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馬戲團:遙遠的世界

太陽馬戲團:遙遠的世界

太陽馬戲團(遙遠的世界)由詹姆斯·卡梅隆出任製片,和聞名世界的加拿大太陽馬戲團(Cirque du Soleil)合作,安德魯·亞當森任導演的影片。馬戲表演和CG場景相互交融,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藝術之旅。 這部電影融合了舞台劇的音樂舞美,其中的情節和剪輯以及人物雜技的高難度表演。它可能讓部分觀眾失望:因為它算不上一部完完全全的電影,沒有跌宕的劇情,甚至沒有任何對白。但卻能給影院觀眾帶來驚喜,因為它有舞台劇的音樂舞美。甚至讓影院現場觀眾期待馬戲現場的表演。

劇情簡介

太陽馬戲團:悠遠的世界前半生做了些事情,達成了一些人生理想,過的算是快意而且自由,如果這時候就開始回首往事,肯定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而感到羞愧,這要感謝我的家人父母朋友領導以及你們,當然也要感謝自己。

首映時間

太陽馬戲團:遙遠的世界 太陽馬戲團:遙遠的世界

9月10日,詹姆斯·卡梅隆以製片人身份聯合導演安德魯·亞當森打造的新作《太陽馬戲團:遙遠的世界》將在第九屆杜拜國際電影節其間舉行盛大首映。以執導《怪物史瑞克》系列、《納尼亞傳奇》等聞名的導演安德魯·亞當森將攜女主演亮相。

演職員表

演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
—— Matt Gillanders
—— Jason Berrent
—— Dallas Barnett
Ringmaster Lutz Halbhubner
—— Sophia Elisabeth
Mia Erica Linz
The Aerialist Igor Zaripov
—— Caroline Lauzon

職員表

導演: 安德魯·亞當森

編劇: 安德魯·亞當森

製作人:安德魯·亞當森,詹姆斯·卡梅隆,Tim Coddington,Cary Granat,Jim Hays,Ed Jones

Paul Morphos,Deena Sheldon,阿倫·沃納,Jeff Zachary,Martin Bolduc,Jacques Méthé,Jeff Tannebring

原創音樂: Stephen Barton

攝影:Brett Turnbull

剪輯:Sim Evan-Jones,Dirk Westervelt

美術設計:Guy Barnes

視覺特效:Scott Gordon,Jeffrey Kalmus,Matt McDonald

副導演 / 助理導演:Simon Ambridge,Paul Byrne Prenderville

幕後花絮

太陽馬戲團與電影的緣分始於奧斯卡,早在2002年,他們就曾受邀在第74界奧斯卡頒獎典禮上表演。那次的演出大獲成功,也促成了太陽馬戲團後來的作品《IRIS電影世界之旅》。本片於2012年10月20日在東京國際電影節上舉行了首映禮,電影中的3D效果受到了影評界的高度稱讚。這是本片主演,艾麗卡-林茲的銀幕處女作。過去十年里,林茲一直在太陽馬戲團訓練、表演。對於這部電影的製片人,同時也是著名“技術狂人”的詹姆斯-卡梅隆來說,能將太陽馬戲團夢幻般的表演用3D的方式呈現大銀幕是他長久以來的夢想。不過這次的拍攝也是克服了各種困難才完成的。劇組不只拍攝了他們彩排的場面,影片中還有部分鏡頭是來自太陽馬戲團的現場表演的拍攝的畫面,但是演出當場的劇組只能將相機固定成一圈來拍,拍攝角度受到極大限制。由於在太陽馬戲團的高空表演內容里,有時演員會騰空九十英尺進行表演, 所以劇組的攝影師得從距地面一百尺的地方捕才能近距離捉到這些驚奇的高空表演畫面。追求完美的3D效果也給拍攝帶來了諸多挑戰。為了保證表演人員的安全,劇組各種複雜的設備和水下拍攝相機必須嚴格符合相應的規格要求才可以用。此外為了不妨礙表演,用機械臂操控相機也受到限制。鑒於諸多拍攝障礙,劇組的拍攝進程也就時快時慢。雖說如此,劇組還是只用了37天就順利殺青。

整個拍攝過程分為三個階段:2010年10月至11月劇組先在拉斯維加斯開拍,接著12月劇組隨太陽馬戲團到達紐西蘭繼續拍攝,最後在2011年2月回拉斯維加斯。有了馬戲團的絕妙演出和排練,這些現場鏡頭幾乎不需要CGI處理就已經足夠絢麗魔幻。最初卡梅隆告訴馬戲團的演員要將表演拍成電影的時候,大家都不以為意。可是當這些一周表演五天,每天表演兩場的演員們看著自己的日常工作在大螢幕以3D形式呈現出來,每個人都驚呆了。製片團隊最初考慮請與導演亞當森合作過《史萊克》與《納尼亞》系列電影配樂的巴頓,後來為了使音樂更好的融合太陽馬戲團特質,亞當森找來曾給太陽馬戲團表演配樂的作曲家貝努瓦-朱拉斯為本片創作了原聲音樂和片中馬戲團表演時使用的背景音樂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Reel FX Creative Studios [美國]

Strange Weather Films

Cirque du Soleil Burlesco

發行公司:

派拉蒙影業公司 [美國] (2012) (USA) (theatrical)

Paramount Japan (2012) (Japan) (theatrical) (as Paramount Pictures Japan)

Paramount Pictures Entertainment (2012) (Canada)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阿根廷] (2013) (Argentina) (theatrical)

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UIP) [新加坡] (2013) (Singapore) (theatrical)

Universal Pictures International (2013) (Netherlands) (theatrical)

Zon Lusomundo Audiovisuais (2013) (Portugal) (theatrical)

特技製作公司:

Evil Eye Pictures (visual effects)

其他公司:

4Wall Entertainment grip and lighting equipment

Chapman and Leonard Studio Equipment camera dollies/stabilized remote camera systems

Dolby Laboratories [美國] sound mix

PACE Fusion camera system/on-set post-production

Park Road Post [紐西蘭] post-production facilities

Runway Edtorial post-production

Runway Inc. [美國] post-production

BLT Communications poster design (uncredited)

Nukuhau Productions NZ production and post production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