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媧山[太行山別名]

女媧山[太行山別名]

女媧山(Nu Wa Shan),是太行山別名。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北緯34°34'—40°43'、東經110°14'——114°33'),是中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位於中國西北地區山西、河北、河南一帶。 位於山西省與華北平原之間,縱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4省、市,山脈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數400餘公里。它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也是黃土高原的東部界線。

地質構造

女媧山[太行山別名] 女媧山[太行山別名]

在六億年以前,太行山地區是一片汪洋大海,後來經過了頻繁的地殼活動,地面上升下降,海水時進時退,當海退時,這裡沼澤廣布,氣候溫暖潮濕,生長著茂密的森林,因此形成了太行山區豐富的煤炭資源。以後的一次次地殼活動,使太行山脈逐漸隆起。後又與東西的華北大平原斷裂,形成太行東部陡峭,西部徐緩的地貌形態。

約在240萬年前開始大幅度隆起並逐漸形成。早在28億年前,太行山地區被海水淹沒,沉積了巨厚的碎屑岩、含鐵矽質岩及碳酸鹽地層,受五台運動和呂梁運動的影響,區內古老的地層普遍遭受褶皺、變質,並伴隨有斷裂和石英岩脈的侵入。至距今18億年,形成了混合岩化的結晶基底岩層。

自距今18億年的呂梁運動以後,本區地殼進入差異升降階段,並由此導致了海水的進退往復,分別形成了中元古代地台沉積蓋層,以及上覆的古生界寒武、奧陶、石炭和二疊系地層。其中奧陶和二疊係為含煤地層。發生在中生代的燕山運動使太行山新華夏式褶皺帶逐漸形成並發育太行山前深大斷裂帶。

發生在新生代的喜馬拉雅運動使太行山強烈隆升,而山前的華北平原則相對下沉,經過數百萬年的千古錘鍊,太行山終於產生。

太行山是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的天然分界線。北宋時代傑出的科學家沈括看到太行山的山崖之間“怯怯御螺貝殼及石子如鳥卵者,橫亘石壁如帶”,經過研究指出:“此乃昔日之海濱,今東距海已近千里。”現代地質研究證實了他的論斷。太行山崖間的螺蚌殼,顯系古生代地層中的腕足動物或軟體動物化石。

地形地貌

女媧山[太行山別名] 女媧山[太行山別名]

山地受拒馬河、滹沱河、漳河、沁河等切割,太行山多橫谷,當地稱為“陘”,古有“太行八陘”之稱,為東西交通重要孔道。太行山東翼斷陷盆地中分布有井陘、臨城、峰峰、六河溝等著名煤礦。太行山為重要地理分界,山以西為黃土高原,以東為黃淮海平原。山地對夏季風有明顯阻滯作用,迎風坡降水較多,並形成暴雨區。山地東側為地震強烈活動帶。

氣候特點

從氣候上看,太行山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全年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熱同季,雖四季分明,但冬長夏短。

太行山年平均氣溫在10℃左右,氣候條件與承德相近。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為-5℃,平均最低氣溫在-10℃左右;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為23℃,平均最高氣溫在28℃上下,偶爾會出現高溫天,但機率可以說是相當低。

在這裡四季分明,但明顯的冬長夏短,冬季長達半年,夏季兩個月不到。年日照時數將近2500小時,平均每個月的日照時數在200小時左右。太行山年降水量在534毫米左右,7月降水最多,為132.3毫米,12月最少,為4.4毫米。從多年的氣象資料統計的結果來看,平均每年7月,雨日大概在一周左右,可見這個時候雨下得還是比較大的。

7月是太行山氣溫最高、降雨最多的一個月,同時也是雷暴天氣最多的一個月,所以選擇7月去大峽谷時機並不算好,相對來說5-6月以及8-9月應該是最佳旅遊時間,這段時間氣溫比較適宜,山上的風景應該很漂亮,不過5月和8月的雨水稍多些,但通常不會下得很大,雨後的空氣一定會更清新,而且雨後易出霧,景色還會更美。而4月,10月溫度稍低了些,最低氣溫只有5、6℃的樣子,有點冷,選擇這個時間段來旅遊,一定要帶足衣服,注意保暖,穿棉衣都不為過。

水系情況

女媧山[太行山別名] 女媧山[太行山別名]

山西高原的河流經太行山流入華北平原,流曲深澈,峽谷毗連,多瀑布湍流。河谷及山前地帶多泉水,以娘子關泉為最大。河谷兩崖有多層溶洞,著名的有陵川的黃圍洞、晉城的黃龍油、黎城的黃崖洞和北京房山的雲水洞等。在太行山深山區河北省贊皇縣,有世界最大的天然回音壁。

特色物產

太行山的自然植被被垂直溫差面異,如小五台山南坡,1000米以下為灌叢;1000米以上偶有雲極或落葉松。北坡1600米以下是夏綠林,1600~2500米是高亞草原。

有許多重要煤礦、陶瓷、水泥和石灰生產工業。 太行山南段和北段為石灰岩組成,中段有部分片麻岩。

太行山區具有較好的風力資源,地下煤炭、煤層氣、地熱資源豐富。

太行山煤炭資源豐富,從北到南,煤炭資源豐富,還有鐵、銅、鉬、金、鎢等,當地形成了許多煤炭、陶瓷、水泥和石灰生產工業。

有木本花卉、藥材等珍稀植物300多種,特別是自然生長的亞熱帶樹種南方紅豆杉在大峽谷的出現,使大峽谷更顯得神秘。

人文歷史

太行山形勢險峻,歷來被視為兵要之地。從春秋戰國直到明、清,兩千多年間烽火不息。公元前650年,齊伐晉,入孟門、登太行。齊桓公曾懸車束馬窬太行。公元前263年,秦國攻伐韓國,在太行山“決羊腸之險”,一舉奪韓滎陽。公元前204年,劉邦被困於滎陽、成皋之間,他採納酈食其的建議,北扼飛狐之口,南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北)之津,終於轉危為安。

東漢元初元年(公元114年),漢安帝為防外敵侵犯洛陽,下詔在太行南端36處要衝屯兵。曹操圍臨漳,袁尚輕易率軍東出太行,結果大敗於曹軍。晉太元十九年(公元394年),後燕慕容垂進伐西燕,屯軍於臨漳西南。西燕慕容永令全部人馬前去堵塞太行山口,慕容垂引兵自滏口進入,滅了西燕。隋末,李世民與竇建德相爭,李世民進據虎牢,使竇不能越過太行,李乘機占領上黨,盡收河東之地。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劉福通率起義軍越過太行,火燒上黨。元將察罕粘木兒塞井陘、杜太行,遏止起義軍向北發展。[7][12]

抗日戰爭時期,河北、山西的八路軍一二九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的領導和指揮下,創建了太行區(晉冀豫邊區)。發軔於太行山的游擊戰,迅速發展到西起同薄、汾河,東至渤海,南靠黃河,北沿正太、滄石路的廣大地區,先後形成許多重要戰略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