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登[美國詩人]

奧登[美國詩人]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威.休.奧登(Wystan Hugh Auden,1907-1973),英國出生的美國詩人,是繼T.S.艾略特之後,正如艾略特是繼W.B.葉芝之後,最重要的英語詩人。他的詩以當代社會和政治現實為題材,描寫公眾關心的理性和道德問題,描寫人們的內心世界。晚年他把所有詩篇收集在兩個集子裡:《短詩結集1927年——1957年》(1967年)和《長詩結集》(1969年)。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1907年2月21日,奧登出生於英格蘭約克郡約克。父祖籍冰島,父母親均從事醫學工作。他自幼對科學感興趣,專攻生物學。1922年始寫詩,1925年入牛津大學,漸獲詩人和哲人的聲譽。奧登的創作可分4個階段。

人生階段

第一階段(1927年——1932年)。在牛津大學文藝青年中形成一個“奧登派”,或稱之為“奧登的一代”。他對C.戴·劉易斯、L.麥克尼斯和S.斯彭德等有強烈的影響,這個時期的作品質量不勻,有不少晦澀難懂之處,作品有成名作《雙方付錢》和《詩集》(1930年)、《雄辯家》(1932年)等。內容廣泛,材料選自冰島薩迦、古英詩、英國公學故事、K.馬克思、S.弗洛伊德及其他心理學家,以及學生幽默,可以說是五光十色的大雜燴。他認為詩與精神分析學類似,能起治療作用,這一直是奧登詩的基本概念。
第二階段(1933年——1938年),奧登思想激進,具有鮮明的左翼政治觀點。繼續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進行分析並對極權主義的出現提出了警告,主要作品有《看吧,陌生人》(1936年)、《死之舞》(音樂宣傳劇)以及與C.衣修午德合寫的三部詩劇《皮下之狗》(1935年)、《攀登F6》(1936年)和《在邊界上》(1938年)。還寫了不少散文、書評和報告文學,其中最著名的是遊歷冰島時寫的《冰島書簡》(1937年)和與衣修午德同訪中國後所寫的《戰地行》(1939年)。1937年對西班牙作短暫旅行後又寫了《西班牙》(1937年)。1937年後思想開始從左傾回到基督教。1939年定居美國。
第三階段(1939年——1946年),奧登加入美國籍,思想觀點和宗教觀經歷了重大變化。《另一次》(1940年)包括了他的一些最好的歌曲和現實詩;《雙重人》(1941年)描寫了他皈依基督教的思想轉變。三首長詩包括《暫時》 (1944年)、《海與鏡》(1944年)和《憂慮的時代》 (1947年),各自從宗教、美學和社會心理學的角度說明了奧登1940年之後所有作品的基本信仰和態度。
第四階段從1948年開始。較長的詩作有《阿喀琉斯之盾》(1955年)、《無城牆的城市》(1969年)等。還與他人合作寫了幾個歌劇劇本,主要有《浪蕩子的歷程》(1951年)、《青年戀人們的哀歌》(1961年 )和《巴薩里德一家》(1966年 )。出版了一部文學批評集,《染匠的手》(1962年)。
1953年,奧登獲博林根詩歌獎,1956年獲全國圖書獎。1956年——1961年任牛津大學詩學教授。
1973年9月29日,奧登在奧地利維也納逝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