奎蛇

奎蛇

蝰蛇,蛇目蝰科有毒蛇類,主要分布於印度、巴基斯坦、緬甸、泰國以及我國福建、兩廣等地區。

基本情況

[學名] Vipera ruselli siamensis

奎蛇奎蛇

[分類地位] 蛇目 蝰科

[形態特徵] 全長1米,重達1.5公斤.頭呈寬闊的三角形(因為它的頭部有巨大的毒腺),與頸區分明顯,吻短寬圓.頭背的小鱗起棱,鼻孔大,位於吻部上端.體背呈棕灰色,具有3縱行大圓斑,每一圓斑的中央為紫色或深棕色,外周為黑色,最外側有不規則的黑褐色斑紋.腹部為灰白色,散有粗大的深棕色斑.

生活習性

蝰蛇生活在平原,丘陵或山區.主要棲息在寬闊的田野中,很少到茂密的林區去,夏季一般在丘陵地帶活動,炎熱時喜歡棲息在蔭涼通風處.受驚時並不逃離,而是將身體盤捲成圈,並發出呼呼的出氣聲,身體不斷彭縮,持續半小時之久.以鼠,鳥,蜥蜴為食,採用突襲方式,軀幹前部先向後曲,猛然離地再向前沖並咬住獵物,咬住不放直至吞食下去.9--10月咬傷人畜較多,是我國劇毒蛇類之一.平均每條蛇咬物一次排毒量約為200毫克.屬於卵胎生,7--8月份產仔,每次產仔十幾條左右.

分布

蝰蛇主要分布於福建,廣東,廣西;國外見於印度,巴基斯坦,緬甸,泰國等地.

奎蛇奎蛇

歐洲蝰蝰蛇科(Viperidae)約200種毒蛇的統稱。分為兩個類群(亞科),即蝰蛇亞科(Viperinae, 東半球蝰蛇)和響尾蛇亞科(Crotalinae, 頰窩蝰蛇)。某些權威人士認為,蝰蛇的這兩個類群應是各自獨立的科。蝰蛇的特徵是具有一對中空的注射毒液的牙齒,著生在上齶活動骨骼上(上齶骨),不用時可折回嘴內。具頰窩器的蝰蛇(響尾蛇及其他)的特徵是︰在每側鼻孔與眼之間有一熱敏感小窩,用於探尋溫血動物。蝰蛇體長小至Vipera ursini的不足30公分(12吋),大至巨蝮(Lachesis muta)的3公尺(10呎)以上。捕食小型動物,捕獵方法是先咬傷獵物,再追蹤。

東半球的蝰蛇分布在歐洲、亞洲和非洲。特點是行動遲鈍,身體粗壯,頭寬大。許多種類為陸棲。樹蝰屬(Atheris)的身體細長,尾能纏住樹枝,營樹棲生活。而穴蝰屬(Atractaspis)則為洞棲,眼細小。大多數種類卵胎生。響尾蛇亞科主要在西半球,從沙漠到雨林皆有。中、南美洲的洞蛇屬(Bothrops)為陸棲或樹棲種類。有些如噬魚蛇是水棲種類。某些種類產卵;其他為卵胎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