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屬性與中國失業問題研究

版次: 開本: 這三種不同的勞動供求失衡狀態,也就反映了三種不同的失業屬性,即:數量性失業、質量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

基本信息

作 者: 楊成剛
出 版 社: 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
ISBN: 9787810886598
出版時間: 2008-01-01
版 次: 1
頁 數: 197
裝 幀: 平裝
開 本: 32開
所屬分類: 圖書>>其它分類

內容簡介

失業作為一種社會經濟現象,具有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每種形式具有不同特性、特點或屬性。我們要治理解決失業問題,就必須弄清其表現形式、屬性特點,找出其形成機制和演變規律,才能有針對性地採取有效對策。正如醫生診治一種病症,只有先弄清症狀、發病特點,以及其發病機理和病變過程,才談得上對症下藥,除病療疾。 失業屬性指失業這一社會現象固有的性質特徵或內在規定性。失業現象是複雜的,因而具有多種有差異的內在規定性,從而具有多種失業屬性。 馬克思講,失業即是勞動者未能與生產資料結合。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分別作為生產過程的基本的和必備的要素,只有實現有效結合,才能使生產得以進行。而如何實現有效結合,就取決於要素的自身特徵和要素之間的結合方式。 從要素自身特徵來講,不管是勞動者還是生產資料,都不僅僅是一個數量概念,而是包含數量、質量和結構三方面內容的豐富總體。勞動者有不同技術水平、不同技能結構和性別年齡結構等差異,生產資料也有不同技術含量、技術等級和不同技術構成乃至產業構成的差異。 從要素之間的結合方式來講,正因為要素自身特徵的豐富性,所以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的結合就不僅是數量的配置,而且要求在質量和結構上均實現相應的配置,否則就會出現要素不匹配,不能實現真正的或有效的結合。 要素數量不匹配會造成某種生產要素的閒置,使生產過程不能實現效益最大化;要素質量和結構不匹配同樣會造成某種生產要素閒置,使生產過程不能實現效益最大化。 從勞動市場角度來看,勞動者要素代表了市場上勞動的供給,生產資料要素則代表了市場上的工作崗位,也即勞動的需求,勞動者要素與生產資料要素之間的結合就是勞動市場供給與需求之間的協調和配合。要素之間的結合包含數量、質量和結構三個方面,勞動數量供求不協調、不均衡會出現數量性失業,質量不協調、不均衡會出現質量性失業,結構不協調、不均衡會出現結構性失業。這三種失業的差異不僅體現在外在形式上,而且體現於內在生成機制上,因而可以說其失業的屬性不同。換句話說,所謂失業屬性不同,就是勞動者要素與生產資料要素之間的配置出現不協調、不均衡的內在生成機制不同。 從這個意義上講,對失業屬性的探討其實就是對勞動者要素與資本要素或生產資料要素的配置失衡機制的探討。 失業屬性還分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失業作為一種社會現象,對它的觀察和認識涉及到立場、觀點和方法論。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失業的本質屬性只能從生產關係上來認識,而從生產力角度,只能認識其非本質屬性或一般屬性。 從失業的一般屬性上講,失業即是勞動的供給與需求之間不相匹配,發生失衡。 勞動供求失衡既可能表現為數量上的,也可能表現為質量上和結構上的。所以,勞動供求失衡包含三種狀態:(1)勞動的數量供求失衡:勞動資源的數量供給大於市場的需求,一部分勞動資源處於閒置狀態;(2)勞動的質量供求失衡:勞動資源的質量供給不能滿足市場所需,導致一部分勞動資源處於閒置狀態;(3)勞動的結構供求失衡:勞動資源供給的結構與市場所需不匹配,導致一部分勞動資源處於閒置狀態。 這三種不同的勞動供求失衡狀態,也就反映了三種不同的失業屬性,即:數量性失業、質量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 許多失業問題研究成果也用類似的概念和稱謂去劃分失業形式或類型,但本書認為,儘管人們觀察和描述的可能是同一現象,但“形式”只描述了其外在表現,“屬性”則揭示了其內在規定性,而用內在規定性來對事物進行劃分,能更好地歸納和抽象出事物的特質,更充分地體現出事物的差異。 失業屬性不同於失業形式,前者表現了失業現象的內在性質,包括其形成的原因、機理及制約機制,後者則更多地表明了失業現象的表現形式。失業屬性與失業形式又有著密切的聯繫,失業屬性要通過失業形式表達出來,而失業形式則反映出失業屬性的特徵要求。 對失業問題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經濟學時代,即19世紀初,但真正形成較為完整的失業理論體系則以20世紀30年代凱恩斯理論的問世為標誌,之後隨著失業問題成為各國巨觀經濟的一個重要側面,失業研究也日趨深入,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各種觀點紛呈,學派林立,失業理論已經有了非常豐富的內容。從理論史上看,尚無人使用“失業屬性”這一概念,但對失業問題的探討無一不涉及對其特性的分析。 失業的三種不同屬性在經濟活動中的地位和影響並非始終如一、永不變化,在不同的生產力發展階段和不同的人口歷史階段,其重心是不同的,有時是以數量性失業,即勞動供求的數量失衡為主,有時又是以質量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即勞動供求的質量失衡和結構失衡為主。但其總的變化趨勢和轉變方向可以判斷應當是從數量性失業向質量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轉變,如馬克思所言,是從“人口壓迫生產力”向“生產力壓迫人口”進行轉變。這樣判斷的理由在於:這種轉變的趨勢和方向與人口轉變和技術進步及產業結構升級的趨勢和方向一致。 如果對中國當前的失業問題作一個總體屬性判斷的話,則可以認為:中國當前的失業問題,是以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和二元經濟結構為基礎,以特定人口歷史為背景,在經濟快速增長、技術跨越發展、社會劇烈變革的過程中而出現的勞動供求關係在數量、質量和結構三方面的綜合性失衡。但目前尚以勞動供求數量失衡即數量性失業為主導,隨著中國今後在人口、社會、技術、經濟等方面的進步和發展,失業屬性必將發生轉變.即由數量性失業向質量性失業和結構性失業轉變,由絕對的數量供給過剩型失業向相對的質量儲備不足、知識技能短缺型的失業和結構配置失調型的失業轉變。 中國當前的勞動供求數量失衡是在特殊的人口歷史背景和高就業的制度安排以及二元的經濟結構下由勞動的超額供給引起的。 中國當前勞動供求的質量失衡是在經濟快速增長中技術大幅進步和經濟成長方式變革的背景下由於勞動力素質偏低而引起的。 中國當前的勞動供求結構失衡是在產業結構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條件下由於勞動力就業結構轉型滯後而引起的。 治理中國的失業問題,必須要充分認識其特殊性和複雜性,針對其失業屬性及變化規律,採取專項治理與綜合治理相結合,短期治理與長期治理相結合,正規體系與非正規體系相結台等方法進行應對。在具體操作上,概括起來必須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一是繼續大力發展經濟,加快經濟成長,增加對勞動力的總量需求;二是提高勞動者素質、增加人力資本積累,使勞動力的供給在質量上符合對勞動力的需求;三是健全就業制度,完善勞動力市場的調節功能,儘量清除或減少市場功能障礙,使勞動供求結構得以被市場有效調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