經型及癱瘓型(或麻痹型)三種類型。
消化型:體溫正常或略低於正常,呼吸淺表(酸中毒),心音亢盛,呼出氣、尿和乳有酮臭味,精神沉鬱,明顯迅速地消瘦,步態蹣跚無力,泌乳急劇減少。初期輕度便秘,後期多數排惡臭的稀便。肝臟叩診濁音界擴大,有診斷意義的肝臟叩診濁音界擴大是位於體右側背最長肌外側緣和10-12肋骨之間,牛酮病肝臟變腫大,其濁音界擴大可達到甚至超過第13肋骨,並且敏感、疼痛。
神經型 除了患有程度不等的消化型主要症狀外,還有神經症候,興奮不安,吼叫,空嚼和頻繁地轉動舌頭,無目的的轉圈運動和異常步樣,頭頂撞牆柱食槽,部分牛視力喪失。感覺過敏,軀體肌肉和眼球震顫,興奮和沉鬱可交替地發作。
癱瘓型(麻痹型):許多症候和生產癱瘓相似外,還顯出上述酮病的一些主要症狀,如食慾缺乏或拒食,前胃弛緩等消化型症候,以及對刺激過敏、肌肉震顫、痙攣,泌乳量急劇下降等,本類型多數情況是生產癱瘓和酮病同時並發,這種情況下,僅用鈣製劑和乳房送風治療收效甚微。
以上三型中以消化型比率最高。
診斷 分娩前雖然也可發病,但大多數是發生在產後進入大量泌乳時,消瘦,泌乳量顯著減少,缺乏食慾、前胃弛緩等消化道以及神經症狀外,肝臟叩診濁音界擴大、敏感,配合尿酮定性檢驗為陽性反應,即可作出診斷,如能深入定量檢驗血酮、血糖含量,更能說明酮病的嚴重程度.
產後乳牛進行性消瘦,雖然它仍保持一定的食慾和泌乳量,應注意慢性亞臨床酮病的可能,可通過檢測尿酮加以鑑別。
各種疾病引起乳牛食慾減退或廢絕,為了維持正常活動和泌乳,動員體內脂肪和蛋白質降解,常誘發繼發性酮病,因此應注意鑑別是原發性或是繼發性酮病,常見的如創傷性網胃-橫隔膜炎、腎盂腎炎,重型經過的前胃疾病如迷走神經性消化不良症、子宮疾病、皺胃變位、食滯等,應根據各種原發病的症候鑑別診斷。
治療 ①補糖或糖源性物質40-50%高滲葡萄糖500-1000ml靜注,每天3-4次。最合適是採用長時間靜脈滴注。丙酸鈉110-225g等分兩次加水投服。丙二醇或甘油225g加水投服,每天2次,連服兩天后劑量酌減。乳酸銨或乳酸鈉等乳酸鹽每天服200g,連服數日,據認為有良好的生糖作用。
(2)激素療法 糖皮質素類藥物,醋酸考的松、氫化考的松、強的松龍、氟美松等。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對本病有良好的效果。靜注葡萄糖液時,適當地套用小劑量的胰島素,促進葡萄糖的利用。
(3)緩解機體:酸中毒酮病由於休內蓄積羥丁酸、乙醯乙酸等有機酸,以及患病過程產生的其他酸性代謝廢物的存積,引起機體酸中毒,加重病情。5%碳酸氫鈉溶液靜脈注射,其用量可通過血漿二氧化碳結合力測定或血漿碳酸氫根滴定等,經過計算決定補充碳酸氫鈉的用量。乳酸鈉也是一種常用的糾正酸中毒的藥物。
預防:妊娠後期母牛不宜過肥,尤其是乾乳期,應酌情減少精料。為了使產後適應大量泌乳充分地攝取糖和蛋白質等營養物質,臨產前應及時調整好前胃的消化機能,包括瘤胃微生物適應產後增加的高能量飼料,在臨產前3—4周,逐漸添加精飼料,以便產後能適應精飼料隨泌乳量增加而增添。日糧蛋白質含量不宜過高,一般不超過16%,顆粒性糧食飼料玉米、燕麥等應粉碎,以利於消化吸收,不飼餵潮濕、發酵的品質低劣的乾草,品質不良的青貯料丁酸鹽含量常過高,易誘發酮病,突然改變飼料成分和飢餓,都可促進酮病的發生。飼料應含有充足的各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舍飼母牛每晨必須有一定的運動。
飼料添加少量脂肪,如添加3—4%的脂肪、海產品脂肪、5%的水解混合脂肪、增加熱能,防止蛋白質在瘤胃內降解,改善牛乳生產。脂肪超過5%時,通常可降低牛的正常機能。但是另有一些試驗研究,對此持否定的結論。
七、犢牛消化不良性腹瀉
品質低劣的飼料和不良的飼餵方法,引起消化不良性腹瀉,機體脫水和酸中毒,導致虛脫死亡。此外,腸道病原微生物產生的毒素,對機體發生毒害作用,加速病情惡化。哺乳不定時,飢餓狀態下大量飼喂,奶溫過低,牛奶變質污染病菌,餵奶器具不潔,犢牛舍潮濕髒污,舍內犢牛擁擠,飼養密度過大。天氣驟變寒冷等可致本病。
症狀 排灰白色粥樣或水樣糞便,內混有未消化的乳凝塊,酸腥臭。體溫正常,全身狀態一般良好,稱單純性消化不良性腹瀉。如腸道內感染病原菌,排惡臭黑綠色或黃白色稀糞,體溫升高,精神沉鬱,全身狀態逐漸惡化,稱為中毒性消化不良性腹瀉。
治療單純性消化不良性腹瀉,減食可飲水,內服健胃助消化藥龍膽酊、陳皮酊、乳酶生、胰酶、胃蛋白酶等,必要時配合靜脈注射5%葡萄糖液和生理鹽水,酌情內服痢特靈、磺胺眯等消炎藥.中毒性消化不良性腹瀉按腸炎治療,治療原則是腸道消炎和防治機體脫水及酸中毒。注射或內服氯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磺胺眯等藥物,靜脈注射生理鹽水、複方氯化鈉液,5%碳酸氫鈉溶液和葡萄糖。
八、大腸桿菌病
又稱犢牛白痢,主要發生在10日齡內,病原為致病性大腸桿菌。
症狀 敗血型病程短,體溫升高達41℃左右。精神沉鬱,排黃綠色或淡黃色水樣腥臭稀糞,心率快,病末期體溫下降,臥地不起,末稍發涼,部分牛尚未開始腹瀉即死亡。腸炎型大量排稀水樣黃白色稀糞,機體衰弱,脫水;肛門失禁。病程1-3天。
防治腸道消炎,慶大黴素日量每千克體重5—10毫克,分2-3次內服,痢特靈每次內服0.1克,日服3—4次,肌肉注射氯黴素、鏈黴素等抗生素。防止脫水、酸中毒和電解質平衡,5%葡萄糖和複方氯化鈉溶液1000—1500毫升、5%碳酸氫鈉溶液100——200毫升,靜脈注射,日注3-4次。
預防 應加強新生犢牛的飼養管理,產後及時餵初乳,牛舍清潔衛生,保暖,飼餵牛奶器具應清洗消毒,牛奶要消毒加溫,定時定量飼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