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九一

奚九一

奚九一,男,中共黨員,1923年4月生於江蘇省無錫市,1953年畢業於上海同德醫學院,1956年參加上海市首屆西學中學習班,師從著名老中醫張近三先生。

基本信息

人物職務

奚九一 奚九一

現任上海市中西醫結合脈管病研究所所長、主任醫師,全國中醫脈管病醫療中心主任,上海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脈管病專科暨中醫外科主任,上海市醫學領先專業脈管病學科帶頭人,上海市國際醫療保健中心專家特約顧問,上海市名老中醫診療所特約專家顧問,上海醫科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特約高級醫療顧問,上海市衛生局高評審中西醫結合學科組委員,上海市中醫藥工作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保健協會特約專家顧問,上海中醫藥大學專家委員會委員、教授、博士生導師,易可門診特約專家顧問,易可專家團成員等職。

1991年起享受國務院突出貢獻特殊津貼。1993年定為“上海市名中醫”,1997年任全國名老中醫藥專家指導老師,先後榮獲上海市及全國勞動模範、全國衛生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研究課題

奚九一 奚九一

奚九一教授在中醫的醫、教、研事業中奮鬥了近50年,在長期臨床研究中,創立了“因邪致瘀、祛邪為先、分病辨邪、分期辨證”的學術經驗,且經多年研製,篩選內服及外用製劑77種,用於治療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肢體動脈硬化性閉塞症、糖尿病足壞疽、深靜脈血栓形成、遊走性淺靜脈炎、下肢靜脈曲張炎變綜合徵、自身免疫性血管炎、丹毒、慢性淋巴腫、多發性大動脈炎、痛風病等30餘種,其臨床總有效率達到95%以上,對疑難脈管病壞疽二級以上的重症,其截肢率平均降至2~4%左右,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奚氏糖尿病足”等課題已達國際領先水平。

科研成就

奚九一 奚九一

“栓閉塞性脈管炎中醫治療”獲部級銀質獎;“清脈791--1恢復肢體動脈缺血臨床與實驗研究”獲部級重大科技進步乙等獎;“軟堅清脈方抗肢體動脈粥樣硬化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獲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市科委科技進步三等獎;“脈管病新分型分期祛邪療法”獲市局科技進步乙等獎;“清營瀉瘀法治療深靜脈血栓形成”獲市局科技進步乙等獎;“糖尿病足肌腱變性壞死症臨床研究”獲市局臨床醫療成果三等獎、市局科技進步一等獎;“奚氏糖尿病足筋疽--肌腱變性壞死新病症的研究”獲衛生部醫藥衛生科技進步三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痛風靈治療痛風性關節炎臨床研究”獲市局科技進步三等獎。

主要貢獻

從80年代以來,奚教授已培養碩士生5名、博士生3名,帶教培養專業醫師數十名。在國際學術交流中,91年應邀赴中東阿曼王國為王太后及王室成員醫治,療效得到多國專家的肯定,為中醫中藥爭光;95年奚教授應邀赴美國麻省血管中心作學術報告,得到血管權威惠勒博士高度評價:“中醫對脈管病後期壞死的治療,填補了西醫的空白"。

96、98、99年分別應香港保健協會、香港中文大學的邀請,進行學術交流,得到全國人大代表、香港著名專家、香港中文大學梁秉中教授的高度重視和讚揚。

學術觀點

立論於“因邪致瘀”的發病觀點

奚九一 奚九一

周圍血管病是指原發性和繼發性四肢血管的損害,以循環障礙為主的一組疾病。臨床上分為缺血性和鬱血性兩類。兩類疾病雖致病因素各異,病理、生理有別,但也有共同的或相似的病理過程,表現為血管內膜受損,管腔狹窄,血流緩慢,血液粘度增高,血栓形成,為現代醫學的血栓性疾病,屬中醫的血瘀證。中西醫理論都認為“無因不成瘀”。從中醫理論而論,認為:

⑴“病由因異”,各種不同致病因素可引起不同的血管疾病;

⑵“瘀隨證變”,血瘀的個性,即可由病因不同而有差異,又可隨病情演變而出現“新瘀與舊瘀”之間的相互消長。

因此,病因與血瘀,在周圍血管病的發病概念上,具有“因”與“果”的關係。中醫對“病”與“證”的認識,有因病、因人、因時而異的動態發展觀念,所以因瘀治瘀、執活血化瘀大法通治一切周圍血管病,雖有一定療效,但不完全符合中醫傳統的“辨證求因”與“審因論治”的整體觀,也難以反映致病因素與病理表現之間的內在聯繫。

“因邪致瘀”之中醫探源。早在《內經》即有論述。《靈樞》云:“有一脈生數十病者,或痛、或熱、或寒、或痹......變化無窮,此皆邪氣之所生也”。因此“邪”被視為導致各種脈管病的致病因子。邪與血氣凝滯可使脈管發生腫硬作痛的形態改變,正如《內經》所述:“血氣與邪,並客於分腠之間,其脈堅大,故曰實,不可按之,按之則痛”。這些生動的臨床描繪,十分類似於靜脈血栓的體徵,而邪留絡脈可致血管閉塞的病機,《內經》則有:“邪客於皮毛,入於孫絡,留而不去,閉塞不通,流溢於大絡而生奇病”。闡明了邪留絡脈的發病過程是“邪留”而致小血管閉塞,進而發展成大血脈病變的“奇病”。奇病之名,唐代醫學家王冰氏特別指出:“病在血絡,是謂奇病”。綜上可以看出各種致病因子(邪)的侵入留滯是導致血管閉塞、血流障礙(瘀)的主要成因,這是祖國醫學中血管病的病因與病機的卓越理論基礎。

