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邃布袋戲

奇邃布袋戲

奇邃布袋戲是與2011年9月份引進大陸,是大陸唯一一家布袋戲傳播公司先後開展大量宣傳工作和奇邃布袋戲全國高校巡迴演出等等工作。奇邃繼承傳統布袋木偶戲表現形式,結合國際級的華麗特效和後期製作,打造全新的偶動漫影視作品

1.奇邃布袋戲簡介

奇邃結合3D浮空成像技術,實現全新的現場觀賞體驗

具備相關單機遊戲和網路遊戲開發能力

2.布袋戲起源

布袋戲源於明末清初,起於泉州。又稱作布袋木偶戲、手操傀儡戲、手袋傀儡戲、掌中戲、小籠、指花戲,是一種起源於17世紀中國福建泉州或漳州。主要在福建泉州、漳州、廣東潮州與台灣等地流傳的一種用布偶來表演的地方戲劇。布偶的頭是用木頭雕刻成中空的人頭,除出偶頭、戲偶手掌與人偶足部外,布袋戲偶身之軀幹與四肢都是用布料做出的服裝;演出時,將手套入戲偶的服裝中進行操偶表演。而正因為早期此類型演出的戲偶,偶身極像“用布料所做的袋子”,因此有了布袋戲之通稱。布袋戲自從清代發展以來,日趨普遍,尤以泉州、漳州一帶為甚,無論仔戲偶,戲曲、戲台都自成一格,藝師輩出,將原本的江湖小藝,蛻變為老少鹹宜、雅俗共賞的民間娛樂。直至十九世紀中期,布袋戲仔福建一帶蓬勃發展,泉、漳、潮儼然成為掌中戲重地,戲班的組成也漸由個人轉為師徒相承。此間,有不少福建藝師或自台灣前來習藝的藝師返台,將掌中戲流傳到台灣,廣受民間歡迎。自此,布袋戲更加發達,演出形式更為豐富,直至今日,成為中國最受歡迎的偶戲。

布袋戲與傀儡戲有千絲萬縷干係,上可追溯,為傳統的偶戲脈流。可以說布袋戲是地方戲,又兼備中國傳統戲曲特性,盛行閩南語地區。像布袋戲這樣的區域性戲曲在那個年代遍地都是,至今流傳下的仍有“崑曲”、“黃梅戲”等等。而相較這些已經成為高雅藝術的代名詞的戲曲,布袋戲走了一條截然不同的道路。它在台灣毅然與商業傳播結合,運用新的演繹手法,使得布袋戲更生在電視連續劇的世界裡。

3.發展過程

布袋木偶戲已有一千多年歷史,是中國古老珍稀的優秀藝術,南宋時興盛於漳州,明末即流傳到廣東、台灣布袋木偶戲和東南亞一些地區。清中葉以來漳州各地大量出現專業布袋戲班社,形成若干不同的流派,其中主要有“福春”、“福興”、“牡丹亭”'三派,各有特色。近二百年來,至今已傳承八代。

從人文歷史考證,閩台文化原屬一體。其母體為閩文化,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組成部分。台灣的布袋戲是閩文化在台灣的移植和延伸,通過閩台文化交流,不僅促進兩岸木偶藝術的發展,更加深了兩岸同為中華民族一家親的認同感。在促進祖國統一事業方面產生良好的作用和影響。閩檯布袋戲同根同源,這對漳州布袋戲藝術的發展衍變,歷史傳承與交流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和現代的文化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