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針灸術語]

太陰,經外奇穴名。出自《外台秘要》。位於小腿脛側,內踝上緣上8寸(一說在內踝尖直上8寸處),脛骨內側面後緣凹陷中,位於足厥陰肝經中都穴與足太陰脾經地機穴之間,左右計2穴。淺層布有隱神經的小腿內側皮支;深層有脛神經。主治腳氣,㿗疝等。直刺0.5-1寸;可灸。

定位

位於小腿脛側,內踝上緣上8寸(一說在內踝尖直上8寸處),脛骨內側面後緣凹陷中,位於足厥陰肝經中都穴與足太陰脾經地機穴之間,左右計2穴。

解剖

穴下皮膚→皮下組織→腓腸肌→比目魚肌。淺層布有隱神經的小腿內側皮支和大隱靜脈。深層有脛神經和脛後動、靜脈。

主治

腳氣,㿗疝等。

操作

直刺0.5-1寸,局部有酸脹感,可向小腿及足部放射;灸3-7壯,或溫灸5-15分鐘。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腓腸肌痙攣,腳氣,小腿痛,踝關節扭傷,足跟痛,睪丸腫痛等。

附註

①經穴別名,包括肝經中都穴、脾經三陰交穴。

②推拿穴位名,出陳氏《小兒按摩經》,即右側太陽穴,能發汗或止汗。

相關論述

《外台秘要》:“太陰二穴,在內踝上八寸骨下陷中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