奚氏認為:周圍血管病的發病理論是以“邪”為致瘀之主因,由邪(各種致病因子、炎變反應等)--致瘀(血管痙攣、新血栓形成、舊血栓機化)--損傷(缺血或鬱血症)。因此邪盛則生新瘀,導致病情急性或亞急性進展,邪去新瘀漸轉為舊瘀則病緩。又由於邪正相爭的盛衰,血瘀的新或舊也隨之消長。“邪→瘀→虛”三者主次比例的動態變化,必然引起臨床缺血或鬱血徵象或急或緩的更替。所以認為:“邪是標、瘀是變、損是果,虛是本”。

推崇“分病辨邪、分期辨證”的病證結合

《蘭台軌範·序》曰:“欲治病者,必先識病之名,能識病名而後求其病之由生,知其所由生又當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症狀所由異。然後考其治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病。”對此觀點,奚氏極為贊同。他認為:周圍血管病臨床診治,首先必須識病,此“病”是建立在現代自然科學發展的基礎之上,以現代解剖學、組織學、生理學、病理學等為基礎,以客觀的實驗檢測和物化檢查為依據,具有明確的質的規定性,對於疾病本質規律的認識具體、精細、深入而全面。

對指導治療的針對性較強。它不同於在整體觀念指導下著眼於機體整體病理反應的辨證論治。所以,只有辨清病種,才能掌握疾病發生、發展與轉歸的規律,進而確定治療方案。

各種血管病在急性發作階段,可表現出極為複雜的症候群,往往虛實交錯,有邪有瘀,有寒有熱。由於“邪”作用於患肢血脈,並對缺血或鬱血症象的發生過程起支配作用,故奚氏認為在臨床治療上應抓住以邪勢為主的根本矛盾。分病辨其主邪,而主邪是取其病因、病理、主症作為疾病辨證求因微觀的內在物質基礎與巨觀的外象體質的依據。

行醫經驗

血栓性深靜脈炎

⒈病因病機

血栓性深靜脈炎屬中醫“脈痹”、“股腫”、“水腫”等範疇,其是靜脈壁的急性非化膿性炎症和管腔內血栓形成為特徵的靜脈疾病。臨床症見肢體腫痛、行走時加劇、腫脹、皮溫升高和淺靜脈擴張等四大局部症狀。中醫一般認為本病由於術後、產後、外傷等久臥而傷氣,氣傷而血行不暢,以致瘀血阻於絡道,脈絡滯塞不通,營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聚而為濕,流注下肢而成。故治療大多或理氣化瘀或清熱化濕或溫陽活血。奚氏本著“因虛致邪,因邪致瘀”的觀點,認為正虛是本病之根源,因虛而致熱邪壅滯脈絡或風、寒、濕等邪侵入脈絡,郁滯化熱,血熱壅盛,煎熬血液而形成血瘀,血液瘀結而成瘀血,其中虛是本,邪是標,瘀是變,故出現疼痛、腫脹、皮溫升高等症。所以血熱壅滯、絡損瘀阻是發生本病的關鍵所在。

⒉治療方法

根據血栓性深靜脈炎的特點,在發病初期血栓未機化易上下發展引起病情變化,且臨床表現為腫、脹、痛、熱等實、熱證之象,而在慢性階段炎症穩定不發展,血栓已機化,臨床表現為腫、脹、乏力為主的症象。奚氏按中醫八綱辨證原則,將此病分急性發作與慢性遷延、好轉恢復三期進行論治,使遣方用藥方向更加簡明易了。

⑴急性發作期

症見:患肢突發性腫脹增粗,自覺脹痛,步行時加劇,皮溫升高,肌張力增高,淺靜脈擴張,舌質偏紅苔薄,脈滑數等;

證屬:血熱壅滯脈絡;

治則:清營涼血、瀉瘀通絡;

藥選:水牛角片、生地、紫草、丹皮、赤芍、益母草、生大黃、玄明粉等。

外敷:將軍散。

⑵慢性遷延期

此期約在急性發作期的1~2月後,其疼痛雖不明顯,但有壓痛或灼熱,患肢腫脹,張力較高,自覺重墜無力且朝輕暮重。

證屬:瘀熱稽留;

治則:清營破血祛瘀;

藥選:水牛角片、紫草、益母草、生大黃、地鱉蟲、三七粉等;

外敷:將軍散。

⑶好轉恢復期

症見:患肢腫脹,皮色如常,皮溫不高,時有壓痛,自覺重墜無力,朝輕暮重;

證屬:氣虛濕滯、脈絡瘀留;

治則:益氣化濕、通脈消腫;

藥選:黃芪、黨參、白朮、茯苓皮、馬鞭草、益母草等;

外用:商陸、威靈仙、馬鞭草等煎湯先熏後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